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 · · · · ·
-
换句话说,在唐朝曾经提供了大量漕粮的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大体上已经确立了基本经济区的地位;但是五代时期的五十三年的历史表明,长江流域依然是由一些很松散的单位所组成,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地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0页 -
发展水利或者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便利交通,尤其是方便运输漕粮,这在古代中国实质上是国家的一项职能。修建的灌溉水渠、陂塘、排水与防洪工程以及人工水道,大部分都是公共工程,因此它们与政治都密不可分,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和政治斗争的重要政治杠杆和有力武器。这些公共工程的兴建和目的,主要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取决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有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更受重视每一个受重视的地区,官方都会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利益为代价,进行重点发展,目的是建立或者维持所谓的基本经济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及其与水利事业的关系
喜欢读"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自古以来,这都是一个看实力的世界
首先,我要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冀朝鼎。他的一生做了三件影响历史的事情。 1.说服傅作义起义,北京的和平解放有他的一份功劳。 2.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发行法币与金圆券,加速国民党的政权在大陆的灭亡。 3.写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这...
(展开)

【转】杨联陞:评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从秦汉到清中叶的中国史上,我们常可以见到些地理上可以自足自给的区域。此种消息,由历代郡国省道的划界多有相似之点可以看出。在这些区域中,农业最兴盛运输最便利区域的领有者,常能凭之为根据,以统治其他区域。此特别优越的地域,即作者所谓“经济锁钥区”(Key Economic ...
(展开)

读完此书总结的一些知识点
基本经济区:高度自给自足,控制了这一地区就能以此为基地,进而控制全中国。——进可攻,退可守 漕运重要意义,为京畿提供粮饷,最主要是为军队提供军饷,镇守邦国,巩固边防,镇压起义。而在中央不容易直接控制的地区,在动乱时期,该地首领形成割据局面也是非常可能的,如果...
(展开)




基本经济区和公共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本八十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博士论文著作,其实是不太好评论的。一是时代的隔膜,很难用现在的学术标准去衡量当时的著作,对于这种跨越时代的学位论文著作来说,已经是属于不同世代了,学术思想和方法的根基完全不同,要做到比较充分的评价,最好是和当时的学术...
(展开)
> 更多书评 2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
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7.9分 188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2天前曾上架
-
商务印书馆 (2014)7.9分 12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天前曾上架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万古忠义李秀成 2016-07-24
这才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典范,而且丝毫不讳言“水利”与“专制”的问题。翻译得明白晓畅,可以想象作者也是用清晰流畅的英语写成的,这种书真是比后现代转向以来那些故弄玄虚的书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真是坦诚的学者,又是伟大的革命家。
1 有用 躺倒斋主人 2019-08-31
民国年间的著作。在那个时代,学者们纷纷利用现代史学的方法重审中国历史。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分期。竺可桢用物候学的方法研究诗文,从而找到了气候变迁对历史的影响。这些开创性的著作在今天看来,不免论证粗疏,且多被后来者推翻了。但是在当年 他们是史学的先锋。在他们之前 从未有人用这样的眼光观察中国历史。而冀朝鼎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冀通读水利相关的史料,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经济地理... 民国年间的著作。在那个时代,学者们纷纷利用现代史学的方法重审中国历史。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分期。竺可桢用物候学的方法研究诗文,从而找到了气候变迁对历史的影响。这些开创性的著作在今天看来,不免论证粗疏,且多被后来者推翻了。但是在当年 他们是史学的先锋。在他们之前 从未有人用这样的眼光观察中国历史。而冀朝鼎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冀通读水利相关的史料,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进而为其观察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角度。尽管其视角过于宏观,论证也并不扎实,甚至失之于武断,但是依然值得一读。 (展开)
0 有用 韧勉 2013-09-15
大胆假设,神奇理论,言简意赅,上乘争议之作,一睹风采!
0 有用 翠湖心 2011-11-09
对于从水利事业研究经济区,进而考察中国历史的研究具备开山之功,但左派的痕迹比较浓,不少地方有以论带史及曲解史料之处。
1 有用 醒木 2012-08-20
翻译的注释好牛逼啊~
1 有用 ruiqi 2021-03-02
过时了,现在中央把东北变成产最大粮区了。。。如果我们还想按照以往的道路走,中国可能再次进入历史周期律,合久必分。。。
0 有用 littlelan 2021-01-14
如果再能解读下经济政策联系就好了。
0 有用 Sayide 2021-01-11
冀氏的政治立场、思想学说皆源于马,可见是真马。三十年代的手笔,至今难掩其光彩。
0 有用 泽 2020-10-27
本书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冀朝鼎的经济学博士论文,虽然只有薄薄的120页,但却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精华,作者引经据典,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正史资料(包括其中的沟渠志),也参考了众多地方志和古代的治水专著,对水利工程对于中国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做出了精炼的概括和论证。而作者的经济学背景在本书中也展露无遗,作者运用计量的手段来看待经济重心问题,将各省在各个时期的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减变化悉数列出,并采用表格和柱状图... 本书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冀朝鼎的经济学博士论文,虽然只有薄薄的120页,但却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精华,作者引经据典,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正史资料(包括其中的沟渠志),也参考了众多地方志和古代的治水专著,对水利工程对于中国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做出了精炼的概括和论证。而作者的经济学背景在本书中也展露无遗,作者运用计量的手段来看待经济重心问题,将各省在各个时期的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减变化悉数列出,并采用表格和柱状图的形式,使读者更好的、更直观的理解其观点,用数据而不是用文字说话,这正是以往历史研究所缺乏的。我认为其最大的贡献便是通过引进水利工程这一变量,来判断经济的发达状况和政府的重视与否,给予了学界经济重心转移问题一个非常好的量化指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融合了经济、水利、环境、等众多要素的一本出色的学术著作 (展开)
0 有用 一团尚武的精神 2020-10-24
这本小书吃透了多少史料啊,冀先生这一生可太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