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影印三朝北盟會编序(鄧赏銘撰)
校刊三朝北盟會编序(許涵度撰)
諸家題識
三朝北盟會编序(徐夢莘撰)
三朝北盟會编引用書目
卷一 政宣上帙一 起政和七年七月四日庚寅盡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己卯
卷二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盡十二月二日己卯
卷三 政宣上帙三 起重和二年正月十日丁巳盡其日
卷四 政宣上帙四 起宣和元年三月十八日甲子盡宣和三年正月
卷五 政宣上帙五 起宣和三年二月十七壬午盡宣和四年四月十日戊戌
卷六 政宣上帙六 起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盡五月十三日庚午
卷七 政宣上帙七 起宣和四年五月十八日乙亥盡六月三日庚寅
卷八 政宣上帙八 起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盡十二日己亥
卷九 政宣上帙九 起宣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亥盡九月二十三日己卯
卷十 政宣上帙十 ...
影印三朝北盟會编序(鄧赏銘撰)
校刊三朝北盟會编序(許涵度撰)
諸家題識
三朝北盟會编序(徐夢莘撰)
三朝北盟會编引用書目
卷一 政宣上帙一 起政和七年七月四日庚寅盡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己卯
卷二 政宣上帙二 起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盡十二月二日己卯
卷三 政宣上帙三 起重和二年正月十日丁巳盡其日
卷四 政宣上帙四 起宣和元年三月十八日甲子盡宣和三年正月
卷五 政宣上帙五 起宣和三年二月十七壬午盡宣和四年四月十日戊戌
卷六 政宣上帙六 起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盡五月十三日庚午
卷七 政宣上帙七 起宣和四年五月十八日乙亥盡六月三日庚寅
卷八 政宣上帙八 起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盡十二日己亥
卷九 政宣上帙九 起宣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亥盡九月二十三日己卯
卷十 政宣上帙十 起宣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癸未盡十月二十日乙已
卷十一 政宣上帙十一 起宣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戊申盡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午
……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共250卷,是记载宋代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事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为宋金关系史的研究者所必备。作者徐梦莘幼年历经宋金战乱,备尝艰辛,故倾毕生精力撰著此书。我社曾于一九八七年据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刻本影印出版该书,为目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本子,邓广铭先生为之作序。影印本出版至今二十多年,早已售罄。因学界之需求,现据原书重新印行,并编制《人名索引》、《所见书名篇名索引》、《所见书篇之作者索引》,附于书后,将大大方便读者研究和阅读。
原文摘录 · · · · · ·
-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堕於胡虏之手。王侯之族,婉冶之容,尽流异域,摧陷残贼,岂可胜言(删死者至此三十六字)。至於官府有司案牍俱为灰烬,片纸不留。上至乘舆服御,亦皆委去。两府侍从,或身死兵刃,或家属散失,往往皆是。 司农卿黄锷至江下。军人见之呼曰:黄相公在此。自马上牵下。锷方辨其非。言未卒而首已断矣。未几,史徽继至。亦为所杀。李待制处遯时遇害。给事中黄哲方徒步。而一骑士挽弓射之。中四矢而卒。黄唐杰与弟唐俊皆溺死。是时官属性命不保者什盖六七。而眷属不救者又复倍之。先是上每以北方不甯为念。尝面谕黄潜善云:左藏库金银绢帛。不若般江甯府以备不虞。潜善曰:如此恐摇百姓。且姑待之。至是星两不存。应系上即位之後。四方奉表贡献礼物。所积甚多。金银绢帛无虞数千万。一旦皆弃。盖由执政不得其人。又如建炎之後。所在调发及行在蒐简军士,所得精锐亦可十数万。傥得人以为之用。自可无敌。夫何仓卒之际。靡有统率。尽为弃甲曳兵之人。及主帅挺身渡江。此曹往往相率为盗。所有得渡者亦失其父母妻子。曾无亲上死长之意。所思者为乱而已。当是时。横行恣意。无敢谁何者。惟兵为最豪悍。城市货物至强持去。得不嗔恚以为幸矣。是日驾在镇江。闻贼(改作敌)至瓜洲。即时起发。当夜至丹阳。晚顿。次日驾兴起镇江。城中居民奔避。至弃其家属。当日军人百姓乘势为乱。至斧人家门户。持刀入室。公行劫虏。什物钱帛填委街衢。无人主之。几至大扰。自是之後。人民南来。扶老挈幼。如蠭(屯)蚁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84页 -
