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丑陋的日本人》的作者、日本人类文化学家高桥敷教授,上世纪70年代前夕在南美洲任教八年,他以他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日本人在思想观念、社交礼仪、衣食住行、性格气质、工作态度、性意识等方面的种种弊端,1970年初版时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但也受到非难,数度隐姓埋名。当时力荐此书的京都大学教授会田雄次评价它是“不断撞击与刺痛读者心灵的一本书”,是“谋求新的发展的日本人最值得阅读并且应该铭刻于心的文章”
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跳出岛国5
第一节 蜕变之旅8
第二节 别了,井底之蛙16
第三节 “世界小姐”与祭神美少女25
第二章 日本人与世界沟通的障碍33
第四节 排斥日本教授36
第五节 永远的誓言43
第六节 愤怒的秘鲁青年53
第七节 日本人“大甩卖”65
第三章 残酷与忍从的历史73
第八节 没有日本人的地方76
第九节 残酷的移...
《丑陋的日本人》的作者、日本人类文化学家高桥敷教授,上世纪70年代前夕在南美洲任教八年,他以他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日本人在思想观念、社交礼仪、衣食住行、性格气质、工作态度、性意识等方面的种种弊端,1970年初版时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但也受到非难,数度隐姓埋名。当时力荐此书的京都大学教授会田雄次评价它是“不断撞击与刺痛读者心灵的一本书”,是“谋求新的发展的日本人最值得阅读并且应该铭刻于心的文章”
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跳出岛国5
第一节 蜕变之旅8
第二节 别了,井底之蛙16
第三节 “世界小姐”与祭神美少女25
第二章 日本人与世界沟通的障碍33
第四节 排斥日本教授36
第五节 永远的誓言43
第六节 愤怒的秘鲁青年53
第七节 日本人“大甩卖”65
第三章 残酷与忍从的历史73
第八节 没有日本人的地方76
第九节 残酷的移民史91
第十节 死去的名誉与活着的亡灵105
第十一节 朋友,安息118
第四章 风中芦苇129
第十二节 各具风采的城市132
第十三节 寻访印加遗迹142
第十四节 没有人性的性爱154
第五章 阴郁的国民性165
第十五节 多明盖斯的恋情168
第十六节 交际的虚与实178
第十七节 低能的羔羊187
第十八节 某留学生的失望195
第六章 与绝望的斗争205
第十九节 含泪回故国208
第二十节 深感惶惑218
第二十一节 绝望的一年225
后 记233
附 录 给芙萝拉女士的回信236
——第二版代跋
作者简介 · · · · · ·
昭和四年(192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毕业于(旧制)松山高等学校、京都大理院,宇宙物理专业。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被NASA、秘鲁劝业部招聘录用,赴安第斯工作。后来,又在秘鲁、委内瑞拉各大学讲授宇宙科学、教育统计学。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回国,在教育研究所工作,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聘任为研究员等。并作为教育评论家,为报纸撰写连载文章,举办广播讲座,非常忙碌。代表作:《家庭中的日本人》、《日本的妈妈,世界的妈妈》、《新教育读本》、《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丑陋的日本人》等。
喜欢读"丑陋的日本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丑陋的日本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丑陋的日本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从《丑陋的日本人》看归来

我们也需要有不同于酱缸文化的文化

不知还有哪些章节没有读到~
> 更多书评 1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自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
2011-07-24 22:30 4人喜欢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自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书,它由美国作家W•莱德勒、E•伯迪克所著,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确认它是“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外交人员人手一册,仔细阅读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种弊端。(本节来自前言) “我们是倾注着自己的生命在工作。”如果日本人如此自豪地向西班牙人宣称的话,那么,对方一定会不可思议地反问道:“那么,您又是怎么对待您夫人的呢?” 由于我在日本社会中长大,而这又是一个只重视学位、不重视专业学历的社会,误解的产生并不奇怪。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是布罗基先生,在许多国家里,教育部长从来都是有学者担任,而建设部长则非建筑专家莫属。在日本的官场上,“算计”与“派系”是比学识更管用的武器。因此,类似医生出任法务大臣,选个女性当科学厅长等怪事,似乎是日本特有的闹剧。 同时,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把汽车当成对人进行鉴定的一种设备。他认为,迟到的人缺乏计划能力,跑到半道上汽油不够的人缺乏统筹能力。布罗基没有对我提前到达的事情提出批评,实属万幸! 在日本人看来,只有日本人才是“神国”,其他人都是些“妖怪”“野蛮人”。世界上有无数个圆锥形的火山,可是,日本人边走边给它们一一取名道:“秘鲁富士山”、“智利富士山”...... 日本人既不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进行加工整理,只是一味地把“洋鬼子”、“舶来品”、“圣诞节”、“天皇”、“寺庙”等词汇堆砌在一起,诚如布尔罗•塔威特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日本人是没有性格、杂乱无章的国民。 