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的原文摘录

  • 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因为山地不能掘井,喝水只能用这种方法,所以在夔州的山中蟠绕着无数引水的竹筒,有的长到几百丈。他派遣他的仆人阿段走入深山,寻求水源;有时水筒损坏了,命仆人信行去修补。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十二 夔府孤城
  • 唐代幕府的生活是很严格的。每天都是天刚亮了便入府办公,夜晚才能出来;杜甫因为家在城外,便长期住在府中。不但生活呆板,西川节度使署里的人事也很复杂。那里的文武官员因为中原变乱,无法生存,西蜀可以勉强维持生计,所以彼此都勾结阿谀,保全自己的地位[1]。杜甫这时已经五十三岁,满头白发,穿着狭窄的军衣,在幕府里与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幕僚周旋,心里充塞了难言的忧郁。他在《莫相疑行》里说: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莫相疑行》)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十一 幕府生活
  • 太子舍人张某从西北来,赠给他一领珍贵的毛毯,上边织着汹涌的风涛,中间有掉尾的鲸鱼,此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水族。他把这贵重的赠品接到手里,展阅许久,觉得不是他这样的人所能享用的,最后又珍重卷起,退还客人,才觉得心地和平,因为—— 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皆闻黄金多,坐见悔吝生。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十 再度流亡
  • 虽然有老友高适节度四川,也只有把草堂放弃了。可是他对于草堂总不能放怀。他写成《寄题江外草堂》一诗,把经营草堂的始末与不得已离开草堂的原委,写得详尽亲切,最后还一再惦记着堂前的四棵小松树。并且每逢有友人去成都,他都嘱托他们顺便到浣花溪畔看一看他的草堂。他有时也打发他的最小的弟弟杜占——这是跟着他入蜀的惟一的一个弟弟——回去探视草堂,临行时谆谆地告诉他: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十 再度流亡
  • 他在梓、阆一带也遇到一些新知和故旧:新知多半是偶然相识,彼此一度倾心,随后也就没有更深的关系;故旧则是异地重逢,见了一面就分手了,使他感到——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送路六侍御入朝》) 他们对于杜甫的生活,如轻风掠水,没有多大影响。这里我们不能不略为提及的只有房琯。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十 再度流亡
  • 在两段行程中间,杜甫在同谷住了一个月左右;在两组纪行诗中间,他高声唱出来《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这七首诗突出在这时代的诗中,好像是比木皮岭还要高峻的山峰,杜甫在这里发出来最强烈的呼喊。 从这七首诗里我们知道,他终日拾橡栗充饥,有时到山里挖掘黄精,但雪盛无苗,空着两手回来,儿女饿得只是啼哭;从这七首诗里我们知道,他的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都远在东方,彼此不通消息,他的妹妹在钟离成为孀妇,十年不曾见面;从这七首诗里我们知道,在荒城山湫间白狐跳梁,蝮蛇出没;我们还知道,山里住有一个旧日相识的儒生,他和杜甫见面时只是怀念往日的生活。至于前边说的那位“佳主人”,大概对于杜甫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在这样难以忍受的穷困中,他每逢唱完一首歌,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有时悲风为他从天吹来,有时闾里为他惆怅,有时树林中的猿猴为他哀啼,有时也觉得溪壑间仿佛为他透露出一些春的消息。 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这年他四十八岁。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八 陇古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 郑虔虽然受安禄山命为水部郎中,却因为他装病没有就任,以次三等论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到长安不久,郑虔便满头白发走上台州的长途,走的时候太仓卒了,都没有得到机会和杜甫话别;在杜甫看来,这个当年共同饮酒、共同高歌的老友只有老死台州,二人不会再有见面的希望。此后他怀念郑虔的诗,和怀念李白的诗一样,每一首都表达了自己是怎样热烈地需要他的友情。第二年春天,他偶然在韦曲东经过郑虔的故居,只看见穷巷静悄,室内的案上还放着干死的代替蜡烛的“读书萤”,回想起二人旧日的哀乐与游迹,他写出这样的诗句: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七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 房琯自从陈陶败后,本应论罪,由于李泌的营救,肃宗仍然叫他做宰相。他有丰富的感情,喜好宾客,诗人贾至、后来与杜甫有密切关系的严武都和他有深厚的交谊。他崇尚虚名,好发议论,不切实际,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典型。 …… 杜甫只看到房琯少年时享有盛名,晚年成为“醇儒”,每每谈到国家的灾难,就义形于色,而没有看到房琯不切实际的工作态度,同时又觉得那些攻击房琯的人行径更为卑污,于是他就执行拾遗的职权,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措词太激烈了,引起肃宗的愤怒,肃宗令韦陟、崔光远、颜真卿审讯杜甫。审讯后,韦陟说杜甫的言词虽然狂妄,但不失谏臣的体统,于是肃宗对韦陟也表示不满。幸有张镐营救,才在六月一日,宣告无罪。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五 长安十年
