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大历史的边角料》主要内容有:义和团的谜团;义和团的女人战阵;义和团:变幻的历史记忆;“义和团药方”为何再现江湖;世纪末的看客;又想起了王大点;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读史札记等。
"大历史的边角料"试读 · · · · · ·
《大历史的边角料》 义和团有何难解之谜?文学戏剧有甚意外影响? 回望百年教育,考证另类国粹,品读投契之作,反思外交得失。组合边角料,复活大历史。本书从作者五年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随笔中择选72篇精华之作,集中体现其对各类问题的独到观点,突显张鸣式说史之魅力。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大历史的边角料"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历史的边角料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大历史的边角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鼎鼎有名的张鸣,写的书当然要看。 以猎奇的心态翻看,其实回面新奇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所谓的”边角料“,作者讲起来也是一本正经,走严肃治学的格调。 讲义和团的有好几篇。当初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义和团的”历史“多半占不住脚,这是早已认识到的,义和团不靠谱到如此,却是没有想到的。到底多不靠近谱,几万拳众攻不下西什库教堂,就是明证。守在教堂内仅几十洋人,枪也是单发枪,连击枪械没有,外面围的水泄不通的作狂怒状的...
2015-02-02 16:53 1人喜欢
鼎鼎有名的张鸣,写的书当然要看。 以猎奇的心态翻看,其实回面新奇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所谓的”边角料“,作者讲起来也是一本正经,走严肃治学的格调。 讲义和团的有好几篇。当初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义和团的”历史“多半占不住脚,这是早已认识到的,义和团不靠谱到如此,却是没有想到的。到底多不靠近谱,几万拳众攻不下西什库教堂,就是明证。守在教堂内仅几十洋人,枪也是单发枪,连击枪械没有,外面围的水泄不通的作狂怒状的拳众竟然毫无办法,想来懦弱到什么程度。 再有一篇讲甲午海战,关于失利的原因,多半是出于水师的无能。进而引出中国人对于”道“的痴迷,而对于”术“的不甚在意。海战失利,国人多从”道“上找原因,认为制度不利,改革不彻底,拖了海战的后腿,而对水师训练不良,将领业务不精,颟顸不灵,则少有过责,从”术“的角度考量,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无论是制度,还是改革,日本并未做的更好,但士兵的训练认真,军官的敬业负责,日本是要远远强于中国的。这也许就是日胜中败的直接原因。这样的分析角度,对于我来说是新的,有启发。 周末看了篇张鸣分析现阶段出现的"阶级斗争说,内容大致是:若说国内的存在阶级斗争,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是不存在的。提及阶级斗争,只能是从道德纯净的要求而出发,是在思想领域。分析的透折,有将简单问题简单化的直接明了,钦佩不已。 何为历史的真实?每个人对某段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他自己的角度,根据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是学者的记述分析、或是教科书中的某段记录,或是某个当事人的日记,或是某个留存下来的老物件,最终在头脑中揉杂混合,形成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来。这是读张鸣的书的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回应 2015-02-02 16:53 -
纯无神论者 (真相·趣味·良知)
义和团最直接的后果有三个:一是让本来就被甲午赔款困扰,穷得快要当裤子的中国人又背上四亿两白银的大赔款;而是中国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第一次有了外务部;三是从山海关到天津一线外国军队有了“合法的”驻扎权,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大兵多到了可以打一场战役,而按照天津按条约规定,只许有外国军队而不许有中国军队驻扎。2013-01-06 12:15 1人喜欢
-
说穿了,奥秘在于,凡是大跃进,就容易产生数字式的繁荣,面上看起来特有光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容易出政绩,就像大炼钢铁可以使极度落后的中国几个月就凭借遍地开花的土高炉,生产出几千万吨钢铁(尽管大部分都成了废物,堆在田间),实现了超英赶美一样,过去和现在的高校大跃进也可以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科研成果的极度增长。我们可以合并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甚至可以炮制出世界上最...