可是,日本人却对排序有着特殊的兴趣。从表面上看,委内瑞拉与日本的收入水准在全球排名分别是第二十五位和第二十六位(根据执笔时联合国的统计数据),然而,这又能够说明什么呢?在委内瑞拉,有半数左右的人口拥有比家庭成员还要多的汽车,而另外一半人口则仍旧是光着脚的“山岳人”和“河流人”。 “委内瑞拉的大学新生的水平确实只相当于日本初中毕业生,但是,当他们取得学士学位的时候,其能力水平已经达到日本一流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的程度了。” 委内瑞拉教育界主张,小学生侧重“独立性”,中学生侧重“趣味性”,在学习上可以各行其是。这样一来,压力最大的就是大学学习阶段了。有一次,我问学生住在哪里,他们告诉我住在“山里”。我知道,他们就是那些一边上学,一边为共产主义游击队做事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哪个班级都存在。 虽然有凭着自己个人努力致富的成功者,但也没有听说过有帮助他人、威望极高的失败者。如果借用萨特作品《恶魔语神》中纳斯奇的话说,就是:没有取得成功的穷人与交了厄运的富人没有区别。 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种族的人都盼着自己的成功,但是,西方人追求“绝对的成功”。例如,别人盖了一栋八层高的百货大楼,而自己只要能够按计划开个两间门面的店铺就万分满意了,并且还高高兴兴地互道庆贺。但是,日本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由于他们习惯于工作中不协作,对于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也就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有位同乡的晚辈当上了该公司的总经理,他就会痛苦得直流悔恨的泪水。与此相反,即使自己很穷,要是与自己有关系的同胞比自己更穷得话,那就是他人生中莫大的乐趣。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民族性。 在国外的宴会上,当面一道大家都不知道使用方法的罕见菜肴时,日本人不磊落的性格就会暴露出来。如果是西班牙人的话,他就会显得特别兴奋,第一个伸出手来;德国人则会稍事考虑,想出一个好方法;如果遇上英国绅士,他会首先仔细地请教食用的方法,然后才举起叉子。但是,如果是日本人的话,他会整理一下刀叉,摆出一副完全内行的摸样等待着。要是有人率先试一试,他就会连忙如此这般地来一遍。且不管正确与否,反正第二名总是日本人。 可以说,日本人是不可能领导新潮流的,但是也不会落后于其他人。他们虽不擅长独创,却也工于模仿;他们虽没有长远的规划性,却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是风中的芦苇,缺乏独立的个性与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处境”;阐述自己的“设想”,有可能会驳了上司的“面子”。 假如把世上各种各样的城市比作一张张“脸面”的话,那么,日本的“脸面”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张“不丢脸”的脸面。 睡觉、嬉笑和沉默不语,就是日本人的“三大特色”。 日本人十分惧怕与别人发生分歧,所以拼命地隐藏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并且把沉默当成美德,奉为至要的处世哲学。他们将这种极其卑怯的行为当做道德规范,并且用“沉默胜于雄辩”这样的格言来为自己辩解。 这句格言并非出自古希腊。对于那些善于表明自己主张,并以宣传自己的思想来团结同道者的“国际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格言是“沉默是更加高超的雄辩技巧”,其中含意有两层:一是强调了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重要性;二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指出了运用“沉默”这样一种手段的特殊意义。都德的戏剧中也有这样一句台词,叫做“无所言即无所思”,所要说明的是语言表达与思想深度之间相互关联的密切性。 在西方,当有客人来访时,即使正在吵架的夫妻,也会立即和解,做出相拥而吻的甜蜜状。日本人夫妻则正好相反,随着客人来访的一声门铃响,即使本来很亲热的夫妻,也会一下子变得冷淡起来,丈夫命令妻子,妻子摆出不顺从的样子......日本人指责“外国人好色”,而外国人则批评“日本人不解风情,是冷血动物”。 长期以来,在日本人眼里,外国人都是性淫乱、性变态。但事实告诉我们,情况恰恰相当。那些道貌岸然的日本人,正是地地道道的性变态者。他们那种不健康的、抑郁的性心理和猥亵的性行为,正是来源于他们“性淫秽”的观念。 在日本,性爱不需要加入感情因素,这是基于日本人把性看成一种淫乱之物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看来,性是一种非人性的东西。 世界上的许多电影里不乏描写性生活的镜头,那都是作为一种美的展示。影片所展示出来的色情以及见异思迁的场面,往往可以使观众了解主人公人生的烦恼、对生活的见解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可是,日本电影里充斥着毫无人性的性镜头,肆意凌辱和使暴的画面比比皆是。并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殊的才能在这方面得以充分发挥,那就是不重视透彻的分析和明白的说理,而是惯用夹杂着臆断与捏造的手法。假如我们把北欧电影的某些镜头,或是法国性教育影片的某些镜头——那些在情节中展开的、生动感人的场面——移植到不讲人性的日本的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不难想象,它们的深刻寓意和体现爱情人性美的美感将丧失殆尽,灵魂与精华将被曲解。最终被他们视为“污秽之物”,惨遭唾弃。 日语语言的词虽然很多,却很难找到赞美花儿的词语。在整个语言体系中,最为庞杂的就是区分自己与对方、上司与下属等方面的“差别用语”。在西方的语言中,“你”和“您”的两种用法,只是用来区分关系特比亲密者与一般关系者,并不代表身份、地位的差别。“神经衰弱”、“忧郁症”、“歇斯底里”等在日语里用的词是同一个单词。“聋子”、“瘸子”、“残废”等词汇在日语里都含有辱骂的意思,而英语中的“残废”一词却是带有怜悯、同情的成分,这正是日语自惭形秽的对方。