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日通商关系史研究 短评

热门
  • 1 马骂猫 2020-01-16 10:09:27

    贸易不仅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背后实际隐含着政府的政策性引导与控制,颇有些近代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意味。本书认为清代中前期中国在中日贸易关系中就已经处于弱势,主要是从比较优势及资源的稀缺性来看,但是背后也有着政治秩序的变迁在内。但是事实上直到甲午战争,中国商人,包括华侨商人依然控制着中日贸易的“商权”,历史的矛盾性依然存在。 是否可以将日本在中日贸易中主导权的获得及利用与日本“脱亚”“脱儒”观念的形成及发展连接起来研究?

  • 0 111 2023-03-27 08:59:58 吉林

    先行研究 牛逼

  • 0 亚里士缺德 2024-02-14 10:02:59 江西

    通俗易懂,史料丰富。通过贸易看东亚政治格局在明清六百年间的变迁,非常有趣。期待作者写出更多的东亚及东南亚古代贸易史。当然,如果能专门整理日本史料,纯从日本角度写一下近代之前的对外贸易,也挺好的。想看。尤其是各藩自己的贸易行为,以及贸易对日本扩张的促进。比如说纳贡琉球,和对虾夷地的拓殖

  • 1 秋山雪見🍁 2023-02-03 10:06:02 福建

    海域史综述不错,特别是“锁国”论说的学术史,值得参考。从“朝贡—勘合贸易”到“往市贸易”的变化,这是通商模式的转变,也是政经关系结构性变动的反映(1)明初的对日交涉是朱元璋构建区域帝国及重建东亚海域秩序的一环。(2)家康对秀吉的区域政策既有调整也有继承,并尝试对勘合贸易进行结构性的改变。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外交涉方针并不适用“善邻友好”或“回归贡市贸易”进行概括,而是多极化海域贸易网络形成的“往市贸易”(3)清朝和德川日本没有直接的官方交涉,但“往市贸易”并非一般的民间自贸,而是在双方控制之下的“管制型贸易”。(4)幕府在对外关系中潜移默化地模仿朝贡体制的规则,而来日唐商人群体则为仿制和想象的“日式华夷秩序”提供了可落实的空间。

  • 1 一桥阿尼玛 2020-05-31 22:10:10

    多极化背景下,由经济以至政治与思想的他者自中心完成轨迹。关于明初使节交涉的还原着实细腻,通常所说的由银至铜再至俵物的粗线条也得到了梳理澄清,新例背后官方文书与私人记述间的虚实分析十分精彩,而从商人身上分离出乞师者的色彩最是吸引人。功力深厚,令人佩服。

  • 0 severusa 2024-10-13 10:11:07 广东

    对历史材料的展露没有出人意料,但在解读方面确实水平高,从明朝和日本的勘合贸易到清朝和日本的信牌贸易的演变赋予了日本方面因对这种贸易主动性的掌握而产生的秩序重心转移的幻想所带来的心理优势。

  • 0 衛斯理. 2024-09-13 13:15:42 湖南

    相当牛逼

  • 0 angus0984 2019-05-25 00:13:16

    博士論文,思路很細緻,應該是這兩年讀過最印象深刻的中日關係史作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