上令黃珦傳旨諭靖等:“到軍前日,傳語大金皇帝:‘謝遠遣使人到闕,兩朝信好累年已著……’須與卿等到日,但子細奏知。” 靖等云:“領聖旨。” 靖等云:“奏稟去年歲幣。”上又令珦傳旨:“今年來要去年歲幣,極無名。待將金帛爲賀功犒軍之禮。”靖又再三奏,上不許。又再奏告,上遣珦向再諭靖等與去年歲幣。 靖等歡欣,不覺踴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喜欢读"三朝北盟会编(全二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三朝北盟会编(全二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三朝北盟会编(全二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读《三朝北盟会编考》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三朝北盟会编》是套大书,是重要的书,也是了不起的好书。但凡是通读过的,没有不痛苦而迷惑的。痛苦是因为它用上百种史料很冷静客观地展示出的从政和到绍兴的两宋之交的历史,实在是太耻辱,太惨痛,太残酷了,简直叫人读了顶不住,受不了。我相信再冷静的中国读者都免不了...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望山 (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
读史料,能感觉到当时宋人的一脸懵,怎么就亡国了?留着辫子的金兵围住东京城时,离北宋举国庆贺收复燕京,文人大肆歌颂雪洗百年国耻,朝廷不断升官进爵还没两年呢。看看国内,城市繁华,经济活跃,官员虽然叫嚷着财政紧张,可皇帝的内库里金银绢帛依旧堆积如山,一般中产市民活得滋润得很;前年江南闹过方腊、淮南闹过宋江,似乎不稳当,童太尉西军大兵一到,不也就平息了吗? 北宋的亡国不是因为秦末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是因为...2021-02-23 19:09:34 5人喜欢
读史料,能感觉到当时宋人的一脸懵,怎么就亡国了?留着辫子的金兵围住东京城时,离北宋举国庆贺收复燕京,文人大肆歌颂雪洗百年国耻,朝廷不断升官进爵还没两年呢。看看国内,城市繁华,经济活跃,官员虽然叫嚷着财政紧张,可皇帝的内库里金银绢帛依旧堆积如山,一般中产市民活得滋润得很;前年江南闹过方腊、淮南闹过宋江,似乎不稳当,童太尉西军大兵一到,不也就平息了吗?
北宋的亡国不是因为秦末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是因为新莽、东汉的民不聊生,不是因为唐末的军阀割据,也不因为是明末的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绝症不治,更不是因为清末的老旧帝国遭遇到西方全新的资本主义扩张。它昨天还是个家财丰厚、意得志满的地主,今天就被野人冷不丁猛刺在要害,还没怎么防备,还没怎么抢救,一下就抽搐而亡。
这种突然,王夫之在《宋论。徽宗》里写得很形象:其在当日者,城连万雉,阙启千门,鸡犬方宁,市廛未改。。。。。而目前之殷盛,一俄顷之浮荣;转盼之凋残,成灰飞之幻梦。卒使两君俘,六宫虏,金帛括尽,冻饿空城,曾不得逸出以谋生,而上下交绝其大命。
事实上,北宋的太祖太宗为了王朝长治久安,是竭力吸取了历史的一切教训,在制度上想了一切办法的:重文轻武以防军阀,虚外强内以防地方,权力分隔以求制衡,异论相搅以防朋党,而且强有力地限制如外戚、皇族、宦官参政,优待大臣,大开科举,以保证士大夫的效忠。对于北方的辽,则以贿赂换边境的和平,使得百年无战事;对于桀骜不驯的西夏,则又打又拉,终究用财帛保住了大国的面子。固然因此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财政困境,造成政府、军队的人浮于事,但通过神宗的改革,不是大大改善了财政状况,甚至取得在西北开疆拓土的成就吗?神宗之后,虽然朝局翻面饼一样翻来转去,一会元祐、一会儿绍圣、一会儿建中靖国,在王党与反王党的路线来回跳,但看看《文献通考.户口考》:神宗元丰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 徽宗崇宁元年,天下主客户共计户二千合一万九千五十,口四千三百八十二万七百六十九。 户口的增加不正是王朝兴盛的有力证据吗?怎么就亡国了呢?