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人们即使这样认为——日语是从来不考虑人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爱情,仅仅是靠表达“统治”、“服从”以及“差别”等意思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也是毫不为过的。 森有礼(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先生曾经说过:“日语与英语相比,实在是一种劣等语言。”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由于没有人称,所以行为主体模糊;由于没有性别之分,所以男女莫辨;由于缺乏冠词,所以数量不清;由于没有“格”,所以目的不明......由此可见,日语的确是一种表达方式暧昧的语言。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包括汉语在内,都是在语句的开始部分就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可是,日语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表达是“句末决定”,也就是说,由于日语是以动词结句的,必须在全句的最后,才能知道是肯定还是否定。这样一来,就给日本人提供了根据上司的脸色巧妙地改变句尾的机会。有时,你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说话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讲话得体、不出差错,便只含糊其辞地说个“我”字,然后满嘴“阁下”、“贱内”等等,至于表达语法关系的助词、数量词、谓语、宾语等关键内容一概省略不提。有人这样形容日语表达意思的不得要领,说,听日本人讲话,就像在议会质询会上听公务员答辩一样,“认认真真听了一个小时,却不知道对方说了些什么”,这恐怕就是日语所具有的“特殊技能”。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说,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是表达意志的手段的话,那么,也许日语就是一种掩饰移植的技术。 日本人说话时使用的是“掩饰法”,它包含了实际含义与表层意思的两重性。因此,与这种擅长谈话“技巧”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就如同日本人不守时,却是世界上最珍惜手表、整天戴着手表到处跑的人一样。同样也是这帮日本人,明明是在文部省的统一领导下,却偏偏要在各个自治体内设置徒有虚名的教育委员会,任命一些没有实际权力的教育委员。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实际内容往往成为形式的牺牲品。即使是与邻居打交道,也是一个形式,其实是为了试探他人的心理和想法。 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与他人交际逐步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中。与之相反,那些整天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被各种命令紧紧束缚的日本人一旦脱离了发号施令者的监督的目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破坏所有规章制度的欲望,并且以此为乐。那些最先砸坏“禁止入内”、“请勿践踏草坪”警示牌的,往往是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摆脱了束缚的年轻人。 “奴隶挣脱锁链之后,行使自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坏身边的一切东西。” 日本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概况起来讲,就是不给人们以思考的余地,从摇篮到坟墓,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切都加以干涉,一切都得听从指示办事。 责任,原本是用于保护人类而存在的,可是,责任在日本却是“折磨”的代名词。 个人欲望太盛,就会带来人性的缺乏;国家意识太强,则会带来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总而言之,日本人是一群行为古怪、唯利是图、难以接受,但天资聪颖的人种。 日本所谓“爱国主义”,实质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用于维护当权政府的一种工具。 在剧烈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族有时就如同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在即将到达胜利终点时,却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不适;有时又像那些高考的学生,长时间与世隔绝,一心一意地准备考试,却忘记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最重要”的东西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人权意识的落后”和“民族性格的扭曲”上。 在日本,现在是“形式”和“名义”盛行,特别喜欢与别的国家比较产品数量的多少,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人权意识”依然停留在两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却妄称自己已经登上世界一流国民的顶峰。不,或许这样看这个问题才更加切合日本的实际:正是由于日本人心灵的扭曲与落后,才使得他们像化石般顽固地抱住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不放。 当一个民族放弃了超越与完善自我的可能性之时,便是这个民族处于丑陋的“绝望状态”之际。 引自 全文 回应 2011-07-24 22:30
-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自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