2018-08-12 08:21
说穿了,奥秘在于,凡是大跃进,就容易产生数字式的繁荣,面上看起来特有光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容易出政绩,就像大炼钢铁可以使极度落后的中国几个月就凭借遍地开花的土高炉,生产出几千万吨钢铁(尽管大部分都成了废物,堆在田间),实现了超英赶美一样,过去和现在的高校大跃进也可以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科研成果的极度增长。我们可以合并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甚至可以炮制出世界上最多的科研论文。跟当年的领导人一度误把这种虚假的繁荣当真实不同,我们现在的局中人,从头到尾,所要的就是这种虚假的繁荣,因为不仅领导者面上好看,而且在这繁荣的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年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言道,死后管他洪水涛天。今天人们想到,下一任管他天塌地陷。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中国总是不能实现数目字上的管理,但却想不到,他们其实是可以实现数目字上的繁荣的。老百姓讲话,数字出官。
回应 2018-08-12 08:21
-
鼎鼎有名的张鸣,写的书当然要看。 以猎奇的心态翻看,其实回面新奇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所谓的”边角料“,作者讲起来也是一本正经,走严肃治学的格调。 讲义和团的有好几篇。当初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义和团的”历史“多半占不住脚,这是早已认识到的,义和团不靠谱到如此,却是没有想到的。到底多不靠近谱,几万拳众攻不下西什库教堂,就是明证。守在教堂内仅几十洋人,枪也是单发枪,连击枪械没有,外面围的水泄不通的作狂怒状的...
2015-02-02 16:53 1人喜欢
鼎鼎有名的张鸣,写的书当然要看。 以猎奇的心态翻看,其实回面新奇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所谓的”边角料“,作者讲起来也是一本正经,走严肃治学的格调。 讲义和团的有好几篇。当初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义和团的”历史“多半占不住脚,这是早已认识到的,义和团不靠谱到如此,却是没有想到的。到底多不靠近谱,几万拳众攻不下西什库教堂,就是明证。守在教堂内仅几十洋人,枪也是单发枪,连击枪械没有,外面围的水泄不通的作狂怒状的拳众竟然毫无办法,想来懦弱到什么程度。 再有一篇讲甲午海战,关于失利的原因,多半是出于水师的无能。进而引出中国人对于”道“的痴迷,而对于”术“的不甚在意。海战失利,国人多从”道“上找原因,认为制度不利,改革不彻底,拖了海战的后腿,而对水师训练不良,将领业务不精,颟顸不灵,则少有过责,从”术“的角度考量,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无论是制度,还是改革,日本并未做的更好,但士兵的训练认真,军官的敬业负责,日本是要远远强于中国的。这也许就是日胜中败的直接原因。这样的分析角度,对于我来说是新的,有启发。 周末看了篇张鸣分析现阶段出现的"阶级斗争说,内容大致是:若说国内的存在阶级斗争,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是不存在的。提及阶级斗争,只能是从道德纯净的要求而出发,是在思想领域。分析的透折,有将简单问题简单化的直接明了,钦佩不已。 何为历史的真实?每个人对某段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他自己的角度,根据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是学者的记述分析、或是教科书中的某段记录,或是某个当事人的日记,或是某个留存下来的老物件,最终在头脑中揉杂混合,形成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来。这是读张鸣的书的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回应 2015-02-02 16:53 -
纯无神论者 (真相·趣味·良知)
义和团最直接的后果有三个:一是让本来就被甲午赔款困扰,穷得快要当裤子的中国人又背上四亿两白银的大赔款;而是中国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第一次有了外务部;三是从山海关到天津一线外国军队有了“合法的”驻扎权,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大兵多到了可以打一场战役,而按照天津按条约规定,只许有外国军队而不许有中国军队驻扎。2013-01-06 12:15 1人喜欢
-
遊什么楽 (do or die)
历史似乎在借助“义和团药方”告诉我们,凡是大规模的群体性恐慌,往往与当局有意无意的控制信息有关。事情就是这样,越是担心真相的暴露会引发人心的骚动,就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当正式的渠道蔽塞的时候,人们对于各种非正式渠道就格外的依赖,从而导致小道消息乃至谣言被激活,群体在传播和接受耀眼的时候情绪相互感染,恐慌由此产生而且升级,直至处出现危机。2011-12-28 20:24 1人喜欢
-
说穿了,奥秘在于,凡是大跃进,就容易产生数字式的繁荣,面上看起来特有光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容易出政绩,就像大炼钢铁可以使极度落后的中国几个月就凭借遍地开花的土高炉,生产出几千万吨钢铁(尽管大部分都成了废物,堆在田间),实现了超英赶美一样,过去和现在的高校大跃进也可以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科研成果的极度增长。我们可以合并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甚至可以炮制出世界上最...