问题是,北宋的种种制度设计,根本而言是皇室与士大夫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大开科举,大肆封官、荫庇的方式造就一个空前庞大的仕绅集团,所谓“与士大夫共天下”。它又吸收大量游民加入军队以消除民间的潜在威胁并保卫这个这个统治集团。仕绅、军队依靠政权与武力对下层小农作最严厉最彻底的剥削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于是,冗兵冗官冗费和小民小规模造反不绝如缕都是这个设计的必然结果。它在保证王朝内部基本稳定的同时就必须付出行政与军事上效率效能的牺牲,以及小农对朝廷合法性的漠视。后世人捧着《东京梦华录》当然只能梦想当时世界第一都会生活的美好,是想象不到广大农村农民被盘剥殆尽的苦楚的。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感叹:“古者刻剥之法 , 本朝皆备”,宁宗时期对财物的榨取已经达到了“十倍于汉 , 五倍于唐”的地步,如此依然没有爆发如黄巾、赤眉那样的全国性的大暴乱,也可见这个体制的成功。但北宋朝廷体制的延续有个前提:没有强大的外敌入侵。正如一位脑满肠肥的地主固然可以靠着一帮家丁控制自己的佃户,甚至予取予求。也可以不时送点好处给流氓,以求安宁。但如果旁边出了一群穷凶极恶的强盗,那么,地主就成了待宰的肥羊了。原因无它,整日吃喝玩乐、诗词风流的地主干不过常年杀人放火、舞枪弄棒的强盗。
回应 2021-02-23 19:09:34 -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
2021-03-29 11:12:17 2人喜欢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堕於胡虏之手。王侯之族,婉冶之容,尽流异域,摧陷残贼,岂可胜言(删死者至此三十六字)。至於官府有司案牍俱为灰烬,片纸不留。上至乘舆服御,亦皆委去。两府侍从,或身死兵刃,或家属散失,往往皆是。 司农卿黄锷至江下。军人见之呼曰:黄相公在此。自马上牵下。锷方辨其非。言未卒而首已断矣。未几,史徽继至。亦为所杀。李待制处遯时遇害。给事中黄哲方徒步。而一骑士挽弓射之。中四矢而卒。黄唐杰与弟唐俊皆溺死。是时官属性命不保者什盖六七。而眷属不救者又复倍之。先是上每以北方不甯为念。尝面谕黄潜善云:左藏库金银绢帛。不若般江甯府以备不虞。潜善曰:如此恐摇百姓。且姑待之。至是星两不存。应系上即位之後。四方奉表贡献礼物。所积甚多。金银绢帛无虞数千万。一旦皆弃。盖由执政不得其人。又如建炎之後。所在调发及行在蒐简军士,所得精锐亦可十数万。傥得人以为之用。自可无敌。夫何仓卒之际。靡有统率。尽为弃甲曳兵之人。及主帅挺身渡江。此曹往往相率为盗。所有得渡者亦失其父母妻子。曾无亲上死长之意。所思者为乱而已。当是时。横行恣意。无敢谁何者。惟兵为最豪悍。城市货物至强持去。得不嗔恚以为幸矣。是日驾在镇江。闻贼(改作敌)至瓜洲。即时起发。当夜至丹阳。晚顿。次日驾兴起镇江。城中居民奔避。至弃其家属。当日军人百姓乘势为乱。至斧人家门户。持刀入室。公行劫虏。什物钱帛填委街衢。无人主之。几至大扰。自是之後。人民南来。扶老挈幼。如蠭(屯)蚁聚。父母兄弟妻子多不及相见。惟哭泣遍满邑路。闻者莫不痛心疾首。怨愤之气达於上下。 引自第884页 回应 2021-03-29 11:12:17 -
望山 (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子,津般诸库绢赴军前。 初,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拨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河北积岁贡赋及浙绢南绢,悉令津般,京师上四军、京畿保甲尽充般担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监督,然终日所般才数十万。金人择织不堪者,渍以墨水退换。酋长怒曰:大军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内府选择北绢之奇绝者方发行。 《避戎夜话》曰: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如数应副,皆内藏元丰大观库。河北积岁贡赋为...2021-07-09 10:47:47 2人喜欢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子,津般诸库绢赴军前。
初,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拨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河北积岁贡赋及浙绢南绢,悉令津般,京师上四军、京畿保甲尽充般担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监督,然终日所般才数十万。金人择织不堪者,渍以墨水退换。酋长怒曰:大军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内府选择北绢之奇绝者方发行。