2011-07-24 22:30 4人喜欢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自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书,它由美国作家W•莱德勒、E•伯迪克所著,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确认它是“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外交人员人手一册,仔细阅读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种弊端。(本节来自前言) “我们是倾注着自己的生命在工作。”如果日本人如此自豪地向西班牙人宣称的话,那么,对方一定会不可思议地反问道:“那么,您又是怎么对待您夫人的呢?” 由于我在日本社会中长大,而这又是一个只重视学位、不重视专业学历的社会,误解的产生并不奇怪。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是布罗基先生,在许多国家里,教育部长从来都是有学者担任,而建设部长则非建筑专家莫属。在日本的官场上,“算计”与“派系”是比学识更管用的武器。因此,类似医生出任法务大臣,选个女性当科学厅长等怪事,似乎是日本特有的闹剧。 同时,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把汽车当成对人进行鉴定的一种设备。他认为,迟到的人缺乏计划能力,跑到半道上汽油不够的人缺乏统筹能力。布罗基没有对我提前到达的事情提出批评,实属万幸! 在日本人看来,只有日本人才是“神国”,其他人都是些“妖怪”“野蛮人”。世界上有无数个圆锥形的火山,可是,日本人边走边给它们一一取名道:“秘鲁富士山”、“智利富士山”...... 日本人既不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进行加工整理,只是一味地把“洋鬼子”、“舶来品”、“圣诞节”、“天皇”、“寺庙”等词汇堆砌在一起,诚如布尔罗•塔威特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日本人是没有性格、杂乱无章的国民。 可是,日本人却对排序有着特殊的兴趣。从表面上看,委内瑞拉与日本的收入水准在全球排名分别是第二十五位和第二十六位(根据执笔时联合国的统计数据),然而,这又能够说明什么呢?在委内瑞拉,有半数左右的人口拥有比家庭成员还要多的汽车,而另外一半人口则仍旧是光着脚的“山岳人”和“河流人”。 “委内瑞拉的大学新生的水平确实只相当于日本初中毕业生,但是,当他们取得学士学位的时候,其能力水平已经达到日本一流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的程度了。” 委内瑞拉教育界主张,小学生侧重“独立性”,中学生侧重“趣味性”,在学习上可以各行其是。这样一来,压力最大的就是大学学习阶段了。有一次,我问学生住在哪里,他们告诉我住在“山里”。我知道,他们就是那些一边上学,一边为共产主义游击队做事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哪个班级都存在。 虽然有凭着自己个人努力致富的成功者,但也没有听说过有帮助他人、威望极高的失败者。如果借用萨特作品《恶魔语神》中纳斯奇的话说,就是:没有取得成功的穷人与交了厄运的富人没有区别。 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种族的人都盼着自己的成功,但是,西方人追求“绝对的成功”。例如,别人盖了一栋八层高的百货大楼,而自己只要能够按计划开个两间门面的店铺就万分满意了,并且还高高兴兴地互道庆贺。但是,日本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由于他们习惯于工作中不协作,对于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也就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有位同乡的晚辈当上了该公司的总经理,他就会痛苦得直流悔恨的泪水。与此相反,即使自己很穷,要是与自己有关系的同胞比自己更穷得话,那就是他人生中莫大的乐趣。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民族性。 在国外的宴会上,当面一道大家都不知道使用方法的罕见菜肴时,日本人不磊落的性格就会暴露出来。如果是西班牙人的话,他就会显得特别兴奋,第一个伸出手来;德国人则会稍事考虑,想出一个好方法;如果遇上英国绅士,他会首先仔细地请教食用的方法,然后才举起叉子。但是,如果是日本人的话,他会整理一下刀叉,摆出一副完全内行的摸样等待着。要是有人率先试一试,他就会连忙如此这般地来一遍。且不管正确与否,反正第二名总是日本人。 可以说,日本人是不可能领导新潮流的,但是也不会落后于其他人。他们虽不擅长独创,却也工于模仿;他们虽没有长远的规划性,却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是风中的芦苇,缺乏独立的个性与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处境”;阐述自己的“设想”,有可能会驳了上司的“面子”。 假如把世上各种各样的城市比作一张张“脸面”的话,那么,日本的“脸面”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张“不丢脸”的脸面。 睡觉、嬉笑和沉默不语,就是日本人的“三大特色”。 日本人十分惧怕与别人发生分歧,所以拼命地隐藏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并且把沉默当成美德,奉为至要的处世哲学。他们将这种极其卑怯的行为当做道德规范,并且用“沉默胜于雄辩”这样的格言来为自己辩解。 这句格言并非出自古希腊。对于那些善于表明自己主张,并以宣传自己的思想来团结同道者的“国际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格言是“沉默是更加高超的雄辩技巧”,其中含意有两层:一是强调了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重要性;二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指出了运用“沉默”这样一种手段的特殊意义。都德的戏剧中也有这样一句台词,叫做“无所言即无所思”,所要说明的是语言表达与思想深度之间相互关联的密切性。 在西方,当有客人来访时,即使正在吵架的夫妻,也会立即和解,做出相拥而吻的甜蜜状。