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8-6
页数: 373
定价: 69.5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 城记:中国城市发展三部曲
ISBN: 9787108029034
内容简介 · · · · · ·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作者简介 · · · · · ·
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著有《城记》。
目录 · · · · · ·
1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老城市的瓦解
大马路之痒
街道的异化
波士顿“大开挖”
伟大城市之梦
2 非常计划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水淹均州
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传奇
老巴黎的天翻地覆
北京与巴黎的“城市演绎”
3 非常规划
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
圈地博弈的政策基因
规划编制“三国演义”
中央行政区迁移悬念
“单中心陷阱”
4 非常建筑
贝聿铭收官
大剧院的“孵化”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之争
奥运巨构的诞生
911后的CCTV
5 非常拆迁
拆迁之惑
“拆迁也有GDP”
住宅双轨制
人民城市喊不出来
6 老北京
老北京的死与生
宣南士乡之殇
从雅典到北京
7 老南京
最后的纠葛
朱偰之死
后记
· · · · · · (收起)
"采访本上的城市"试读 · · · · · ·
时间:2008年6月21日下午 地点:三联书店二层多功能厅 主讲:王军 主持人: 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三联书店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城记》一书主要面对的是城市的宏观层面,城市是单中心或者是多中心,是应该拆还是立足保,以及对中级层面做的思考,应该做大的街区划分,还是做小的街区设置,道路功能应该是单..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麻省高速路管理局的官方文件称,波士顿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当年为修这条道路,两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却是城市被切断了气脉,并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车辆,光是这条路,交通拥堵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为五亿美元。市政当局不得不斥资146亿美元将高架路埋入地下,买来的教训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今天,我们不是在谈论交通问题,我们真正谈论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必须做一个集体的决定来回答我们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我们将街边的停车场变成人行道那将如何?当我们要去修第二条地铁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建快速公交系统?让公交车比小汽车跑得更快!在我们古老的历史性市中心,人们说这里的道路太窄了,不方便公交车的使用。我们说你完全正确,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能再有任何一辆小汽车跑到这里来。很多城市就是这样做的,许多地方只有公交车和自行车能够驶入。我们的工作在朝着怎样的方向?什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孩子能够骑着自行车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我们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安全出行的权利。我们应该思考自行车不仅仅是一个可爱的不错的东西,它还是一种权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作唯一目的的时候,必然出现异化。反映到城市里,就是新的经济活动与老城市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大刀阔斧改造老城。工业化初期,老城市遭到了外科手术式的破坏,等汽车出现了,人们认为汽车是先进的,因为它把人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那时候,能源,污染等问题还没暴露,于是拼命发展汽车,这立刻与城市老的系统发生了矛盾。老的街道,不宽不直,但很有情趣,可现在要把它弄直;原来的十字路口很好玩,是人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可是汽车最怕十字路口。于是,人们认为必须改变老的城市,否则就不能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了。他们认为问题就出在老城市上面。人们开始想:城市应该更自由更灵活。于是强调点与点的联系,这个地方是工业区,商业区,那个地方是休闲区,居住区,他们之间以汽车来联系。城市的生活就简单化了。原来的商业遍地都是,就在你身边,可现在,他们被摆到不同的地方集中供应,这样的城市走路的人是受不了的。 我们原来学习城市规划的时候,是充满理想的,但后来,许多做出来的东西跟理想不一样。我去过一个地方,一到新区什么也没法看,马路上看不到人,就几栋楼摆在那里,找个说话的人都难,可在老城区就不是这样。新区生活不方便,它是生长的机器,是为gdp服务的。我们忘记了城市本应有的目标,我们忘记了自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采访本上的城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采访本上的城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采访本上的城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 条 )
