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上篇历史文化观与史家思想、下篇区域史与徽学研究共两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发展及其特征、中国古代国家观的新发展等。
这本学术文集收录了我2000年以来发表的20篇论文,最早的一篇是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一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发表
于《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最晚的一篇是《安徽历史文化特点及其成
因的再探讨》发表于《理论建设》2015年第1期。
这些论文是从公开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筛选出来的,旨在反映我学术
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其中包括与史学思想密切
相关的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二是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主要是安徽,特别是
徽州历史文化研究。在这些领域外,我发表的其他论文虽也产生了一定影
响,但考虑到与这两个主题关系不够密切且本书篇幅有限,故未加收录。
如,引用率较高的《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
1998年第2期)一文;转载率较高的关于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两篇论
文《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学术研究》2005年第6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
华文摘》2005年9月“篇目辑览”收录),《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
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
现代史》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此外,发表在港台及海外学术期刊和论
文集中的论文,如《钱穆先生“守旧开新”学术思想和文化复兴论》(台湾《鹅
湖》2010年第10期)等也未加收录。
收入学术文集的论文不仅涵盖了我学术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域,也大体
反映了我走上学术道路后的研究历程,即:从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特别是
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开始,逐步扩展到安徽区域史和徽学(即以明清
及近代为中心的徽州历史文化)的研究。l990年,我从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
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的马列室从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期间虽然从事了
一些科研,但是受制于各种内外因素,学术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成果很少。
为此,我决定考博士,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1997年至2000年,我
有幸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所,师从著名史学理论家蒋大椿
先生攻读“中国近代史学”的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论文《钱穆史学思想研
究》并于2004年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攻读历史学博士,使我真正走上
了学术道路。博士毕业后,我回到母校。2002年,我转到历史系从事教研工
作,这使我能全身心地投人专业学术研究中。我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中,
90%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学术专著等也基本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
回顾自己这25年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前10年基本是自学和摸索阶段,
后15年才真正步入学术殿堂。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