日本人夫妻则正好相反,随着客人来访的一声门铃响,即使本来很亲热的夫妻,也会一下子变得冷淡起来,丈夫命令妻子,妻子摆出不顺从的样子......日本人指责“外国人好色”,而外国人则批评“日本人不解风情,是冷血动物”。 长期以来,在日本人眼里,外国人都是性淫乱、性变态。但事实告诉我们,情况恰恰相当。那些道貌岸然的日本人,正是地地道道的性变态者。他们那种不健康的、抑郁的性心理和猥亵的性行为,正是来源于他们“性淫秽”的观念。 在日本,性爱不需要加入感情因素,这是基于日本人把性看成一种淫乱之物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看来,性是一种非人性的东西。 世界上的许多电影里不乏描写性生活的镜头,那都是作为一种美的展示。影片所展示出来的色情以及见异思迁的场面,往往可以使观众了解主人公人生的烦恼、对生活的见解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可是,日本电影里充斥着毫无人性的性镜头,肆意凌辱和使暴的画面比比皆是。并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殊的才能在这方面得以充分发挥,那就是不重视透彻的分析和明白的说理,而是惯用夹杂着臆断与捏造的手法。假如我们把北欧电影的某些镜头,或是法国性教育影片的某些镜头——那些在情节中展开的、生动感人的场面——移植到不讲人性的日本的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不难想象,它们的深刻寓意和体现爱情人性美的美感将丧失殆尽,灵魂与精华将被曲解。最终被他们视为“污秽之物”,惨遭唾弃。 日语语言的词虽然很多,却很难找到赞美花儿的词语。在整个语言体系中,最为庞杂的就是区分自己与对方、上司与下属等方面的“差别用语”。在西方的语言中,“你”和“您”的两种用法,只是用来区分关系特比亲密者与一般关系者,并不代表身份、地位的差别。“神经衰弱”、“忧郁症”、“歇斯底里”等在日语里用的词是同一个单词。“聋子”、“瘸子”、“残废”等词汇在日语里都含有辱骂的意思,而英语中的“残废”一词却是带有怜悯、同情的成分,这正是日语自惭形秽的对方。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人们即使这样认为——日语是从来不考虑人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爱情,仅仅是靠表达“统治”、“服从”以及“差别”等意思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也是毫不为过的。 森有礼(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先生曾经说过:“日语与英语相比,实在是一种劣等语言。”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由于没有人称,所以行为主体模糊;由于没有性别之分,所以男女莫辨;由于缺乏冠词,所以数量不清;由于没有“格”,所以目的不明......由此可见,日语的确是一种表达方式暧昧的语言。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包括汉语在内,都是在语句的开始部分就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可是,日语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表达是“句末决定”,也就是说,由于日语是以动词结句的,必须在全句的最后,才能知道是肯定还是否定。这样一来,就给日本人提供了根据上司的脸色巧妙地改变句尾的机会。有时,你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说话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讲话得体、不出差错,便只含糊其辞地说个“我”字,然后满嘴“阁下”、“贱内”等等,至于表达语法关系的助词、数量词、谓语、宾语等关键内容一概省略不提。有人这样形容日语表达意思的不得要领,说,听日本人讲话,就像在议会质询会上听公务员答辩一样,“认认真真听了一个小时,却不知道对方说了些什么”,这恐怕就是日语所具有的“特殊技能”。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说,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是表达意志的手段的话,那么,也许日语就是一种掩饰移植的技术。 日本人说话时使用的是“掩饰法”,它包含了实际含义与表层意思的两重性。因此,与这种擅长谈话“技巧”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就如同日本人不守时,却是世界上最珍惜手表、整天戴着手表到处跑的人一样。同样也是这帮日本人,明明是在文部省的统一领导下,却偏偏要在各个自治体内设置徒有虚名的教育委员会,任命一些没有实际权力的教育委员。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实际内容往往成为形式的牺牲品。即使是与邻居打交道,也是一个形式,其实是为了试探他人的心理和想法。 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与他人交际逐步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中。与之相反,那些整天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被各种命令紧紧束缚的日本人一旦脱离了发号施令者的监督的目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破坏所有规章制度的欲望,并且以此为乐。那些最先砸坏“禁止入内”、“请勿践踏草坪”警示牌的,往往是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摆脱了束缚的年轻人。 “奴隶挣脱锁链之后,行使自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坏身边的一切东西。” 日本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概况起来讲,就是不给人们以思考的余地,从摇篮到坟墓,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切都加以干涉,一切都得听从指示办事。 责任,原本是用于保护人类而存在的,可是,责任在日本却是“折磨”的代名词。 个人欲望太盛,就会带来人性的缺乏;国家意识太强,则会带来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总而言之,日本人是一群行为古怪、唯利是图、难以接受,但天资聪颖的人种。 