> 更多书评 51篇
-
盖浇屎 (我要回家去种田)
我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解差异在于,城市规划是被动的政府职能,仿佛与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无甚关联,或者是由于过去累积的问题出现不得不解决,或者出于扩大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未来的布局进行整体宏观的调控;而城市设计应当设计者是将自己从政府官员的位置上拉下来进入服务行业的角色,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都是他的消费者上帝,设计者应懂得如何讨好,如何让城市使用者们享受城市优质便捷的服务。 城市设计应基...2012-02-21 22:34:44 4人喜欢
我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解差异在于,城市规划是被动的政府职能,仿佛与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无甚关联,或者是由于过去累积的问题出现不得不解决,或者出于扩大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未来的布局进行整体宏观的调控;而城市设计应当设计者是将自己从政府官员的位置上拉下来进入服务行业的角色,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都是他的消费者上帝,设计者应懂得如何讨好,如何让城市使用者们享受城市优质便捷的服务。 城市设计应基于宏观到微观的调查,将城市人群根据性别、年龄、职能、喜好等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类,跟踪他们的城市生活,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有多少时间花费在往返交通工具上,在公共场合从事时何种公共活动,在家中除睡眠以外的私人行为的进行也在调查范围中,更重要的是,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情感满意度。由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调查主动进行无确切预知结果的研究,探寻客户们满意度的最大可能性。 实习最初挤住在天目西路的酒店公寓,印证了环境心理学中狭小空间引发雄性激素分泌过量暴躁易怒,攻击性增强的说法,同时,夜间才被允许进入市区的大型货运装载车们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在夜上海奔跑咆哮,立体环绕声以及多普勒效应让十层以上的住户依然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到灵魂出窍睡在大马路上的惊险刺激。 之后的旅社曲径通幽,连主入口都位于沿河非机动车带。周围尽是难得的市中心保留高密度二三层居民小楼,加上苏州河宽度的存在,屋顶平台随时提供三百六十度无遮挡无接缝天际线。每天上下班的路程仅十五分钟步行,几乎跨越苏州河便抵达目的地,最短直线路程选择的交通桥是双向四车道的城市干道成都北路,引桥下部空间被充分利用开辟为篮球场、小型足球场以及菜市场,最初没注意为什么配备了专门的人行区域的便捷大桥如此人迹罕至,从桥上走过几回之后也毅然放弃,选择绕远路走另一座桥。 原因:一方面,“为了汽车的桥梁”载重量的要求增加了梁高,桥面与桥头路面高差需要正常楼梯四跑才能完成,对行人过桥造成不便;另一方面,桥面上的人行区域相对于正常路面缺少绿化隔离带与行道树,步行者享尽汽车尾气与噪声。与之相比,另一座几乎匍匐于苏州河上,仅双向单车道的拉索桥显然具有绝对的亲和力,小桥上乐此不疲斗智斗勇的地摊们即是此处人流量的最有力证明。 交通银行的英文“Communication Bank”,这个翻译很精彩,然而宽阔的交通却阻止了人们交流沟通,“为了汽车的城市”诋毁了自然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基本尊严,行走或者居住在城市干道附近的居民面对飞驰的车流体会无助、茫然与脆弱,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不能够仅仅通过道路平面宽度的扩展和空间维度的立交,完善规划的、有公共服务意识的交通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能造城亦能毁城,也许电梯、汽车和立交就是被纵容的帮凶。 从大范围上,轨道交通的承载力是公路和航空无法比拟的,同时,对于石油燃料的相对独立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性价比,尽管近年的安全事故的处理对整个铁路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但铁路运输自身较高的安全系数以及舒适度无可否认。
回应 2012-02-21 22:34:44 -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麻省高速路管理局的官方文件称,波士顿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当年为修这条道路,两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却是城市被切断了气脉,并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车辆,光是这条路,交通拥堵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为五亿美元。市政当局不得不斥资146亿美元将高架路埋入地下,买来的教训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今天,我们不是在谈论交通问题,我们真正...2016-08-05 10:13:51 1人喜欢