《避戎夜话》曰: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如数应副,皆内藏元丰大观库。河北积岁贡赋为之埽地。如浙绢悉以轻疏退回,而不敢重却也,又复易去。凡十馀日,递般尚未,尽京师上四军尽皆执役,三衙使臣尽皆分地监督,每军各执旗帜为办,意气扬扬然,以为已功。诉其劳苦,争持交领照会来请食钱。又复矜夸云:独我才去便得收领,并不退回。殊无愧色。
回应 2021-07-09 10:47:47 -
江声走 (春星带草堂。)
上令黃珦傳旨諭靖等:“到軍前日,傳語大金皇帝:‘謝遠遣使人到闕,兩朝信好累年已著……’須與卿等到日,但子細奏知。” 靖等云:“領聖旨。” 靖等云:“奏稟去年歲幣。”上又令珦傳旨:“今年來要去年歲幣,極無名。待將金帛爲賀功犒軍之禮。”靖又再三奏,上不許。又再奏告,上遣珦向再諭靖等與去年歲幣。 靖等歡欣,不覺踴躍。 可以想象道君皇帝心裡嫌棄的OS,哈哈哈2020-03-23 12:05:16 2人喜欢
-
江声走 (春星带草堂。)
第七卷“五月二十六日”條、與前第六卷“童貫次雄州議進兵”條矛盾。楊可世的態度前後不一。 前者曰:「五月二十六日,癸未,种師道裨將楊可世爲大石「改作達實」林牙掩敗於蘭溝甸。師道裨將楊可世聞燕人久欲內附,若王師入境,必簞食壺漿以迎,乃將輕騎數千直欲取之……。」 云云 後者曰: 「童貫次雄州,議進兵。貫次雄州,諸軍既集,以种師道爲中軍。且議進兵,師道曰:“今日之事,譬如盜入鄰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2017-11-02 10:57:11
第七卷“五月二十六日”條、與前第六卷“童貫次雄州議進兵”條矛盾。楊可世的態度前後不一。
前者曰:「五月二十六日,癸未,种師道裨將楊可世爲大石「改作達實」林牙掩敗於蘭溝甸。師道裨將楊可世聞燕人久欲內附,若王師入境,必簞食壺漿以迎,乃將輕騎數千直欲取之……。」 云云
後者曰: 「童貫次雄州,議進兵。貫次雄州,諸軍既集,以种師道爲中軍。且議進兵,師道曰:“今日之事,譬如盜入鄰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且師出無名,事固無成,發蹤之初,宜有所失。”貫曰:“今日之軍事,上既有成算,第籍公威名以鎮服耳,第行勉旃,謀之不臧,不以罪也。”因出御筆,俾不得辭。楊可世請於貫曰:“事起之由,毫髮未嘗預,一旦臨利害,若倉卒失計,我輩要領固不足惜,恐有不虞,辱國爲重,願熟計而後行。”貫未語,和詵在坐曰:“公自謂有萬人敵,膽氣絕人,視堂堂之師如摧拉枯朽,今日觀之,一懦夫耳,燕薊之民,真若沸羹,望我以蘇,倘金鼓一鳴,必便比肩係頸、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公欲扇釁敗我事耶!”可世默然不語。 」
似乎楊可世與和詵的態度被作者混淆了。依後文和詵的一系列發言來看,似乎前者爲確。
回应 2017-11-02 10:57:11 -
望山 (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子,津般诸库绢赴军前。 初,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拨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河北积岁贡赋及浙绢南绢,悉令津般,京师上四军、京畿保甲尽充般担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监督,然终日所般才数十万。金人择织不堪者,渍以墨水退换。酋长怒曰:大军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内府选择北绢之奇绝者方发行。 《避戎夜话》曰: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如数应副,皆内藏元丰大观库。河北积岁贡赋为...2021-07-09 10:47:47 2人喜欢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子,津般诸库绢赴军前。
初,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拨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河北积岁贡赋及浙绢南绢,悉令津般,京师上四军、京畿保甲尽充般担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监督,然终日所般才数十万。金人择织不堪者,渍以墨水退换。酋长怒曰:大军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内府选择北绢之奇绝者方发行。