日本所谓“爱国主义”,实质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用于维护当权政府的一种工具。 在剧烈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族有时就如同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在即将到达胜利终点时,却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不适;有时又像那些高考的学生,长时间与世隔绝,一心一意地准备考试,却忘记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最重要”的东西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人权意识的落后”和“民族性格的扭曲”上。 在日本,现在是“形式”和“名义”盛行,特别喜欢与别的国家比较产品数量的多少,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人权意识”依然停留在两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却妄称自己已经登上世界一流国民的顶峰。不,或许这样看这个问题才更加切合日本的实际:正是由于日本人心灵的扭曲与落后,才使得他们像化石般顽固地抱住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不放。 当一个民族放弃了超越与完善自我的可能性之时,便是这个民族处于丑陋的“绝望状态”之际。 引自 全文 回应 2011-07-24 22:30
-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自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
2011-07-24 22:30 4人喜欢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自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书,它由美国作家W•莱德勒、E•伯迪克所著,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此加以深入研究,确认它是“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外交人员人手一册,仔细阅读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种弊端。(本节来自前言) “我们是倾注着自己的生命在工作。”如果日本人如此自豪地向西班牙人宣称的话,那么,对方一定会不可思议地反问道:“那么,您又是怎么对待您夫人的呢?” 由于我在日本社会中长大,而这又是一个只重视学位、不重视专业学历的社会,误解的产生并不奇怪。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是布罗基先生,在许多国家里,教育部长从来都是有学者担任,而建设部长则非建筑专家莫属。在日本的官场上,“算计”与“派系”是比学识更管用的武器。因此,类似医生出任法务大臣,选个女性当科学厅长等怪事,似乎是日本特有的闹剧。 同时,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把汽车当成对人进行鉴定的一种设备。他认为,迟到的人缺乏计划能力,跑到半道上汽油不够的人缺乏统筹能力。布罗基没有对我提前到达的事情提出批评,实属万幸! 在日本人看来,只有日本人才是“神国”,其他人都是些“妖怪”“野蛮人”。世界上有无数个圆锥形的火山,可是,日本人边走边给它们一一取名道:“秘鲁富士山”、“智利富士山”...... 日本人既不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进行加工整理,只是一味地把“洋鬼子”、“舶来品”、“圣诞节”、“天皇”、“寺庙”等词汇堆砌在一起,诚如布尔罗•塔威特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日本人是没有性格、杂乱无章的国民。 可是,日本人却对排序有着特殊的兴趣。从表面上看,委内瑞拉与日本的收入水准在全球排名分别是第二十五位和第二十六位(根据执笔时联合国的统计数据),然而,这又能够说明什么呢?在委内瑞拉,有半数左右的人口拥有比家庭成员还要多的汽车,而另外一半人口则仍旧是光着脚的“山岳人”和“河流人”。 “委内瑞拉的大学新生的水平确实只相当于日本初中毕业生,但是,当他们取得学士学位的时候,其能力水平已经达到日本一流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的程度了。” 委内瑞拉教育界主张,小学生侧重“独立性”,中学生侧重“趣味性”,在学习上可以各行其是。这样一来,压力最大的就是大学学习阶段了。有一次,我问学生住在哪里,他们告诉我住在“山里”。我知道,他们就是那些一边上学,一边为共产主义游击队做事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哪个班级都存在。 虽然有凭着自己个人努力致富的成功者,但也没有听说过有帮助他人、威望极高的失败者。如果借用萨特作品《恶魔语神》中纳斯奇的话说,就是:没有取得成功的穷人与交了厄运的富人没有区别。 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种族的人都盼着自己的成功,但是,西方人追求“绝对的成功”。例如,别人盖了一栋八层高的百货大楼,而自己只要能够按计划开个两间门面的店铺就万分满意了,并且还高高兴兴地互道庆贺。但是,日本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由于他们习惯于工作中不协作,对于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也就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有位同乡的晚辈当上了该公司的总经理,他就会痛苦得直流悔恨的泪水。与此相反,即使自己很穷,要是与自己有关系的同胞比自己更穷得话,那就是他人生中莫大的乐趣。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民族性。 在国外的宴会上,当面一道大家都不知道使用方法的罕见菜肴时,日本人不磊落的性格就会暴露出来。如果是西班牙人的话,他就会显得特别兴奋,第一个伸出手来;德国人则会稍事考虑,想出一个好方法;如果遇上英国绅士,他会首先仔细地请教食用的方法,然后才举起叉子。