麻省高速路管理局的官方文件称,波士顿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当年为修这条道路,两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却是城市被切断了气脉,并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车辆,光是这条路,交通拥堵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为五亿美元。市政当局不得不斥资146亿美元将高架路埋入地下,买来的教训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今天,我们不是在谈论交通问题,我们真正谈论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必须做一个集体的决定来回答我们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我们将街边的停车场变成人行道那将如何?当我们要去修第二条地铁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建快速公交系统?让公交车比小汽车跑得更快!在我们古老的历史性市中心,人们说这里的道路太窄了,不方便公交车的使用。我们说你完全正确,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能再有任何一辆小汽车跑到这里来。很多城市就是这样做的,许多地方只有公交车和自行车能够驶入。我们的工作在朝着怎样的方向?什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孩子能够骑着自行车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我们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安全出行的权利。我们应该思考自行车不仅仅是一个可爱的不错的东西,它还是一种权利。 引自 当汽车为城市而造 回应 2016-08-05 10:13:51 -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2016-08-05 10:36:32 1人喜欢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作唯一目的的时候,必然出现异化。反映到城市里,就是新的经济活动与老城市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大刀阔斧改造老城。工业化初期,老城市遭到了外科手术式的破坏,等汽车出现了,人们认为汽车是先进的,因为它把人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那时候,能源,污染等问题还没暴露,于是拼命发展汽车,这立刻与城市老的系统发生了矛盾。老的街道,不宽不直,但很有情趣,可现在要把它弄直;原来的十字路口很好玩,是人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可是汽车最怕十字路口。于是,人们认为必须改变老的城市,否则就不能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了。他们认为问题就出在老城市上面。人们开始想:城市应该更自由更灵活。于是强调点与点的联系,这个地方是工业区,商业区,那个地方是休闲区,居住区,他们之间以汽车来联系。城市的生活就简单化了。原来的商业遍地都是,就在你身边,可现在,他们被摆到不同的地方集中供应,这样的城市走路的人是受不了的。 我们原来学习城市规划的时候,是充满理想的,但后来,许多做出来的东西跟理想不一样。我去过一个地方,一到新区什么也没法看,马路上看不到人,就几栋楼摆在那里,找个说话的人都难,可在老城区就不是这样。新区生活不方便,它是生长的机器,是为gdp服务的。我们忘记了城市本应有的目标,我们忘记了自己。 引自 老城市的瓦解 看着好心寒,比起美国大城市更甚,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生长的周遭环境呐
回应 2016-08-05 10:36:32
-
longgayi (慢。)
大马路失去人的尺度,增加的不仅仅是城市问题,追求所谓的气派,这是跟科学,民主不沾边的。 他说我限制自行车了,他们就去坐公交车。我说一个城市有自行车人口,就是因为居住与办公是一个合理的距离,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交通手段,你怎能强迫他们去坐公交呢? 我们逛街是为什么?有的人可能是有目的的,有的人可能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也要去逛,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街道要安全,要不断有故事发生,要有起伏,要有...2011-05-19 20:19:20
大马路失去人的尺度,增加的不仅仅是城市问题,追求所谓的气派,这是跟科学,民主不沾边的。 他说我限制自行车了,他们就去坐公交车。我说一个城市有自行车人口,就是因为居住与办公是一个合理的距离,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交通手段,你怎能强迫他们去坐公交呢? 我们逛街是为什么?有的人可能是有目的的,有的人可能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也要去逛,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街道要安全,要不断有故事发生,要有起伏,要有高潮,这样的城市才有风采。我经常问大家,你在哪里感知城市?肯定不是在宾馆,而是在你穿行于城市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街道就很重要了,它会让你感到,这个城市是否对人友好? 城市的道路有多重功能,交通只是其一,每条街都应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为人而存在的,忽视了这一点,只求快,只求大,其结果是反城市,反人性的。 太湖石的制造过程令他感慨不已:匠人们要把采到的岩石沉入河流湖泊里存放整整一代人或更长的时间,让水流把他们冲刷成奇特的形状,然后再经精心打磨才能用来造园。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轮廓线,二是色彩。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 一个城市能否有成功,取决于它多大程度上看清了自己。 也许95%的老城区不是你们拆的,但是历史会记住最后一个拆它的人。 应修复者修复,应保管者保管,应登记者登记,应发掘都发掘,使先民文物得以保存而不坠,刚固民族文化之大幸。<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回应 2011-05-19 20:19:20 -