《避戎夜话》曰: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如数应副,皆内藏元丰大观库。河北积岁贡赋为之埽地。如浙绢悉以轻疏退回,而不敢重却也,又复易去。凡十馀日,递般尚未,尽京师上四军尽皆执役,三衙使臣尽皆分地监督,每军各执旗帜为办,意气扬扬然,以为已功。诉其劳苦,争持交领照会来请食钱。又复矜夸云:独我才去便得收领,并不退回。殊无愧色。
回应 2021-07-09 10:47:47 -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
2021-03-29 11:12:17 2人喜欢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堕於胡虏之手。王侯之族,婉冶之容,尽流异域,摧陷残贼,岂可胜言(删死者至此三十六字)。至於官府有司案牍俱为灰烬,片纸不留。上至乘舆服御,亦皆委去。两府侍从,或身死兵刃,或家属散失,往往皆是。 司农卿黄锷至江下。军人见之呼曰:黄相公在此。自马上牵下。锷方辨其非。言未卒而首已断矣。未几,史徽继至。亦为所杀。李待制处遯时遇害。给事中黄哲方徒步。而一骑士挽弓射之。中四矢而卒。黄唐杰与弟唐俊皆溺死。是时官属性命不保者什盖六七。而眷属不救者又复倍之。先是上每以北方不甯为念。尝面谕黄潜善云:左藏库金银绢帛。不若般江甯府以备不虞。潜善曰:如此恐摇百姓。且姑待之。至是星两不存。应系上即位之後。四方奉表贡献礼物。所积甚多。金银绢帛无虞数千万。一旦皆弃。盖由执政不得其人。又如建炎之後。所在调发及行在蒐简军士,所得精锐亦可十数万。傥得人以为之用。自可无敌。夫何仓卒之际。靡有统率。尽为弃甲曳兵之人。及主帅挺身渡江。此曹往往相率为盗。所有得渡者亦失其父母妻子。曾无亲上死长之意。所思者为乱而已。当是时。横行恣意。无敢谁何者。惟兵为最豪悍。城市货物至强持去。得不嗔恚以为幸矣。是日驾在镇江。闻贼(改作敌)至瓜洲。即时起发。当夜至丹阳。晚顿。次日驾兴起镇江。城中居民奔避。至弃其家属。当日军人百姓乘势为乱。至斧人家门户。持刀入室。公行劫虏。什物钱帛填委街衢。无人主之。几至大扰。自是之後。人民南来。扶老挈幼。如蠭(屯)蚁聚。父母兄弟妻子多不及相见。惟哭泣遍满邑路。闻者莫不痛心疾首。怨愤之气达於上下。 引自第884页 回应 2021-03-29 11:12:17 -
望山 (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
读史料,能感觉到当时宋人的一脸懵,怎么就亡国了?留着辫子的金兵围住东京城时,离北宋举国庆贺收复燕京,文人大肆歌颂雪洗百年国耻,朝廷不断升官进爵还没两年呢。看看国内,城市繁华,经济活跃,官员虽然叫嚷着财政紧张,可皇帝的内库里金银绢帛依旧堆积如山,一般中产市民活得滋润得很;前年江南闹过方腊、淮南闹过宋江,似乎不稳当,童太尉西军大兵一到,不也就平息了吗? 北宋的亡国不是因为秦末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是因为...2021-02-23 19:09:34 5人喜欢
读史料,能感觉到当时宋人的一脸懵,怎么就亡国了?留着辫子的金兵围住东京城时,离北宋举国庆贺收复燕京,文人大肆歌颂雪洗百年国耻,朝廷不断升官进爵还没两年呢。看看国内,城市繁华,经济活跃,官员虽然叫嚷着财政紧张,可皇帝的内库里金银绢帛依旧堆积如山,一般中产市民活得滋润得很;前年江南闹过方腊、淮南闹过宋江,似乎不稳当,童太尉西军大兵一到,不也就平息了吗?
北宋的亡国不是因为秦末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是因为新莽、东汉的民不聊生,不是因为唐末的军阀割据,也不因为是明末的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绝症不治,更不是因为清末的老旧帝国遭遇到西方全新的资本主义扩张。它昨天还是个家财丰厚、意得志满的地主,今天就被野人冷不丁猛刺在要害,还没怎么防备,还没怎么抢救,一下就抽搐而亡。
这种突然,王夫之在《宋论。徽宗》里写得很形象:其在当日者,城连万雉,阙启千门,鸡犬方宁,市廛未改。。。。。而目前之殷盛,一俄顷之浮荣;转盼之凋残,成灰飞之幻梦。卒使两君俘,六宫虏,金帛括尽,冻饿空城,曾不得逸出以谋生,而上下交绝其大命。
事实上,北宋的太祖太宗为了王朝长治久安,是竭力吸取了历史的一切教训,在制度上想了一切办法的:重文轻武以防军阀,虚外强内以防地方,权力分隔以求制衡,异论相搅以防朋党,而且强有力地限制如外戚、皇族、宦官参政,优待大臣,大开科举,以保证士大夫的效忠。对于北方的辽,则以贿赂换边境的和平,使得百年无战事;对于桀骜不驯的西夏,则又打又拉,终究用财帛保住了大国的面子。固然因此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财政困境,造成政府、军队的人浮于事,但通过神宗的改革,不是大大改善了财政状况,甚至取得在西北开疆拓土的成就吗?神宗之后,虽然朝局翻面饼一样翻来转去,一会元祐、一会儿绍圣、一会儿建中靖国,在王党与反王党的路线来回跳,但看看《文献通考.户口考》:神宗元丰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 徽宗崇宁元年,天下主客户共计户二千合一万九千五十,口四千三百八十二万七百六十九。 户口的增加不正是王朝兴盛的有力证据吗?怎么就亡国了呢?
