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书评
作者王志弘:家居生活观念所暗示的人际关系转化
评论著作:Marcus, Clare Cooper (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
家于你有何意义?你待在家里时通常会有什么感受?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家?克蕾儿.马可斯(Clare C. Marcus)在《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里运用横跨廿五年丰富动人的研究案例,告诉读者这些疑问至关重大,因为它们涉及了深刻的自我认同问题:「我是谁?」、「我的生命处境如何?」、「我能够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马可斯曾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的地景建筑系教授,也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她采取深具人文主义关怀的研究取向,利用深度访谈、观察,配合受访者的角色扮演和绘制家园图像,探究人与家屋之间紧密情感联系的多样面貌与动态。她深受荣格(Jung)观点影响的基本立论是:每个人一生都处于迈向内在完整的过程,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己,而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是迈向完整之自我过程的回音(回映),家屋对我们的内心之旅影响重大。但此处关键不是物质结构的房屋,而是家屋空间的个人化,亦即家屋成为个人沟通与表现的媒介,成为自我的象征符号:家屋内部及其内容物,乃是映照内在心理自我的明镜。
为了阐述这个主题,马可斯大致依循人生阶段的发展轨迹,来编排她多年汇集的案例经验,铺陈人与家屋之间情感联系的多层次意义。据此,书中首先描述儿童如何寻找或搭盖属于自己的祕密基地和藏身小窝,成年人又如何对照童年深爱的老家形象或记忆,来兴建目前的家园。接着,马可斯描写成年人改建家屋、购置家具等行动,如何是人际情感关系变化的表现,也就是说,家屋样貌是自我状态的表达。有些人与家的关系过于僵滞固定,或许是与家屋的牵绊过强,或许是无法安居一地;这种困顿反映了这些人与其童年家园或双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有些人察觉当前的家屋环境无法反映自己的新价值观,便从事重大改变,搬迁到合适的环境。
马可斯也处理了特殊情境下的人类–家屋关系。例如,夫妻对家屋样式及家具装潢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执,或是家庭空间使用权和控制权引发的冲突,都透露了两性传统角色对自我观感与人际关系的深切影响。又如在离婚、寡居,或天灾失去家园的情况下,与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何出现了裂缝。
最后,马可斯归结人生的追寻之旅,终会迎向自我完满的目标,通往理想自我(即大写的Self,书中译为「灵我」)的境界。此时,担任自我之镜的家屋却不再重要,因为人已经不那么关心述说自己在世界里的身分。有项特色表达了本书作为自我心灵治疗手册的附带功效:每章末附有「自己动手做的练习题」,读者可以自己操作,辨析自我映照在家屋之镜中的形貌。
偏好提出社会学式发问的读者,或许会认为马可斯的论证过于偏向个人内在心理层面,但这确实是她自己一再强调的研究重心,而非关注家屋与环境作为社会地位与文化象征的层面,或是主体的空间建构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课题。不过,顺着家屋作为自我内在心理之镜的主线,我们倒是可以进一步思索,镜子的譬喻是否恰当。
镜子「反映」出人的形象,但家屋的样式和布置是否能够「如实反映」居住其中的人呢?人与周遭环境之间诚然有密切的互动和影响,但是否能够将家屋细节与自我心境如镜中倒影般一一对应,则不无疑问。书中列举许多动人实例,也显示了自我与家屋的关系非常多样繁复,迂回曲折,而且有发展变化的历程。所以,或许「镜子」之喻必须有更为广泛的理解:那可能是平面穿衣镜,放大镜、望远镜、哈哈镜,甚至是毛玻璃或内视镜。自我样貌与家屋环境之间的关连,绝非单纯而清晰易见,正需要马可斯这样有耐心的学者,花费长期心力来追索其间因由。
家屋之镜并非直接映照自我,而有较为迂绕的关连,亦即映现出来的多重自我样貌,或许与我们自认的「真实面貌」有段距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是自我的观念本身,便不能以「完整有核心,具备一贯而自主的意志」的个体来掌握。自我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有各种挣扎和不一致,还有多重角色或身分的重叠并存。如此说来,家屋之镜与自我形象两方都异常复杂,而不容易以追求完满自我的单一直线式追寻来理解其间的变化。
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指出,我们常谓「恋人居住在彼此的目光之中」,这魅人的语句意味了「安适在家」的感受或许可以超脱特定的家屋;价值与意义的根源,终究是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亲人或恋人便是自己的「家」。不过,透过对近旁家屋环境的细密探索,映绘己身内在的心境风景,却是理解人我关系的重要途径。这正是《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的贡献所在。
台湾新生代设计师的书评 家居生活观念所暗示的人际...
"标题:"台湾新生代设计师的书评 家居生活观念所暗示的人际关系转化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