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老子其人历来存有争议。一说,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人。对于老子,司马迁曾这样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然仅有五千言,但老子以自然天道反观社会人道,揭示了清静无为的治政智慧,抱朴守真的修身智慧,知人自知的为人智慧,大智若愚的韬光智慧,与人为善的交际智慧,以柔克刚的竞争智慧,委曲求全的圆通智慧,无私无欲的人生智慧,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等等。《老子》宛如一部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宇宙万物,尽显人生百态,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门。
《老子》一书虽然仅有五千字,但《老子》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而更在于其启迪人生的哲学智慧,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魏源说,“《老子》,救世之书也”;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鲁迅更是直言“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不仅如此,国外哲人学者也对《老子》赞誉有加。德国哲学家尼采把《道德经》看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可见《老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和其学说影响之大。然而,《老子》虽然论述了“道”,谈到了治国的思想,讲解了修身的主张,但它不是权谋之书,不是兵家之书,不是练功之书,更不是宗教之书。《老子》是智者之言。
“道”是《老子》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是矛盾的混合体,是复杂的宇宙观,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万物存在的法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曾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那么,究竟什么是“道”?怎样认识“道”?如何把握“道”?本书在第一单元分别从道本无名、道隐无形、道空不盈、道法自然、道生万物、道无穷尽等六个不同的角度,阐释“道”的实质内涵与外在表现。
“道”可以治国。老子主张治政“自然无为”,关心百姓的安宁幸福,希冀政治权力不干涉人们的正常生活,力避因战争给人民造成灾祸,期望能够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烦扰,追求“贵言”、“守中”的智慧。那么,今天我们读老子的“治国之道”能够获取怎样的启迪呢?本书在第二单元分别从无为之道、袭明之道、贵言之道、守中之道、安民之道、论兵之道等六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老子在治国论兵方面的具体主张。
“道”可以修身。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强调主体自身的内在修养。为道者只有纯洁心灵,知雄守雌,方能真正进入空明澄澈的境界;只有拥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胜人之力,自胜之强,方能恬淡安宁,远离祸患;只有做到无私无欲,清静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算真正领悟到修身养性的要诀真谛。那么,老子的修身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怎样的启迪呢?本书在第三单元分别从不争之道、静虚之道、贵身之道、俭啬之道、知守之道、养生之道等六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老子在修身养生方面的具体主张。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任何一本书都要有独立的思想见地,都要站立起来读,而不应该跪着读。读《老子》,我们能够脱口说出什么是“道”吗?真正明晰了老子的辩证说理艺术吗?对老子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这都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予以思考。所以,本书在第四单元分别从推理论道、愚民复古、绝圣弃智、周行转化、贵柔尚弱、玄妙虚无等六个不同的角度,试图引导读者对老子之“道”进行思辨。
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老子》一书微言大义,对《老子》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因而,今天我们编著《智者之言〈老子〉选读》一书,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文化底蕴不深,认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见谅,也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王友
2012年10月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