问题是,北宋的种种制度设计,根本而言是皇室与士大夫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大开科举,大肆封官、荫庇的方式造就一个空前庞大的仕绅集团,所谓“与士大夫共天下”。它又吸收大量游民加入军队以消除民间的潜在威胁并保卫这个这个统治集团。仕绅、军队依靠政权与武力对下层小农作最严厉最彻底的剥削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于是,冗兵冗官冗费和小民小规模造反不绝如缕都是这个设计的必然结果。它在保证王朝内部基本稳定的同时就必须付出行政与军事上效率效能的牺牲,以及小农对朝廷合法性的漠视。后世人捧着《东京梦华录》当然只能梦想当时世界第一都会生活的美好,是想象不到广大农村农民被盘剥殆尽的苦楚的。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感叹:“古者刻剥之法 , 本朝皆备”,宁宗时期对财物的榨取已经达到了“十倍于汉 , 五倍于唐”的地步,如此依然没有爆发如黄巾、赤眉那样的全国性的大暴乱,也可见这个体制的成功。但北宋朝廷体制的延续有个前提:没有强大的外敌入侵。正如一位脑满肠肥的地主固然可以靠着一帮家丁控制自己的佃户,甚至予取予求。也可以不时送点好处给流氓,以求安宁。但如果旁边出了一群穷凶极恶的强盗,那么,地主就成了待宰的肥羊了。原因无它,整日吃喝玩乐、诗词风流的地主干不过常年杀人放火、舞枪弄棒的强盗。
回应 2021-02-23 19:09:34
-
望山 (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子,津般诸库绢赴军前。 初,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拨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河北积岁贡赋及浙绢南绢,悉令津般,京师上四军、京畿保甲尽充般担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监督,然终日所般才数十万。金人择织不堪者,渍以墨水退换。酋长怒曰:大军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内府选择北绢之奇绝者方发行。 《避戎夜话》曰: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如数应副,皆内藏元丰大观库。河北积岁贡赋为...2021-07-09 10:47:47 2人喜欢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子,津般诸库绢赴军前。
初,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拨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河北积岁贡赋及浙绢南绢,悉令津般,京师上四军、京畿保甲尽充般担人,三衙使臣分地方监督,然终日所般才数十万。金人择织不堪者,渍以墨水退换。酋长怒曰:大军在此,已欲渝盟邪?朝廷乃於内府选择北绢之奇绝者方发行。
《避戎夜话》曰:金人索绢一千万匹,朝廷如数应副,皆内藏元丰大观库。河北积岁贡赋为之埽地。如浙绢悉以轻疏退回,而不敢重却也,又复易去。凡十馀日,递般尚未,尽京师上四军尽皆执役,三衙使臣尽皆分地监督,每军各执旗帜为办,意气扬扬然,以为已功。诉其劳苦,争持交领照会来请食钱。又复矜夸云:独我才去便得收领,并不退回。殊无愧色。
回应 2021-07-09 10:47:47 -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
2021-03-29 11:12:17 2人喜欢