盖浇屎 (我要回家去种田)
我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解差异在于,城市规划是被动的政府职能,仿佛与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无甚关联,或者是由于过去累积的问题出现不得不解决,或者出于扩大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未来的布局进行整体宏观的调控;而城市设计应当设计者是将自己从政府官员的位置上拉下来进入服务行业的角色,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都是他的消费者上帝,设计者应懂得如何讨好,如何让城市使用者们享受城市优质便捷的服务。 城市设计应基...2012-02-21 22:34:44 4人喜欢
我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解差异在于,城市规划是被动的政府职能,仿佛与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无甚关联,或者是由于过去累积的问题出现不得不解决,或者出于扩大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未来的布局进行整体宏观的调控;而城市设计应当设计者是将自己从政府官员的位置上拉下来进入服务行业的角色,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都是他的消费者上帝,设计者应懂得如何讨好,如何让城市使用者们享受城市优质便捷的服务。 城市设计应基于宏观到微观的调查,将城市人群根据性别、年龄、职能、喜好等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类,跟踪他们的城市生活,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有多少时间花费在往返交通工具上,在公共场合从事时何种公共活动,在家中除睡眠以外的私人行为的进行也在调查范围中,更重要的是,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情感满意度。由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调查主动进行无确切预知结果的研究,探寻客户们满意度的最大可能性。 实习最初挤住在天目西路的酒店公寓,印证了环境心理学中狭小空间引发雄性激素分泌过量暴躁易怒,攻击性增强的说法,同时,夜间才被允许进入市区的大型货运装载车们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在夜上海奔跑咆哮,立体环绕声以及多普勒效应让十层以上的住户依然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到灵魂出窍睡在大马路上的惊险刺激。 之后的旅社曲径通幽,连主入口都位于沿河非机动车带。周围尽是难得的市中心保留高密度二三层居民小楼,加上苏州河宽度的存在,屋顶平台随时提供三百六十度无遮挡无接缝天际线。每天上下班的路程仅十五分钟步行,几乎跨越苏州河便抵达目的地,最短直线路程选择的交通桥是双向四车道的城市干道成都北路,引桥下部空间被充分利用开辟为篮球场、小型足球场以及菜市场,最初没注意为什么配备了专门的人行区域的便捷大桥如此人迹罕至,从桥上走过几回之后也毅然放弃,选择绕远路走另一座桥。 原因:一方面,“为了汽车的桥梁”载重量的要求增加了梁高,桥面与桥头路面高差需要正常楼梯四跑才能完成,对行人过桥造成不便;另一方面,桥面上的人行区域相对于正常路面缺少绿化隔离带与行道树,步行者享尽汽车尾气与噪声。与之相比,另一座几乎匍匐于苏州河上,仅双向单车道的拉索桥显然具有绝对的亲和力,小桥上乐此不疲斗智斗勇的地摊们即是此处人流量的最有力证明。 交通银行的英文“Communication Bank”,这个翻译很精彩,然而宽阔的交通却阻止了人们交流沟通,“为了汽车的城市”诋毁了自然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基本尊严,行走或者居住在城市干道附近的居民面对飞驰的车流体会无助、茫然与脆弱,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不能够仅仅通过道路平面宽度的扩展和空间维度的立交,完善规划的、有公共服务意识的交通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能造城亦能毁城,也许电梯、汽车和立交就是被纵容的帮凶。 从大范围上,轨道交通的承载力是公路和航空无法比拟的,同时,对于石油燃料的相对独立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性价比,尽管近年的安全事故的处理对整个铁路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但铁路运输自身较高的安全系数以及舒适度无可否认。
回应 2012-02-21 22:34:44 -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麻省高速路管理局的官方文件称,波士顿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当年为修这条道路,两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却是城市被切断了气脉,并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车辆,光是这条路,交通拥堵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为五亿美元。市政当局不得不斥资146亿美元将高架路埋入地下,买来的教训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今天,我们不是在谈论交通问题,我们真正...2016-08-05 10:13:51 1人喜欢