2018-08-12 08:21
说穿了,奥秘在于,凡是大跃进,就容易产生数字式的繁荣,面上看起来特有光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容易出政绩,就像大炼钢铁可以使极度落后的中国几个月就凭借遍地开花的土高炉,生产出几千万吨钢铁(尽管大部分都成了废物,堆在田间),实现了超英赶美一样,过去和现在的高校大跃进也可以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科研成果的极度增长。我们可以合并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甚至可以炮制出世界上最多的科研论文。跟当年的领导人一度误把这种虚假的繁荣当真实不同,我们现在的局中人,从头到尾,所要的就是这种虚假的繁荣,因为不仅领导者面上好看,而且在这繁荣的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年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言道,死后管他洪水涛天。今天人们想到,下一任管他天塌地陷。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中国总是不能实现数目字上的管理,但却想不到,他们其实是可以实现数目字上的繁荣的。老百姓讲话,数字出官。
回应 2018-08-12 08:21 -
小说《西游补》里的秦桧叹曰:秦桧前面的秦桧也多,秦桧后面的秦桧也多,为什么单叫秦桧一个受苦?其实陈世美也可以说,陈世美前面的陈世美也多,陈世美后面的陈世美也多,为什么单叫陈世美一个吃铡刀?道理其实很简单,铡陈世美是为了捧老包。从前的负心故事的戏剧和小说,讲的是男人薄幸,女子痴情,基本上是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而《铡美案》讲的则是包公如何地秉公办案,不畏强权,为弱者伸冤。由二元化为三元,但这第三元...
2018-08-11 16:50
小说《西游补》里的秦桧叹曰:秦桧前面的秦桧也多,秦桧后面的秦桧也多,为什么单叫秦桧一个受苦?其实陈世美也可以说,陈世美前面的陈世美也多,陈世美后面的陈世美也多,为什么单叫陈世美一个吃铡刀?道理其实很简单,铡陈世美是为了捧老包。从前的负心故事的戏剧和小说,讲的是男人薄幸,女子痴情,基本上是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而《铡美案》讲的则是包公如何地秉公办案,不畏强权,为弱者伸冤。由二元化为三元,但这第三元却喧宾夺主,毫不客气地占据了主角的地位,秦香莲的冤与陈世美的恶都化为了包公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行为的陪衬。在这个剧中,大家最热心的其实是皇帝女婿怎么没良心,怎么没人味,怎样为非作歹,而皇家又怎样昧着良心不讲道理一味袒护自家姑爷,而包公最后怎样顶住了天大的压力,舍得一身剐,敢将皇帝的女婿拉下马,而且还毫不客气地铡了他两段,传统包公案的戏剧,这是一个主基调。清官的公正清明,不仅是指日常百姓的官司上理得清断得明,关键是要敢于碰硬。都说包公有三口铡刀,一为狗头铡,一为虎头铡,一为龙头铡,一铡平民百姓,二铡贪官污吏,三铡凤子龙孙,而我们在各种包公戏中,只听说用龙头铡和虎头铡,而绝少开启狗头铡,包公在过去老百姓眼里,就是现在的“中纪委”,专治大个的,铡些个牛二狗蛋,大概没人乐意看。中国老百姓当然看不清政治背后的黑幕里到底在怎样操作,但他们有一个非常简明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你在涉及有权势人们的案件中到底怎么判,敢不敢向着弱者说话。如果碰上了那么一个半个敢于碰硬的耿直的官吏,那么老百姓就会将众善归之,千好万好地传诵一万年。中国的老百姓其实也挺喜欢那些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更喜欢除恶铲强的侠客,但是最乐意的莫过于让清官为他们主持公道。豪强恶霸(特别是那些依权仗势的皇亲国戚豪门恶少)如果被侠客惩罚,固然也大快人心,但终不如被清官法办来得过瘾,具有官方和法律的意义。这也许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老百姓一方面热衷于嘲弄皇权(传统戏剧里的皇帝大多昏庸、无能,爱听小老婆的话,纵容丈人舅子为非作歹,《秦》剧让皇帝的女儿嫁人做二房,也暗含着戏弄),一方面又让来自皇权的权威为他们主持正义和公道,事情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一提起维护妇女权利,就断不了要惩罚“陈世美”,保护“秦香莲”,显然,这是《秦》剧留给人们的印象。