初四日,贼(改作敌)至瓜洲。人民未渡江者尚数十万。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所不忍见。金银珍珠玉帛,委弃江畔,可掬而取。小民或就江网得金银者。不以多少。但足为渡江之费。或渡一人得三百星者,舟子为富焉。初,城中得边报,人奔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盖老幼不能行。或登舟则以为无所失,其如阻堰闸,渡者百中一二而已。及番(改作敌)人骤至。一网但尽。死者葬於鱼鼈之腹,生者堕於胡虏之手。王侯之族,婉冶之容,尽流异域,摧陷残贼,岂可胜言(删死者至此三十六字)。至於官府有司案牍俱为灰烬,片纸不留。上至乘舆服御,亦皆委去。两府侍从,或身死兵刃,或家属散失,往往皆是。 司农卿黄锷至江下。军人见之呼曰:黄相公在此。自马上牵下。锷方辨其非。言未卒而首已断矣。未几,史徽继至。亦为所杀。李待制处遯时遇害。给事中黄哲方徒步。而一骑士挽弓射之。中四矢而卒。黄唐杰与弟唐俊皆溺死。是时官属性命不保者什盖六七。而眷属不救者又复倍之。先是上每以北方不甯为念。尝面谕黄潜善云:左藏库金银绢帛。不若般江甯府以备不虞。潜善曰:如此恐摇百姓。且姑待之。至是星两不存。应系上即位之後。四方奉表贡献礼物。所积甚多。金银绢帛无虞数千万。一旦皆弃。盖由执政不得其人。又如建炎之後。所在调发及行在蒐简军士,所得精锐亦可十数万。傥得人以为之用。自可无敌。夫何仓卒之际。靡有统率。尽为弃甲曳兵之人。及主帅挺身渡江。此曹往往相率为盗。所有得渡者亦失其父母妻子。曾无亲上死长之意。所思者为乱而已。当是时。横行恣意。无敢谁何者。惟兵为最豪悍。城市货物至强持去。得不嗔恚以为幸矣。是日驾在镇江。闻贼(改作敌)至瓜洲。即时起发。当夜至丹阳。晚顿。次日驾兴起镇江。城中居民奔避。至弃其家属。当日军人百姓乘势为乱。至斧人家门户。持刀入室。公行劫虏。什物钱帛填委街衢。无人主之。几至大扰。自是之後。人民南来。扶老挈幼。如蠭(屯)蚁聚。父母兄弟妻子多不及相见。惟哭泣遍满邑路。闻者莫不痛心疾首。怨愤之气达於上下。 引自第884页 回应 2021-03-29 11:12:17 -
望山 (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
读史料,能感觉到当时宋人的一脸懵,怎么就亡国了?留着辫子的金兵围住东京城时,离北宋举国庆贺收复燕京,文人大肆歌颂雪洗百年国耻,朝廷不断升官进爵还没两年呢。看看国内,城市繁华,经济活跃,官员虽然叫嚷着财政紧张,可皇帝的内库里金银绢帛依旧堆积如山,一般中产市民活得滋润得很;前年江南闹过方腊、淮南闹过宋江,似乎不稳当,童太尉西军大兵一到,不也就平息了吗? 北宋的亡国不是因为秦末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是因为...2021-02-23 19:09:34 5人喜欢
读史料,能感觉到当时宋人的一脸懵,怎么就亡国了?留着辫子的金兵围住东京城时,离北宋举国庆贺收复燕京,文人大肆歌颂雪洗百年国耻,朝廷不断升官进爵还没两年呢。看看国内,城市繁华,经济活跃,官员虽然叫嚷着财政紧张,可皇帝的内库里金银绢帛依旧堆积如山,一般中产市民活得滋润得很;前年江南闹过方腊、淮南闹过宋江,似乎不稳当,童太尉西军大兵一到,不也就平息了吗?
北宋的亡国不是因为秦末的天下苦秦久矣,不是因为新莽、东汉的民不聊生,不是因为唐末的军阀割据,也不因为是明末的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绝症不治,更不是因为清末的老旧帝国遭遇到西方全新的资本主义扩张。它昨天还是个家财丰厚、意得志满的地主,今天就被野人冷不丁猛刺在要害,还没怎么防备,还没怎么抢救,一下就抽搐而亡。
这种突然,王夫之在《宋论。徽宗》里写得很形象:其在当日者,城连万雉,阙启千门,鸡犬方宁,市廛未改。。。。。而目前之殷盛,一俄顷之浮荣;转盼之凋残,成灰飞之幻梦。卒使两君俘,六宫虏,金帛括尽,冻饿空城,曾不得逸出以谋生,而上下交绝其大命。
事实上,北宋的太祖太宗为了王朝长治久安,是竭力吸取了历史的一切教训,在制度上想了一切办法的:重文轻武以防军阀,虚外强内以防地方,权力分隔以求制衡,异论相搅以防朋党,而且强有力地限制如外戚、皇族、宦官参政,优待大臣,大开科举,以保证士大夫的效忠。对于北方的辽,则以贿赂换边境的和平,使得百年无战事;对于桀骜不驯的西夏,则又打又拉,终究用财帛保住了大国的面子。固然因此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财政困境,造成政府、军队的人浮于事,但通过神宗的改革,不是大大改善了财政状况,甚至取得在西北开疆拓土的成就吗?神宗之后,虽然朝局翻面饼一样翻来转去,一会元祐、一会儿绍圣、一会儿建中靖国,在王党与反王党的路线来回跳,但看看《文献通考.户口考》:神宗元丰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 徽宗崇宁元年,天下主客户共计户二千合一万九千五十,口四千三百八十二万七百六十九。 户口的增加不正是王朝兴盛的有力证据吗?怎么就亡国了呢?
