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由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口述,张冠生整理/记录的《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一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沈昌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不到200页的书中,从上世纪40年代上海银楼的童年学徒生涯起,到50年代初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对员进京工作,直至当上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主编《读书》杂志,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首次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书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于上海,前《读书》杂志主编,拥有50年出版经历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识”,这一为人准则时时在敦促沈先生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路程。书名中的“知道”,不是寻常意义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这个“道”就是沈先生处事的原则,交友的准则,生活的规则。...
由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口述,张冠生整理/记录的《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一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沈昌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不到200页的书中,从上世纪40年代上海银楼的童年学徒生涯起,到50年代初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对员进京工作,直至当上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主编《读书》杂志,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首次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书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于上海,前《读书》杂志主编,拥有50年出版经历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识”,这一为人准则时时在敦促沈先生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路程。书名中的“知道”,不是寻常意义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这个“道”就是沈先生处事的原则,交友的准则,生活的规则。倾听沈先生的人生经历,会暂时忘却世界,回到过去,回到心底深处的净土。
知道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沈昌文,一九三一年九月生于上海。在上海上了七年多中小学后,一九四五年三月起在金银首饰店学徒,讫一几五一年三月。学徒期间,工余曾在上海一些学校学习。最后学历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二年级肄业。 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一九八六年一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后退休。一九八○年三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讫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退休后常在海内外文化出版界奔走,为业内临时工。 著有《阁楼人语》,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季米特洛夫)、《列宁对全学界妇女的遗教》(蔡特金)、《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部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部分)、《马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斯坦主义》(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目录 · · · · · ·
喜欢读"知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知道"的人也喜欢 · · · · · ·
知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不知道——读沈昌文口述自传

上海人在北京——洪晃对话沈昌文

沈昌文先生出版新作《知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天看到“豆瓣”里介绍了沈昌文先生的新作《知道》,马上给沈公去了电话,难得他在家里。他说,手头还没有拿到批量的样书,过一阵就给我寄签名本。我很高兴他能给我寄签名本,过去他一直给我寄书的,我也很喜欢都他的书。不过,我还是说“不要太客气”了。 我很敬重沈... (展开)
沈昌文的“板缝里看街景”让我认识了棚户区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聆听沈昌文——我读《知道》 | 来自马国兴 | 2008-12-27 20:01:28 | |
智慧与务本 | 来自Kanesroom | 1 回应 | 2008-12-21 20:42:29 |
转帖:李怀宇《沈昌文:谈情说爱当编辑》 | 来自大熊 | 1 回应 | 2008-06-06 15:01: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花城出版社 (2008年)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海豚出版社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周刊的人 周刊的书 (搞小能)
- 值得一读的书 1 (Vindicated)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香港中文大学"好书角" (一花集)
- 寂齋藏書 · 天 (大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知道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河南 2014-03-17 09:42:25
读者的阅历,决定了书被汲取的程度——书方出已读过,不过记得结构性不合的初恋悲剧,路过七浦拆迁旧房时多注视两眼。等兴冲冲在同样行业大撞脑壳,处处细节微言方晓其意。沈公曾在越秀讲座上远视,蔼然。书中擅柔(字义),正相反者不容不败。忆《人物志》之器识及《颜氏家训》列文人败局。忆所见干部品质人材及浮沉,虽悲,又笑身为流民,处待拆不拆胡同杂房中,指天画地谈天之衍,好不相称也。
3 有用 愚公∞ 2019-05-13 21:51:02
沈昌文,民国时期的小职员,建国后的编辑,改开后的三联书店老板,读书杂志主编。本书是一本口述史,从民国讲到新世纪,半个世纪的风雨。建国前,上海弄堂长大的青年,读过小学初中,干过银楼买卖。建国后,考入人民出版社,翻译过作品,编辑过蓝皮书、灰皮书,参加过干校,经历历史。改开后,参与了范用主持的读书杂志,三联复建,担任老板。九二年二年,九五年退休。退休后,跟俞晓群混在一起,吃喝玩乐,编书编杂志,不亦乐乎。... 沈昌文,民国时期的小职员,建国后的编辑,改开后的三联书店老板,读书杂志主编。本书是一本口述史,从民国讲到新世纪,半个世纪的风雨。建国前,上海弄堂长大的青年,读过小学初中,干过银楼买卖。建国后,考入人民出版社,翻译过作品,编辑过蓝皮书、灰皮书,参加过干校,经历历史。改开后,参与了范用主持的读书杂志,三联复建,担任老板。九二年二年,九五年退休。退休后,跟俞晓群混在一起,吃喝玩乐,编书编杂志,不亦乐乎。编了半辈子书,跟读书人打交道,懂得人情世故,看得清世态炎凉。读书无禁区,编书会删节,一辈子聪明,半生传奇。我到是觉得,他在三联的短暂时光,反而是之前几十年积累的结果。一个人经历过风霜,自然对于斜风细雨就不在意了。人生本就如此,老人总是比年轻人有智慧,就如他遇到蒋维乔所言所悟。 (展开)
0 有用 杨梅酒 2011-12-06 09:56:36
多少大风大浪,只在轻描淡写。除了不方便说内幕的缘故,老爷子那举重若轻的范儿,意在言外,风流尽得。
0 有用 冇有 2011-03-10 19:26:46
有所保留
0 有用 严彬 2011-10-23 01:59:32
今天一天时间读完了沈昌文口述自传《知道》。就我看到的,也就是沈老,将自传写得如此短,如此真切可亲。讲到办《读书》杂志中得陈原先生四个字,叫做“引而不发”。另外,1989年《读书》六、七月份合刊,日前我也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