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yue 2011-01-31 00:25:42

    文字使用新闻联播体,只有很少的信息量,照片选的也很烂 有一个看点有趣,贝老爷看见'阶沿处有一条半尺宽的小沟没有盖板,立刻指出一定要想办法弥补,否则可能造成游客踏空,跌跤受伤。工作人员告诉他,博物馆已经购买了公众责任险,游客受伤会有保险公司赔偿……”——多么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这60年的教育真够成功的...这个地方已经没戏了。 我要去苏州。

  • 6 #鼠宝# 2014-11-19 23:16:56

    一本无聊和建筑压根不沾边的政府政绩汇报。

  • 2 miu's 2010-06-27 09:32:35

    苏博里买的

  • 2 Mr.彼岸 2011-01-25 15:51:23

    贝聿铭一直都清楚自己要作什么,所以他作到了

  • 1 LemonE 2010-10-11 10:34:15

    为啥我没看到宋画斋呢?

  • 1 oiono 2013-05-24 16:07:23

    重复内容也太多了吧

  • 1 PacificBlue 2012-07-18 17:39:19

    一本介绍建筑师巨匠和他的收尾作品,竟然用饱含造作的歌颂言辞来叙述。对这样的政府式作品恶心的同时,对贝氏深表惋惜。

  • 1 2017-10-30 12:26:12

    拍马屁的公文体,浪费纸

  • 0 五月微蓝 2011-11-14 09:44:29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觉得这次去的太过匆忙,有必要再去一趟苏博。PS:原来狮子林曾是贝氏花园……

  • 1 2015-12-04 00:13:40

    应该是一些写公文的人写的,满满八股文的味道,不过内容还是值得一看,两小时粗略搞定,局部精读,发人反思,做人是要严谨、负责、谦虚、平实,唯有如此做建筑,才能精致、耐久、和谐、创新

  • 0 喫茶去 2008-12-04 23:20:23

    ISBN: 9787807331353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 0 Suleo 2009-11-03 16:35:13

    第一次游贝爷的苏博,兴奋之余,不惜“重金”买下此书。

  • 0 藏花 2011-08-09 19:35:53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要与两千五百年的苏州古城融合,与周边的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融合;要将古典的粉墙黛瓦与时代气息格融合。贝聿铭送给家乡苏州一份厚礼~

  • 0 silyhy 2010-07-31 23:55:20

    只是因为去了那个长得很好看的博物馆

  • 0 何兰窦儿 2018-03-04 14:59:25

    3分,在苏州博物馆站着看完的,本来可以坐在一米远外的凳子上看,刚要去,卖货员怒斥了一句不许离开书架!体验较差,要不可能3.5。虽然比较官方,但是老爷子的一些细节和一些文脉的传承实在是太让人崇拜了!

  • 0 civiLIZation X 2013-05-21 22:33:40

    1.研究新中式建筑不能放过的案例。 2.学设计,更学态度。 3.偏官方的书,虽专业性不足,但能了解到很多项目设计阶段之外的事。

  • 0 新鲜的笨鱼 2019-06-05 12:18:52

    最后的几张照片还可以。

  • 0 soda_unhappy 2022-08-05 15:58:20

    在东北街上一间咖啡馆读完,对这本书不想评价什么了,如果可以的话再印时至少把营造法则改成营造法式吧,在文创商店卖这种书给参观者真的…昨天在苏博里,视线会不自觉地被中正的格局与规整的光影吸引,还是觉得这是一座很现代化的建筑,很苏州,又不够苏州,线条硬朗,风格强烈,不够繁复。今天在拙政园瞥见了隐在绿树后的主建筑的方正屋顶,才意识到这的确是贝聿铭与苏州的神交之作。苏州人对苏州的热爱与自豪,在苏州博物馆都能找到答案,因为这座城市有底蕴,也有传承底蕴的能力。苏州之门昭彰的巨富新城背后,是吴侬软语娓娓道来的黑白平江。最后一天,下雨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