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由于《虚构的犹太民族》被出版后,犹太人纷纷斥责施罗默为叛国者。施罗默又写了《虚构的以色列地》和《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阐明态度。在《虚构的以色列地》中,更为刻薄的指出,按照《旧约圣经》,亚伯拉罕最初生活在土耳其,雅各则生活在埃及,受到上帝感召才迁居到圣地。他们本就非以色列地的原住民。并且更进一步的扒皮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话语构建上的小伎俩,比如在翻译20世纪初当时的犹太精英曾经考虑让犹太人集体定居乌干达时,把乌干达翻译成“以色列地”这种掩耳盗铃之举。然而可悲的是,就大众的认识缺陷而言,掩耳盗铃的确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有着以色列建国在之前的做榜样,我想我们应该防备东北方某个吃泡菜的邻国用过话语构建偷窃我们的文化。这些人完全就是低配或者说低情商犹太人。
震动了我对“以色列历史正确性”的观念!作者很有勇气,值得反思和细读。ps,上过译者杨军老师的课,感谢老师令人舒服的翻译
读完虚构三部曲后才更深得感受到Avital老师想表达的那种酸涩的感情。作为sabra(土生土长的犹太人)她对以色列国家宣传机器的质疑,与对邻居们的同情与愧疚,但又敏感得察觉到自己无法完全摆脱从小所受的民族主义教育的“自我感动”。
中东问题的错乱让人唉声叹气,你想支持一种价值取向,会有诸多的价值取向站在对立面,让人无所适从,怀疑困惑。
以黑看了会狂喜,以吹看了会沉默。ps:翻译肯定不止一个人,相对主译者那位的圣经常识和英语水平都明显欠缺不少
摩西是最早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地其实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搞出来的东西,这种观点的书能在以色列出版真不可想象
中译《虚构的以色列地》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但“虚构”作为定语前置模糊了作者的核心意图,更准确的表达是将原文直译:以色列地的虚构。术语“以色列地”帮助塑造了一种广为接受的空地意象,从而为犹太人的回归提供合法性。犹太人既没有在公元1世纪被迫离开犹大地,也没有自愿回归“以色列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虚构,它是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力量共同促成的结果,并且最终将宗教性的意象转化为民族性的地理概念。在书中,作者清晰地界定了两种立场,一方面当代以色列人生活在属全体公民的以色列国的权利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一个群体就算同某个神圣中心存在宗教联系,也并不意味着被赋予此地部分或全部的现代所有权。作者通过历史文本的梳理和解构,揭示了以色列地从圣地到国家认同的这一形成过程其背后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因素。
“祖国并不产生民族主义,情况恰恰相反,祖国是从民族主义中诞生的。它将证明,自己是现代时期令人惊异的,或许是最具破坏力的创造物。对于所统治的地区和将它们区分开的边界,新创建的国家输入了新的意义。借着给一个民族群体构建深沉的归属感,从地区文化和语言的各种混合中,一种文化-政治进程制造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后来的阿尔及利亚人、泰国人、越南人。无一例外,这一进程催生了关于某个确定的自然空间的诸多感情。”
啊啊啊啊,我不信就我看得很痛苦,好像字都认识又滑过去了。感觉像拥有了全新视角,从以往的民族叙事与欧美国家的赎罪转向现在的民族的殖民侵占之实。需要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
看得挺生气的,对这个复杂问题一直的核心疑问是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占有究竟有没有合理性,看完虚构三部曲只觉得不理解这种同样编织了排犹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质料为何?“历史是一个牺牲者和加害者不断发生角色转换的舞台,受迫害者和被逐出家园者往往会在以后变成统治者和迫害者”,叹气。
仅仅是通过阅读,我却已对此深感厌倦,人被或自愿或被动裹挟进虚构的共同体叙事中,或许是宗教也或许是民族,未来又会是什么?被害的加害者,加害的被害者,人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彼此
以目前的巴以局势,再看看本书作者在结尾写的“重大的和解看起来像是一个褪色的梦:梦中看到了以色列撤退到1967年边界,在以色列一旁的巴勒斯坦国的成立——耶路撒冷作为共同的首都,两个主权民主共和国组成邦联,并各自属于其全体公民”,这个梦已消失进时间的深渊。