  • 他到达凤翔,衣袖残破,两肘露在外边,穿着两只麻鞋,拜见肃宗。五月十六日肃宗派中书侍郎张镐传命杜甫,任杜甫为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官职,职务是供奉皇帝,看见皇帝的命令有不便于时、不合于理的,就提出意见,同时还有举荐贤良的责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却由一个“从八品上”的官员充当,好像是一种讽刺,这说明皇帝并不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五 长安十年
  • 由“寸步曲江头”和“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那样的诗句我们可以揣想,杜甫在751年后已经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东、杜陵西一带地方有了定居,并且此后也起始自称为“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或“杜陵布衣”。至于他的妻子从洛阳迁到长安,大半在他有了定居以后,754年的春天。 他的长子宗文可能生于750年,次子宗武生于753年的秋天,至于后来在奉先饿死的幼儿这时还没有降生。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这年秋天雨不住地下,四海八荒被一片无边无际的雨云蒙盖着,延续了六十多天。物价暴涨,人们也顾不得将要来到的冬寒,为了解除目前的饥饿,都把被褥抱出来换米。杜甫在这无望的景况中,举目泥泞,不能出门,索性把家门反锁起来,一任孩子们不知忧虑地在雨中游戏。院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烂死了,只有他在阶下培种的决明子格外茂盛,绿叶满枝好像是翠羽盖,开花无数正如他身边所缺乏的黄金钱。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五 长安十年
  • 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界限,彼此成为“朋友”。杜甫就作过这样的宾客。他除此以外,还找到一个副业,他在山野里采撷或在阶前种植一些药物,随时呈献给他们,换取一些“药价”,表示从他们手里领到的钱财不是白白得来的。这就是他后来所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这些“友朋”中最重要的是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曜。他写诗赠给他们,推崇他们,说他们对待他是——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但实际的情况却在另一首诗里说得清楚: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他写出这样辛酸的诗句赠给韦济。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四 与李白的会合
  • 从此石门路上的金樽没有能够“重开”,这两个诗人也就永久地分手了。那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他的旅程中又遇见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再也不在他的诗里出现;可是一往情深的杜甫,后来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秦州的客舍,或是在成都和夔州,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再也不说他的诗只像阴铿了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四 与李白的会合
  • 皇家的贵族,有宰相,有诗人,有艺术家……每人都用酒来解放自己,摆脱社会上的羁绊。所以李白在长安一出现,便和酒徒们聚在一起,如鱼得水,他的行为就是在玄宗的眼里也是新奇的、有趣的。但等到他一再在玄宗面前表露他酒后的傲慢,并且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时,玄宗对于他的兴趣也就淡泊下去,最后觉得这个人有些讨厌了,便在744年(天宝三载)给了他一些金钱叫他离开长安。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四 与李白的会合
  • 唐代数十年社会的富庶与交通的发达在诗歌里渐渐养成了一种浪漫的风格。当那些回忌声病、讲求格律的诗人们在宫廷周围写些内容空虚、缺乏生气的诗歌时,另有一部分诗人却用较为自由的豪放的诗句去歌咏游侠和求仙。当时由于贵族的豪奢与商贾阶层的形成,游侠的风气盛行一时,长安、洛阳以及许多通都大邑,都是侠客们驰骋的场所。游侠生活就成为诗歌里的一个新的主题。我们读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便可以看出,仿佛贵族和侠客,倡家和豪门彼此是不可分离的。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四 与李白的会合