陈世美和秦香莲已经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着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的负心与婚变,然而实际上,《秦》剧留给人们的印象不过是观众的错会意。剧中的老包,其实并没有多少维护“妇女权利”的意思,《秦》剧咔嚓一声铡掉陈世美的脑袋,所捍卫的依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的伦理原则,而在这个伦理体系里,无论秦香莲们冤深如海,也只能在合乎原则的条件下得到一点安慰。
回应 2018-08-11 16:50 -
自打西方撞开大门进来,基督教各派在中国城乡的传播成了气候,类似的传说不胫而走,只要谁家走失了孩子,什么地方闹起了瘟疫,如果当地恰好有洋人或者洋教的话,那么针对洋人的恐慌就会闹起来。于是乎教堂被烧被砸,教士教民被打被杀,历史上称之为教案,在义和团之前,已经闹了几十年。 耐人寻味的是,真正因为洋人和传教士欺负中国人而闹起的教案并不多(这种事其实很多),闹起来而闹大的,往往是根据我上面提到的这些讹言和...
2018-08-11 15:51
自打西方撞开大门进来,基督教各派在中国城乡的传播成了气候,类似的传说不胫而走,只要谁家走失了孩子,什么地方闹起了瘟疫,如果当地恰好有洋人或者洋教的话,那么针对洋人的恐慌就会闹起来。于是乎教堂被烧被砸,教士教民被打被杀,历史上称之为教案,在义和团之前,已经闹了几十年。
耐人寻味的是,真正因为洋人和传教士欺负中国人而闹起的教案并不多(这种事其实很多),闹起来而闹大的,往往是根据我上面提到的这些讹言和传说。尽管,每次这样的教案在西方的干预下,都以闹教的地方赔款惩凶为结局,但是,处理教案的中国官方,却从不公布事件的真相,告诉人们其实没有人挖了心肝做药,也没有人在井里下毒,慷慨激昂的冲突,含有了太多误会的成分。信息控制的结果,给人的印象是,赔款惩凶的处理不过是洋人武力胁迫的结果,而讹言是实有其情。于是乎,讹言越传越盛,越传越玄,最后以庚子年华北的大旱为契机,酿成了举国皆狂的排外大潮。当然,最后是超大规模的赔款惩凶——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员人头落地,四万万人每人交出一两银子。
历史似乎在借助“义和团药方”告诉我们,凡是大规模的群体性恐慌,往往与当局有意无意地控制信息有关。事情就是这样,越是担心真相的暴露会引发人心的骚动,就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当正式的渠道闭塞的时候,人们对于各种非正式渠道就格外地依赖,从而导致小道消息乃至讹言被激活,群体在传播和接受讹言的时候情绪相互感染,恐慌由此产生而且升级,直至出现危机。更加可怕的是,群体性恐慌所引发人们的紧张,使人们会自动地寻求消解之道,紧张的情绪要有地方宣泄,不满积聚要寻找替罪羊。这时候人们往往趋向于“做点什么”,有点火星,有人刺激,就完全可能像溃堤一样形成骚乱,更不用说有人有意组织策划了。
虽然,信息控制是传统政治治理术的组成部分,但是某些聪明的统治者也知道,什么时候能瞒,什么时候不能瞒。在人们意识到危险可能波及每个人的时候,信息公开往往是化解危机的不二法门。因为公开的信息可以让人们知道如何规避危险,绕道而行,而反其道而行,则很容易使自己成为人们情绪激动后果的承受者。
义和团药方的再现江湖告诉我们,人们在情形暧昧的危机时刻,其心境、情绪和行为大体上是相近的。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正在流传的药方中有义和团的药方,甚至人们可能并不真的相信这些中药和药方,可以治疗今日的非典型性肺炎。它的出现,不过是一种人们在恐慌的时刻想要做点什么的征兆。
时间虽然过了百多年,在触及人类最本原层面的时候,人的变化其实并不大。
回应 2018-08-11 15:51 -
鼎鼎有名的张鸣,写的书当然要看。 以猎奇的心态翻看,其实回面新奇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所谓的”边角料“,作者讲起来也是一本正经,走严肃治学的格调。 讲义和团的有好几篇。当初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义和团的”历史“多半占不住脚,这是早已认识到的,义和团不靠谱到如此,却是没有想到的。到底多不靠近谱,几万拳众攻不下西什库教堂,就是明证。守在教堂内仅几十洋人,枪也是单发枪,连击枪械没有,外面围的水泄不通的作狂怒状的...
