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人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玛丽·雪莱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玛丽•雪莱(1797—1851)
英国著名小说家,以《弗兰肯斯坦》闻名于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玛丽•雪莱后与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私奔。创作《弗兰肯斯坦》时年仅十九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完美的人应该随时保有一种冷静、祥和的心境,从不让激情或一时的欲望扰乱他的宁静。我不认为求知是这项定则的一个例外。假如你所从事的研究会削弱你的情感,摧毁你对那些单纯的感受的喜好,那么,这项研究必定是不合法的;也就是说,不符人情的。假如这项定则始终为人遵循;假如无人允许任何理想的追逐干扰亲情的宁和,那么希腊不会遭奴役,凯撒会让他的国家免于灾祸,美洲的发现会更和缓渐进,墨西哥和祕鲁帝国不致被摧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如果你所从事的研究有可能使你冷落别人,使你丧失生活的情趣,不想体验那种纯真质朴的生活乐趣,那么,你的研究就是不正当的,换句话说,你就不应该在这种研究上耗费心思。如果人们一直遵循这一准则,无论如何不让任何事业破坏自己家庭的宁静和亲善,那么,希腊人就不会遭受奴役,凯撒就不会使他们的国家蒙难,美洲的发现也不会那么突然,而墨西哥帝国和秘鲁帝国也不会灭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人造人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毕加索与科克托 7.8
人造人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7 条 )


玛丽·雪莱:漂泊、反抗与自愿流亡
1815年,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被喷入平流层,形成的气溶胶几乎笼罩了整个地球,太阳的热量被遮盖,即将为世界带来一个阴冷昏暗的“无夏之年”。1816年,在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日内瓦郊外,迷人的19岁少女玛丽·雪莱(1797-1851)和她星光熠熠...
(展开)

《弗兰肯斯坦》与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反思
引言 大约距今九十年之前,一股自西向东而来的狂风正席卷中原大地——它吹落国人头顶的发髻,吹散国人眼前的浓雾,也吹醒国人心底的迷梦。在这狂风骤雨的交响曲之中,有一个最强的音——正是这个音,将我们拉入现代的世界,使这个落后的农业文明初次对现代化有了直观的认识—...
(展开)

从一处值得商榷的翻译问题谈起——《弗兰肯斯坦》两版序言的文本细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Regret有几种含义? 玛丽·雪莱写就《弗兰肯斯坦》的动机是什么? 一个比较流行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 在1816年夏天,玛丽同丈夫雪莱、拜伦等人在日内瓦郊外经常聚会,无奈遇到连绵阴雨,被困在家中数日之久,碰巧手头有几本日耳曼鬼故事消遣自娱,拜伦提议每人写一篇恐怖... (展开)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2 )
-
译林出版社 (2016)8.1分 5021人读过
-
Mediasat Group (2004)8.1分 88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7.9分 474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7.8分 256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八十年代(第一辑) (海鹰)
- 报废坑 (大不了)
- 好作家都是冷血动物 (sghdteiwuvncm)
- 英国文学本子整理III (一九八零)
- 50-80年代翻译科幻作品 (王小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造人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张眼 2012-02-28 22:37:58
明明是弗兰肯斯坦,为什么要用个这么恶俗的译名??这本小说远非一个恐怖科幻小说那么简单。在那个技术至上的时代,书中的科学怪人可以说是科技的反面产物,也代表了新一代脱离宗教的人们对所谓造物主的反抗。译本是合译的,前段部分很差,各种长定语,后段还不错。
0 有用 小溪 2009-01-08 13:02:10
创造主,我曾否请求你,用泥土把我塑造成人?我曾否恳求您引领我出黑暗
0 有用 包子 2010-06-12 08:52:24
故事很感人,翻译很精彩
0 有用 margaret 2013-11-30 15:08:03
同《弗兰肯斯坦》
0 有用 文鹤 2018-06-27 23:24:58
旧译本和新译本合着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