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我国第一部透过西方文学批评视角全面审视、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学术专著。作者将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精确概括为“浪漫的自然主义精神”,并对《史记》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剖析和高度评价,确立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以生命和生活为切入点,以李白的道家特征为推阐中心,以李白充溢的生命力和浪漫的热情为贯穿主线,旁涉其政治、思想、性情、文学等各个方面,勾勒出一个鲜活的诗人形象。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20年纪念版)的创作者
· · · · · ·
-
李长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著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夜宴》、《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西洋哲学史》、《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史略稿》等二十余种专著,六百余篇论文。
目录 · · · · ·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自序
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
――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空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
――必然的悲剧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一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馀论――兼论褚先生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
――浪漫的自然主义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j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最后归宿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怀李太白――为本书渝版题
序
章 导论
一 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与相异
二 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三 异国的精神教养
四 游侠
五 所谓豪气
第二章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第三章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第四章 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
第五章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
第六章 李白:寂寞的超人
一 李白的情感生活
二 李白的友谊
三 了解李白之杜甫
四 李白之身后
五 李白和山东
六 李白的风度和勤学
七 李白与一般诗人之共同点
八李白之痛苦
李长之先生学术年表
了解一种文化,价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谈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树――谈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 · · · · · (收起)
自序
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
――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空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
――必然的悲剧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一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馀论――兼论褚先生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
――浪漫的自然主义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j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最后归宿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怀李太白――为本书渝版题
序
章 导论
一 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与相异
二 李白的本质:生命和生活
三 异国的精神教养
四 游侠
五 所谓豪气
第二章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第三章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第四章 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
第五章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
第六章 李白:寂寞的超人
一 李白的情感生活
二 李白的友谊
三 了解李白之杜甫
四 李白之身后
五 李白和山东
六 李白的风度和勤学
七 李白与一般诗人之共同点
八李白之痛苦
李长之先生学术年表
了解一种文化,价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谈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树――谈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觉得也未尝不可以自杀,可是他想到他的文学天才,还没有表现出来,那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二部《春秋》——《史记》,也还没有脱稿,他于是倔强而坚忍地,“就极刑而无愠色”了! 在这时,司马迁并转而悟到古人的一切著作正都是产生在苦痛和寂寞里,在郁结而不通的时候,只好“述往事,思来着”;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只好“垂空文以自见”了! 司马迁的受刑,在他个人当然是一个太大的不幸,然而因此他的文章里仿佛由之而加上浓烈的苦酒,那味道却特别叫人容易沉醉了!又象音乐中由之而加上破折、急骤、悠扬的调子,那节奏便特别酣畅淋漓,而沁人心脾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9页 -
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那一天是中秋的上午,我自己也觉得好笑。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原不足为凭,有时希望太切,就容易格外不满,又有时不免溺爱,也就有些过分的宽容。总之,写过的东西,颇有些象疮痕,非不得已是不大愿意再去揭开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共285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旧小说考证》《晚照楼论文集》《齐如山国剧论丛》《十四朝文学要略》
等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20年纪念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史记》是秦汉的产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读《史记》,有怅然若失之感。有时候我会希望,如果司马迁迟生几百年就好了。因为这样《史记》就可以多写几篇,我也可以多读几篇,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也会增加几百年。最近读了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才觉得我这想法过于幼稚。《史记》是秦汉的产物,早生或者晚生... (展开)
心灵的碰撞与精神的契合
司马迁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我至今仍难以判断,我乐于认为他是史学家,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有着文学家的精神灵感。 读了很多版本的史学史,太严肃的介绍,使司马迁变得陌生。而李长之先生作为文学家对司马迁的理解,那真正是生命化的交流。在李先生的笔下,我也通过他理解着司马迁...
(展开)

文史之间的抒情诗人及其人生悲剧
“以此来看,中国的文学在其初起时便有双重起源,即“诗歌中国”与“史传中国”。与“诗三百篇”“抒情传统”滥觞的同时,就有“ 史传” 源起的传统。若要论“史传”,“四书五经”除去《诗经》,就其广义而言,其余皆与史传相关。……中国悠久的“史传传统”以“五经”为根本...
(展开)

怒推!这才是史上独yi无二的太史公
提到司马迁,或许《史记》、“宫刑”就是他的标签。但读了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的《司马迁传》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司马迁! . 李长之,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 . 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
(展开)

一部写给太史公的深情诔文
李长之先生在自序中提到,《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的原名,本想叫做《抒情诗人司马迁及其悲剧》,以李陵案为核心;但在实际的写作中,于著作的评述方面篇幅过长,因而又要兼顾人与作品。最终的定名中,“人格”是指司马迁的经历、精神和品格等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层面,而“...
(展开)
> 更多书评 2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商务印书馆 (2011)8.7分 536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8.3分 256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8.8分 15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6分 8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商务红布120-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已收齐 (陈公子)
- 商务黄 (豆友1FQYW5jGN8)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𝑻)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司马公常)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20年纪念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雅思考不过去死 2020-06-04 09:16:07
去年此时读完。司马迁,李白,皆是不曾老去的少年……
0 有用 SK_XT 2023-12-18 10:05:09 广东
还行 谈的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