2015-02-02 16:53 1人喜欢
鼎鼎有名的张鸣,写的书当然要看。 以猎奇的心态翻看,其实回面新奇的故事不多,即使是所谓的”边角料“,作者讲起来也是一本正经,走严肃治学的格调。 讲义和团的有好几篇。当初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义和团的”历史“多半占不住脚,这是早已认识到的,义和团不靠谱到如此,却是没有想到的。到底多不靠近谱,几万拳众攻不下西什库教堂,就是明证。守在教堂内仅几十洋人,枪也是单发枪,连击枪械没有,外面围的水泄不通的作狂怒状的拳众竟然毫无办法,想来懦弱到什么程度。 再有一篇讲甲午海战,关于失利的原因,多半是出于水师的无能。进而引出中国人对于”道“的痴迷,而对于”术“的不甚在意。海战失利,国人多从”道“上找原因,认为制度不利,改革不彻底,拖了海战的后腿,而对水师训练不良,将领业务不精,颟顸不灵,则少有过责,从”术“的角度考量,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无论是制度,还是改革,日本并未做的更好,但士兵的训练认真,军官的敬业负责,日本是要远远强于中国的。这也许就是日胜中败的直接原因。这样的分析角度,对于我来说是新的,有启发。 周末看了篇张鸣分析现阶段出现的"阶级斗争说,内容大致是:若说国内的存在阶级斗争,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是不存在的。提及阶级斗争,只能是从道德纯净的要求而出发,是在思想领域。分析的透折,有将简单问题简单化的直接明了,钦佩不已。 何为历史的真实?每个人对某段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他自己的角度,根据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是学者的记述分析、或是教科书中的某段记录,或是某个当事人的日记,或是某个留存下来的老物件,最终在头脑中揉杂混合,形成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来。这是读张鸣的书的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回应 2015-02-02 16:53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历史的边角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ilva 2008-10-05
历史 历史的意义在于那些细枝末节 张鸣 告诉你 历史的边角料
0 有用 K 2016-01-03
随笔集,一些和教科书不一样的历史,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还有作者的思考
0 有用 学而时习之 2011-12-12
2011.9.7购于卓越网。
0 有用 八荒 2015-04-30
由小见大,用有趣的故事和观点还原真实的历史一角
0 有用 孺子勉强可教 2011-01-02
张鸣还是比较适合写这种零碎的小东西
0 有用 For、丅雨在徘徊 2020-11-03
对于历史过于主观臆想,通篇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
0 有用 为啥不带俺玩 2020-07-31
王大点 每日一呼!!
0 有用 阿格拉贾格 2020-02-04
清史边角
0 有用 倪正 2019-09-19
这本与之前看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随笔性质的历史论说文集。不过比起《青》一书的论大于证,这本书则是议大于论大于证。而且有意思的是两本书在对于同一事件或时期有着不同认识,颇有些趣味。不过,对于作者个别倾向性比较强的观点,不敢苟同。
0 有用 MR.刘先森 2019-05-06
对于义和团那块的分析和描写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