  • 一般的墓志大抵都是死者的家人用钱贿赂,使作者给死者说些好听的话,真假混淆,形成一套庸俗的公式。现在他写这篇墓志,却要真实地叙述他姑母的德行,并且把他幼年在姑母家里生病的那段故事作为一个实例。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四 与李白的会合
  • 当时谁若要参加考试,而不是学馆里举选的“生徒”,就必得由乡里保荐,州县甄选,然后才能到京城应试。经过这样手续去投考的,叫作“乡贡”。这些“贡人”在每年冬季和各地的贡品同时起程,在年前赶到。在统治者的眼里,人和物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供他们使用的。人们把各地搜括来的金帛宝物、珍禽奇兽,在元旦新春时陈列在皇帝面前,博得他的欢心;这些“贡人”就被遣送到尚书省,由一个地位并不高的考功员外郎(后来改为礼部侍郎)考试。杜甫这回投考,随着那些贡物并没有到长安去,而是到了近在咫尺的洛阳。因为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的秋天长安一带雨水太多,伤害了五谷,农产品又养活不起这个统治集团,玄宗在第二年的正月便迁住东京,一直住到736年的十月。所以735年的进士考试是在洛阳举行的。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三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 约在杜甫降生前的二十年,我们听见陈子昂(661—702)在幽州台上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那样雄壮的绝唱,这是齐梁以来二百年内难于听到的声音。这个诗人认为当时的文风太萎靡、太颓废了,既不能反映时代,也不能与新兴的音乐、美术、舞蹈相配合,他主张在健康的时代应该有健康的歌声。只可惜当他四十二岁的壮年,在家乡(四川射洪)被贪污的县令诬陷,屈死狱中,他对于他同时代的诗人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 (查看原文)
    EDT 2023-04-17 07:53:59
    —— 引自章节:三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 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本事诗·高逸第三》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当时号为诗史”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可是就我们能够看到的唐代的记载中,除了《本事诗》外,却没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诗史。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有的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有的说,“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古号诗史”(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 (查看原文)
    莽原 2023-08-01 14:09:20
    —— 引自章节:三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 ……这个诗歌密切联系现实的传统,直到建安时代,始终没有间断过。到了南北朝,才先后产生了一度风行一时的玄理诗和对于后世发生巨大影响的山水诗。 玄理诗,尤其是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封建社会里士族文化的“成熟”(成熟再进一步便接近腐烂),它们的作者具有更多的文化修养和时间的余裕,把仿佛是深奥而实际是空虚的玄理和能使人超脱“尘俗”的自然景物作为他们吟咏的对象。从内容来看,这也是一片新的诗的国土,在艺术技巧上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这些诗的作者大都忽视现实,游心物外,引导着诗歌脱离联系实际生活的优良传统。若是拿“兴观群怨”和“知人论世”的准绳来要求,他们的作品就很难起这样的作用了。关于他们的功过,有待于文学史家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齐梁以后,除却少数的例外,诗风更为淫靡,“嘲风雪,弄花草”(白居易《与元九书》),忽视现实,追求形式,它的影响所及,到了唐代初期,也没有衰谢。所以盛唐时期诗歌的革新者如陈子昂、元结等都把这种诗风作为他们斗争的目标,为恢复和发扬中国诗歌从《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而努力。后来齐梁淫靡的诗风得到克服,可是南朝以来的山水诗却在唐代许多诗人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若是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果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优秀的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查看原文)
    莽原 2023-08-01 14:09:20
    —— 引自章节:三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查看原文)
    莽原 2023-08-01 14:09:20
    —— 引自章节:三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