但是,如果是日本人的话,他会整理一下刀叉,摆出一副完全内行的摸样等待着。要是有人率先试一试,他就会连忙如此这般地来一遍。且不管正确与否,反正第二名总是日本人。 可以说,日本人是不可能领导新潮流的,但是也不会落后于其他人。他们虽不擅长独创,却也工于模仿;他们虽没有长远的规划性,却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是风中的芦苇,缺乏独立的个性与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处境”;阐述自己的“设想”,有可能会驳了上司的“面子”。 假如把世上各种各样的城市比作一张张“脸面”的话,那么,日本的“脸面”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张“不丢脸”的脸面。 睡觉、嬉笑和沉默不语,就是日本人的“三大特色”。 日本人十分惧怕与别人发生分歧,所以拼命地隐藏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并且把沉默当成美德,奉为至要的处世哲学。他们将这种极其卑怯的行为当做道德规范,并且用“沉默胜于雄辩”这样的格言来为自己辩解。 这句格言并非出自古希腊。对于那些善于表明自己主张,并以宣传自己的思想来团结同道者的“国际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格言是“沉默是更加高超的雄辩技巧”,其中含意有两层:一是强调了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重要性;二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指出了运用“沉默”这样一种手段的特殊意义。都德的戏剧中也有这样一句台词,叫做“无所言即无所思”,所要说明的是语言表达与思想深度之间相互关联的密切性。 在西方,当有客人来访时,即使正在吵架的夫妻,也会立即和解,做出相拥而吻的甜蜜状。日本人夫妻则正好相反,随着客人来访的一声门铃响,即使本来很亲热的夫妻,也会一下子变得冷淡起来,丈夫命令妻子,妻子摆出不顺从的样子......日本人指责“外国人好色”,而外国人则批评“日本人不解风情,是冷血动物”。 长期以来,在日本人眼里,外国人都是性淫乱、性变态。但事实告诉我们,情况恰恰相当。那些道貌岸然的日本人,正是地地道道的性变态者。他们那种不健康的、抑郁的性心理和猥亵的性行为,正是来源于他们“性淫秽”的观念。 在日本,性爱不需要加入感情因素,这是基于日本人把性看成一种淫乱之物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看来,性是一种非人性的东西。 世界上的许多电影里不乏描写性生活的镜头,那都是作为一种美的展示。影片所展示出来的色情以及见异思迁的场面,往往可以使观众了解主人公人生的烦恼、对生活的见解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可是,日本电影里充斥着毫无人性的性镜头,肆意凌辱和使暴的画面比比皆是。并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殊的才能在这方面得以充分发挥,那就是不重视透彻的分析和明白的说理,而是惯用夹杂着臆断与捏造的手法。假如我们把北欧电影的某些镜头,或是法国性教育影片的某些镜头——那些在情节中展开的、生动感人的场面——移植到不讲人性的日本的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不难想象,它们的深刻寓意和体现爱情人性美的美感将丧失殆尽,灵魂与精华将被曲解。最终被他们视为“污秽之物”,惨遭唾弃。 日语语言的词虽然很多,却很难找到赞美花儿的词语。在整个语言体系中,最为庞杂的就是区分自己与对方、上司与下属等方面的“差别用语”。在西方的语言中,“你”和“您”的两种用法,只是用来区分关系特比亲密者与一般关系者,并不代表身份、地位的差别。“神经衰弱”、“忧郁症”、“歇斯底里”等在日语里用的词是同一个单词。“聋子”、“瘸子”、“残废”等词汇在日语里都含有辱骂的意思,而英语中的“残废”一词却是带有怜悯、同情的成分,这正是日语自惭形秽的对方。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人们即使这样认为——日语是从来不考虑人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爱情,仅仅是靠表达“统治”、“服从”以及“差别”等意思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也是毫不为过的。 森有礼(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先生曾经说过:“日语与英语相比,实在是一种劣等语言。”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由于没有人称,所以行为主体模糊;由于没有性别之分,所以男女莫辨;由于缺乏冠词,所以数量不清;由于没有“格”,所以目的不明......由此可见,日语的确是一种表达方式暧昧的语言。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包括汉语在内,都是在语句的开始部分就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可是,日语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表达是“句末决定”,也就是说,由于日语是以动词结句的,必须在全句的最后,才能知道是肯定还是否定。这样一来,就给日本人提供了根据上司的脸色巧妙地改变句尾的机会。有时,你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说话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讲话得体、不出差错,便只含糊其辞地说个“我”字,然后满嘴“阁下”、“贱内”等等,至于表达语法关系的助词、数量词、谓语、宾语等关键内容一概省略不提。有人这样形容日语表达意思的不得要领,说,听日本人讲话,就像在议会质询会上听公务员答辩一样,“认认真真听了一个小时,却不知道对方说了些什么”,这恐怕就是日语所具有的“特殊技能”。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说,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是表达意志的手段的话,那么,也许日语就是一种掩饰移植的技术。 日本人说话时使用的是“掩饰法”,它包含了实际含义与表层意思的两重性。