“消除他者的过去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历史路线正当性的前提” 亿点点思想冲击力,到底是基于历史道德的正义还是虚伪面具下的殖民,以色列建国的合理性到底在哪里
三部曲这本是最后读完的,前两本解构了所谓犹太民族和犹太人的含义,这一本从语义和历史的角度上又解构了以色列地的概念。最后关于他所在大学的曾经巴勒斯坦农民村庄的历史令人唏嘘,希望能如他所愿在“绿房子”建立所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博物馆。致敬和平。
资本世界充满谎言,犹太人的本性只是在创造于、趴附于一个又一个殖民地而已。
反犹主义和以色列复国主义多年来做的是同一件事吗?即虚构一个不存在的犹太民族。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不知是对巴勒斯坦人更残忍,还是对以色列人更残忍?我倾向于不同意此书观点。
按需。
感觉这本书悖论蛮深的,因为其实是解构了以色列国的立国基础,但是作者作为以色列的公民,又要和现实和解,因此只是提出要让受害者发出声音而已,不知道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则要而论的话,对于犹太信仰的解读有点过于狂飙突进的感觉,即居鲁士时代一神信仰团体对过去的浪漫想象和建构,这方面其实很多是基于猜测完成的。精彩的感觉是近现代部分,Zionism与犹太信仰最大的冲突在于前者使土地大于托拉,使国家高于上帝,所以拉比们一眼就看出这一主义与信仰的背离之处,更不要说一个虚构出来的一以贯之的犹太民族了。
看了些以色列当地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街访,不禁回想起这本
思想冲击力不如《虚构的犹太民族》,但依然很值得一读。无力改变现实,但要记住,他们希望你记住和相信的,都是泡发出来的。
> 虚构的以色列地
25 有用 懒残僧 2021-05-12 21:22:01
由于《虚构的犹太民族》被出版后,犹太人纷纷斥责施罗默为叛国者。施罗默又写了《虚构的以色列地》和《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阐明态度。在《虚构的以色列地》中,更为刻薄的指出,按照《旧约圣经》,亚伯拉罕最初生活在土耳其,雅各则生活在埃及,受到上帝感召才迁居到圣地。他们本就非以色列地的原住民。并且更进一步的扒皮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话语构建上的小伎俩,比如在翻译20世纪初当时的犹太精英曾经考虑让犹太人集体定居乌干达时,把乌干达翻译成“以色列地”这种掩耳盗铃之举。然而可悲的是,就大众的认识缺陷而言,掩耳盗铃的确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有着以色列建国在之前的做榜样,我想我们应该防备东北方某个吃泡菜的邻国用过话语构建偷窃我们的文化。这些人完全就是低配或者说低情商犹太人。
22 有用 小纯纯 2019-07-04 13:27:33
震动了我对“以色列历史正确性”的观念!作者很有勇气,值得反思和细读。ps,上过译者杨军老师的课,感谢老师令人舒服的翻译
27 有用 水獭 2019-07-12 10:25:00
读完虚构三部曲后才更深得感受到Avital老师想表达的那种酸涩的感情。作为sabra(土生土长的犹太人)她对以色列国家宣传机器的质疑,与对邻居们的同情与愧疚,但又敏感得察觉到自己无法完全摆脱从小所受的民族主义教育的“自我感动”。
5 有用 洛兹尼茶 2024-06-17 06:07:26 江苏
中东问题的错乱让人唉声叹气,你想支持一种价值取向,会有诸多的价值取向站在对立面,让人无所适从,怀疑困惑。
12 有用 防守型前锋 2020-11-08 16:50:46
以黑看了会狂喜,以吹看了会沉默。ps:翻译肯定不止一个人,相对主译者那位的圣经常识和英语水平都明显欠缺不少
3 有用 蛮子 2022-05-18 00:11:23
摩西是最早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地其实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搞出来的东西,这种观点的书能在以色列出版真不可想象
2 有用 背双肩包的坏猫 2021-12-28 16:52:34
中译《虚构的以色列地》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但“虚构”作为定语前置模糊了作者的核心意图,更准确的表达是将原文直译:以色列地的虚构。术语“以色列地”帮助塑造了一种广为接受的空地意象,从而为犹太人的回归提供合法性。犹太人既没有在公元1世纪被迫离开犹大地,也没有自愿回归“以色列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虚构,它是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力量共同促成的结果,并且最终将宗教性的意象转化为民族性的地理概念。在书中,作者清晰地界定了两种立场,一方面当代以色列人生活在属全体公民的以色列国的权利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一个群体就算同某个神圣中心存在宗教联系,也并不意味着被赋予此地部分或全部的现代所有权。作者通过历史文本的梳理和解构,揭示了以色列地从圣地到国家认同的这一形成过程其背后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因素。