问题是,北宋的种种制度设计,根本而言是皇室与士大夫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大开科举,大肆封官、荫庇的方式造就一个空前庞大的仕绅集团,所谓“与士大夫共天下”。它又吸收大量游民加入军队以消除民间的潜在威胁并保卫这个这个统治集团。仕绅、军队依靠政权与武力对下层小农作最严厉最彻底的剥削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于是,冗兵冗官冗费和小民小规模造反不绝如缕都是这个设计的必然结果。它在保证王朝内部基本稳定的同时就必须付出行政与军事上效率效能的牺牲,以及小农对朝廷合法性的漠视。后世人捧着《东京梦华录》当然只能梦想当时世界第一都会生活的美好,是想象不到广大农村农民被盘剥殆尽的苦楚的。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感叹:“古者刻剥之法 , 本朝皆备”,宁宗时期对财物的榨取已经达到了“十倍于汉 , 五倍于唐”的地步,如此依然没有爆发如黄巾、赤眉那样的全国性的大暴乱,也可见这个体制的成功。但北宋朝廷体制的延续有个前提:没有强大的外敌入侵。正如一位脑满肠肥的地主固然可以靠着一帮家丁控制自己的佃户,甚至予取予求。也可以不时送点好处给流氓,以求安宁。但如果旁边出了一群穷凶极恶的强盗,那么,地主就成了待宰的肥羊了。原因无它,整日吃喝玩乐、诗词风流的地主干不过常年杀人放火、舞枪弄棒的强盗。
回应 2021-02-23 19:09:34 -
江声走 (春星带草堂。)
上令黃珦傳旨諭靖等:“到軍前日,傳語大金皇帝:‘謝遠遣使人到闕,兩朝信好累年已著……’須與卿等到日,但子細奏知。” 靖等云:“領聖旨。” 靖等云:“奏稟去年歲幣。”上又令珦傳旨:“今年來要去年歲幣,極無名。待將金帛爲賀功犒軍之禮。”靖又再三奏,上不許。又再奏告,上遣珦向再諭靖等與去年歲幣。 靖等歡欣,不覺踴躍。 可以想象道君皇帝心裡嫌棄的OS,哈哈哈2020-03-23 12:05:16 2人喜欢
论坛 · · · · · ·
非研究宋金关系史者,实不必搜购此书 | 来自abing | 13 回应 | 2018-04-29 12:53:47 |
该书为四库底本,非四库本 | 来自老伐开心 | 1 回应 | 2015-10-07 21:36:5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9.7分 17人读过
-
限时抢
-
台北大化書局 (1979)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文海出版社 (197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三朝北盟会编(全二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花子君 2020-08-26 21:54:49
补票。实体有点贵直接看的电子版。
0 有用 江海寄余生 2022-01-04 22:51:16
《三朝北盟会编》的问题太多了 许刻本今天看来不是很好的本子,凡以此做底本进行研究的,须得慎之又慎。 随课程阅读其中几卷,共一年半,并未能读完。感佩半山半年时间读毕。
0 有用 望山 2021-02-19 09:22:45
巧黠不敌蛮勇,柔媚不胜刚强。无强大军力做后盾的外交只能是步步退让、妥协。虚弱的文明不仅抵抗不了生机勃勃的蛮族,反而会引起它强烈的贪欲。
1 有用 谓风 2018-09-19 08:34:10
研究两宋史的必读文献
0 有用 hbcwh 2020-11-02 15:55:36
痛史
0 有用 江海寄余生 2022-01-04 22:51:16
《三朝北盟会编》的问题太多了 许刻本今天看来不是很好的本子,凡以此做底本进行研究的,须得慎之又慎。 随课程阅读其中几卷,共一年半,并未能读完。感佩半山半年时间读毕。
0 有用 金金金拾钻石 2021-04-19 15:59:16
作业
0 有用 丧心病狂刘老湿 2021-02-22 23:35:38
唉,读的我这个头疼啊……
0 有用 望山 2021-02-19 09:22:45
巧黠不敌蛮勇,柔媚不胜刚强。无强大军力做后盾的外交只能是步步退让、妥协。虚弱的文明不仅抵抗不了生机勃勃的蛮族,反而会引起它强烈的贪欲。
0 有用 hbcwh 2020-11-02 15:55:36
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