因此,与这种擅长谈话“技巧”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就如同日本人不守时,却是世界上最珍惜手表、整天戴着手表到处跑的人一样。同样也是这帮日本人,明明是在文部省的统一领导下,却偏偏要在各个自治体内设置徒有虚名的教育委员会,任命一些没有实际权力的教育委员。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实际内容往往成为形式的牺牲品。即使是与邻居打交道,也是一个形式,其实是为了试探他人的心理和想法。 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与他人交际逐步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中。与之相反,那些整天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被各种命令紧紧束缚的日本人一旦脱离了发号施令者的监督的目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破坏所有规章制度的欲望,并且以此为乐。那些最先砸坏“禁止入内”、“请勿践踏草坪”警示牌的,往往是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摆脱了束缚的年轻人。 “奴隶挣脱锁链之后,行使自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坏身边的一切东西。” 日本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概况起来讲,就是不给人们以思考的余地,从摇篮到坟墓,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切都加以干涉,一切都得听从指示办事。 责任,原本是用于保护人类而存在的,可是,责任在日本却是“折磨”的代名词。 个人欲望太盛,就会带来人性的缺乏;国家意识太强,则会带来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总而言之,日本人是一群行为古怪、唯利是图、难以接受,但天资聪颖的人种。 日本所谓“爱国主义”,实质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用于维护当权政府的一种工具。 在剧烈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族有时就如同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在即将到达胜利终点时,却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不适;有时又像那些高考的学生,长时间与世隔绝,一心一意地准备考试,却忘记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最重要”的东西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人权意识的落后”和“民族性格的扭曲”上。 在日本,现在是“形式”和“名义”盛行,特别喜欢与别的国家比较产品数量的多少,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人权意识”依然停留在两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却妄称自己已经登上世界一流国民的顶峰。不,或许这样看这个问题才更加切合日本的实际:正是由于日本人心灵的扭曲与落后,才使得他们像化石般顽固地抱住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不放。 当一个民族放弃了超越与完善自我的可能性之时,便是这个民族处于丑陋的“绝望状态”之际。 引自 全文 回应 2011-07-24 22:3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作家出版社 (1988)7.7分 137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1988)7.5分 88人读过
-
工人出版社 (1987)7.6分 19人读过
-
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8)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夕爷提及读过的那些书^ ^ (相心)
- 重点研究之日本文化 (月亮)
- 历史, 经济(商业) 政治 (1) (IVAN)
- kindle 2 (甜賽)
- 丑陋的XXX人 (安先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丑陋的日本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粉红色大象 2009-09-22
感觉其实中国和日本很相似嘛。 我猜这本书当年遭到那么多的非议原因来自标题吧, 内容倒是没有想象中激进。 高桥敷描写南美文化很有一手呢。 不过作者一些太过于主观的思想我还是不太接受。把日本文化和南美文化比较, 没有必要把后者作为满分模板嘛。
1 有用 卡尚 2010-01-26
有点过于主观了。
1 有用 豬醬 2009-11-15
還不夠深入
0 有用 goki 2011-07-10
还是开胃菜
8 有用 canapotery 2013-06-23
所有“丑陋的”特质全部适用于中国人!东亚地区人民还是有蛮多相似处,作者更像在写一个初步的田野对比。
0 有用 junoeng 2020-11-05
就是一本旅行史,勉强读到10章,作者的文笔写作方法真的读不下去。屁话连篇,重点很难找到,各种讲故事,各种对话,看着心累。
0 有用 衛藤美彩 2020-08-03
盛名难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批判啊,纯粹是高桥敷的个人偏见,而且全无逻辑可言。描绘的日本民族性格也有不小的差异——差异感有些像《史记·货殖列传》的地域性格。二倍速。
0 有用 海歌 2020-07-13
无聊
0 有用 iceAlex 2020-06-30
万恶之源哈哈哈,东亚三巨头1/3
0 有用 Oz 2020-05-26
对我来说,读此书的收获在于 1.别太要面子,也别太担责任,太累,没用 2.不要一棵树上吊死,为了什么付出太多都是不值得的 3.接受无奈的现实,但也不要消沉 4.不要羡慕,也不要模仿,要独立自主 5.尽力争取而不是忍气吞声,自信地表达 6.认识自己的价值,不必被人呼来喝去或放的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