6 有用 山崎贤人见人爱 2021-05-12 20:19:44
“祖国并不产生民族主义,情况恰恰相反,祖国是从民族主义中诞生的。它将证明,自己是现代时期令人惊异的,或许是最具破坏力的创造物。对于所统治的地区和将它们区分开的边界,新创建的国家输入了新的意义。借着给一个民族群体构建深沉的归属感,从地区文化和语言的各种混合中,一种文化-政治进程制造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后来的阿尔及利亚人、泰国人、越南人。无一例外,这一进程催生了关于某个确定的自然空间的诸多感情。”
1 有用 光阴只方寸 2023-04-30 18:08:55 新加坡
啊啊啊啊,我不信就我看得很痛苦,好像字都认识又滑过去了。感觉像拥有了全新视角,从以往的民族叙事与欧美国家的赎罪转向现在的民族的殖民侵占之实。需要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
1 有用 kordelia 2023-12-06 01:19:03 四川
看得挺生气的,对这个复杂问题一直的核心疑问是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占有究竟有没有合理性,看完虚构三部曲只觉得不理解这种同样编织了排犹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质料为何?“历史是一个牺牲者和加害者不断发生角色转换的舞台,受迫害者和被逐出家园者往往会在以后变成统治者和迫害者”,叹气。
1 有用 八个比特 2024-10-28 11:35:30 美国
仅仅是通过阅读,我却已对此深感厌倦,人被或自愿或被动裹挟进虚构的共同体叙事中,或许是宗教也或许是民族,未来又会是什么?被害的加害者,加害的被害者,人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彼此
2 有用 arabela 2024-09-25 15:43:31 广东
以目前的巴以局势,再看看本书作者在结尾写的“重大的和解看起来像是一个褪色的梦:梦中看到了以色列撤退到1967年边界,在以色列一旁的巴勒斯坦国的成立——耶路撒冷作为共同的首都,两个主权民主共和国组成邦联,并各自属于其全体公民”,这个梦已消失进时间的深渊。
1 有用 辛辛辛 2024-08-02 03:45:49 北京
“消除他者的过去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历史路线正当性的前提” 亿点点思想冲击力,到底是基于历史道德的正义还是虚伪面具下的殖民,以色列建国的合理性到底在哪里
2 有用 荀一墨 2024-07-19 15:25:31 山东
三部曲这本是最后读完的,前两本解构了所谓犹太民族和犹太人的含义,这一本从语义和历史的角度上又解构了以色列地的概念。最后关于他所在大学的曾经巴勒斯坦农民村庄的历史令人唏嘘,希望能如他所愿在“绿房子”建立所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博物馆。致敬和平。
2 有用 辛彬 2024-06-21 22:02:37 安徽
资本世界充满谎言,犹太人的本性只是在创造于、趴附于一个又一个殖民地而已。
2 有用 鳕戈 2022-01-10 19:10:09
反犹主义和以色列复国主义多年来做的是同一件事吗?即虚构一个不存在的犹太民族。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不知是对巴勒斯坦人更残忍,还是对以色列人更残忍?我倾向于不同意此书观点。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0-01-02 14:07:53
按需。
0 有用 囤土豆的流浪猫 2020-09-09 20:19:01
感觉这本书悖论蛮深的,因为其实是解构了以色列国的立国基础,但是作者作为以色列的公民,又要和现实和解,因此只是提出要让受害者发出声音而已,不知道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则要而论的话,对于犹太信仰的解读有点过于狂飙突进的感觉,即居鲁士时代一神信仰团体对过去的浪漫想象和建构,这方面其实很多是基于猜测完成的。精彩的感觉是近现代部分,Zionism与犹太信仰最大的冲突在于前者使土地大于托拉,使国家高于上帝,所以拉比们一眼就看出这一主义与信仰的背离之处,更不要说一个虚构出来的一以贯之的犹太民族了。
0 有用 快乐小分子 2021-05-31 03:59:03
看了些以色列当地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街访,不禁回想起这本
3 有用 多搁辣椒少放盐 2022-02-14 16:14:02
思想冲击力不如《虚构的犹太民族》,但依然很值得一读。无力改变现实,但要记住,他们希望你记住和相信的,都是泡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