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reewheelin' Time》的原文摘录

  • 我们常常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此都把对方折磨得心力交瘁。我们交谈很多,但真正的交流却少之又少。我们都过度敏感且都有些神经质,稍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除了性格方面的冲突,生活的琐事也让我们备受压力。我总是抱怨他待我不够好,他也不断指责我无理取闹。该放手前行了,但内心深处我们却无法真正释怀。 (查看原文)
    光's猫撒 15赞 2012-04-10 14:54:07
    —— 引自第205页
  • 对于20世纪60年代和鲍勃·迪伦,我曾一直不愿谈论与追忆,这是因为我曾离他太近,而他又定义并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们对他的吹捧和审视也令我对这类话题感到局促不安。他成了我人生中“房间里的大象”。我生性内敛,总是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他的隐私亦是如此。 (查看原文)
    未遂网络暴民 2赞 2018-06-15 14:49:17
    —— 引自第1页
  • “我们是谁?不就是我们获取过的经验、得到过的信息、阅读过的书、做过的梦的复合体吗?一个生命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一座图书馆、一份物品清单、一系列的风格,它可以不断地被重新排列,不断地被重新组合,以一切你可以想象到的方式。”——《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查看原文)
    kt 1赞 2013-06-08 10:09:05
    —— 引自第1页
  • 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 (查看原文)
    kt 2013-06-08 21:18:29
    —— 引自第1页
  • 鲍勃敬重他们,但倾听了他们的教诲、吸收了左派精神之精髓后,便转身离开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为了某一种主义服务的。黑暗的隧道尽头有光亮吸引着他向前走。他走出了隧道出口,从此踏上了宽阔的大道。离开了主义的纷扰,他才会得到创作的自由。鲍勃就是这样的人,他要做的是追寻自己的音乐之光,而不是接受他人传递过来的火炬。 (查看原文)
    马里安巴 1赞 2013-12-28 17:53:16
    —— 引自第202页
  • 在橱窗里的我们与真实的我们之间,永远都有差异的缝隙,那是灵魂的安息之所,没有人能把它放进橱窗。我用了很多年才让橱窗内外的自己交汇在一起。 (查看原文)
    未遂网络暴民 1赞 2018-06-15 14:54:29
    —— 引自第3页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格林威治村的文艺复兴年代,彼时彼地,如此多才华横溢的人实验着他们的艺术形式,磨练着他们的技艺。他们的初衷并非全是书写传奇或成为明星,许多人只是单纯地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中的有些人最终影响了时代;有些人得以以此为生;还有一些人,他们燃烧殆尽,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查看原文)
    栗子 1赞 2011-12-07 21:42:24
    —— 引自第89页
  • 现在想来,在一个广告和平面设计空前繁荣的年代里,那张唱片封套出炉的过程是那么纯真,简直有些甜美了。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其自然的情感流露,随意淳朴的气质,对此后的唱片封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当时,“蓝音符”(Blue Note)公司的那些爵士乐唱片封套和民谣组合“金斯顿三重唱”的封套最具代表性。而无论是“蓝音符”推出的那些过于艺术化的乐手黑白照配单色底的封套,还是“金斯顿三重唱”那些经过精心造型和设计的封套,无不通过在摄影棚里严格摆拍完成。最终拍板定下以鲍勃和我的合影作为《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套照的人的确独具慧眼,我想他一定触到了时代的脉搏。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唱出了横亘不变的青年的精神,道出了一代青年对现状的反叛,而这种反叛从封套照片就可见一斑。它为底层人民发声,吼出了时代的愤怒,有着强烈的批评精神。它的音乐表达形式是民谣,但它绝对摇滚。 (查看原文)
    小老鼠 3回复 10赞 2011-12-12 20:10:33
    —— 引自第162页
  • To you from I, me, Bob On this holy day I give to you this here present that I purchased for you in the New York rain Hatfully Loving you, Lord Byron Dylan 1962 (查看原文)
    gardenhead 2011-12-28 15:42:41
    —— 引自第131页
  • 迪伦是文化偶像,他的歌迷和追随者们用自己的想象塑造着他,把她解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仅仅是迪伦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到神秘,同时也会引出无数的追寻,追寻他所说、缩写、所唱的每一个字眼的涵义。 (查看原文)
    一个劳动人民 2012-01-02 21:36:41
    —— 引自第2页
  • 整整一代人在18岁时被允许酗酒、被送到战场上杀人,却要等到21岁才能拥有选举权。动乱在所难免。 (查看原文)
    一个劳动人民 2012-01-02 21:42:12
    —— 引自第5页
  • 形象至关重要——民谣音乐吸引了一代人,民谣歌手必须做好表率,这其中包括扮相——要真实,要酷,还要传递出讯号。同今天音乐工业的高度商业化和犬儒主义相比,这种态度似乎显得有些单纯幼稚,但在那时,他们勇敢、地下、革命的姿态首先得通过形象去标榜。当时的他们和一代反文化青年一样,坚信时代一定会变,并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观念、政治以及社会秩序。 (查看原文)
    一个劳动人民 2012-01-02 22:04:01
    —— 引自第9页
  • 那天晚上,我们讨论了自由的本质问题,结果鲍勃被自由的概念激得火冒三丈。“鸟儿真的自由吗?”他问道,“它们被束缚在天空里,不得不在那里飞翔。所以,它们真的自由吗?” (查看原文)
    一个劳动人民 1回复 2012-01-02 22:09:32
    —— 引自第11页
  • 无论是一首歌、一句诗、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场展出,都无非是对某个时代、某处地点及某个人的描绘。我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同时,这本书也权当是我的一次怀旧。人们总是会向前看,所以怀旧也许很廉价,不过它终究是奢侈的。 (查看原文)
    精分分要读书 2012-02-03 11:10:10
    —— 引自第4页
  • 鸟儿真的自由吗?它们被束缚在天空里,不得不在那里飞翔。所以它们真的自由吗? (查看原文)
    精分分要读书 2012-02-03 11:18:42
    —— 引自第12页
  • What was it you wanted Tell me again I forgot. Whatever you wanted What could it be Did somebody tell you That you could get it from me, Is it something that comes naturally Is it easy to say, Why do you want it, Who are you anyway? (查看原文)
    iereen 2012-02-08 22:52:57
    —— 引自第123页
  • 迪伦是文化偶像,他的歌迷和追随者们用自己的想象塑造着他,把他解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仅仅是迪伦这个名字就已让人感到神秘,同时也会引出无数的追寻,追寻他所说、所写、所唱的每一个字眼的涵义。随着鲍勃·迪伦的声名日益显赫,我更觉得有必要保守住我们之间的秘密。关于我们的事,我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始终缄口不语,最后却没有从看守这些秘密当中得到乐趣。时光流转,秘密也越来越无足轻重。 (查看原文)
    timelessclock 2012-02-24 20:41:59
    —— 引自章节:序章
  • 我会在本书中告诉大家很多秘密,但我只能尽量,因为记忆是一头无常的“野兽”,它们进进出出我的脑海,有些留下了痕迹,有些已无踪可循。 (查看原文)
    Minifox 2012-02-28 11:44:22
    —— 引自第6页
  • 格林威治村已经走向了中产阶级化和商业化,曾经的波西米亚传统早已不复存在。在上世纪中叶,这里是边缘人,疯狂艺术家以及反叛者聚集的公共广场,时至今日,只剩下残留在墙壁上的海报,告示和标语,提醒人们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年代。在那个年代里,这里的房租是那么便宜;在那个年代里,纽约取代了巴黎,成为全世界的艺术家最向往的应许之地。 (查看原文)
    阿凛 2012-03-10 22:41:54
    —— 引自第284页
  • 我们这些孩子都没什么钱,但又想看最好的演出,久而久之,边想出了逃票进卡内基音乐厅的法子。我们先集资买上一两张票,然后让一人殿后,其他人则冲到入口抢着先进去。引座员要票时,我们就说后面的人拿着呢,并指给他看。此时,远远地站在后面的同伴便快速挥票示意一下,我们赶紧往里面走,一边反复说票全在他那呢,一边朝后面乱指一通。 (查看原文)
    顾惜朝一不小心 2012-03-18 14:48:01
    —— 引自第41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