麻省高速路管理局的官方文件称,波士顿有着世界级的交通问题,祸因是高速路横贯市中心。当年为修这条道路,两万居民被迫拆迁,换来的却是城市被切断了气脉,并引来如洪水猛兽般的车辆,光是这条路,交通拥堵给驾车者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为五亿美元。市政当局不得不斥资146亿美元将高架路埋入地下,买来的教训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今天,我们不是在谈论交通问题,我们真正谈论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必须做一个集体的决定来回答我们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我们将街边的停车场变成人行道那将如何?当我们要去修第二条地铁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建快速公交系统?让公交车比小汽车跑得更快!在我们古老的历史性市中心,人们说这里的道路太窄了,不方便公交车的使用。我们说你完全正确,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能再有任何一辆小汽车跑到这里来。很多城市就是这样做的,许多地方只有公交车和自行车能够驶入。我们的工作在朝着怎样的方向?什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孩子能够骑着自行车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我们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安全出行的权利。我们应该思考自行车不仅仅是一个可爱的不错的东西,它还是一种权利。 引自 当汽车为城市而造 回应 2016-08-05 10:13:51 -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2016-08-05 10:36:32 1人喜欢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作唯一目的的时候,必然出现异化。反映到城市里,就是新的经济活动与老城市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大刀阔斧改造老城。工业化初期,老城市遭到了外科手术式的破坏,等汽车出现了,人们认为汽车是先进的,因为它把人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那时候,能源,污染等问题还没暴露,于是拼命发展汽车,这立刻与城市老的系统发生了矛盾。老的街道,不宽不直,但很有情趣,可现在要把它弄直;原来的十字路口很好玩,是人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可是汽车最怕十字路口。于是,人们认为必须改变老的城市,否则就不能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了。他们认为问题就出在老城市上面。人们开始想:城市应该更自由更灵活。于是强调点与点的联系,这个地方是工业区,商业区,那个地方是休闲区,居住区,他们之间以汽车来联系。城市的生活就简单化了。原来的商业遍地都是,就在你身边,可现在,他们被摆到不同的地方集中供应,这样的城市走路的人是受不了的。 我们原来学习城市规划的时候,是充满理想的,但后来,许多做出来的东西跟理想不一样。我去过一个地方,一到新区什么也没法看,马路上看不到人,就几栋楼摆在那里,找个说话的人都难,可在老城区就不是这样。新区生活不方便,它是生长的机器,是为gdp服务的。我们忘记了城市本应有的目标,我们忘记了自己。 引自 老城市的瓦解 看着好心寒,比起美国大城市更甚,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生长的周遭环境呐
回应 2016-08-05 10:36:32
-
桃桃芝士青团 (无聊且无趣)
城市的竞争力是通过各自的核心功能展开的,而这些功能大多集中在中心区。而只有变单中心为多中心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多中心结构的城市,大多地价水平较低,因为整个地价被摊到较大的面积上去了,国内城市的经验也是如此。 单中心结构城市的弊端 ......作为单中心结构的城市,新老城市功能无法通过专业化在空间上分解,结果新老城重叠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只能通过拆除老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并将老的城市功能不...2019-01-04 12:08:31
城市的竞争力是通过各自的核心功能展开的,而这些功能大多集中在中心区。而只有变单中心为多中心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多中心结构的城市,大多地价水平较低,因为整个地价被摊到较大的面积上去了,国内城市的经验也是如此。 引自 单中心陷阱 单中心结构城市的弊端
......作为单中心结构的城市,新老城市功能无法通过专业化在空间上分解,结果新老城重叠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只能通过拆除老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并将老的城市功能不断排挤到下一个城市圈层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率降低了。因为有大量的钱被用来赔偿,而没有用于产出。 引自 单中心陷阱 赵燕菁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解释多中心结构的城市与北京发展的差别。但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具有其独特性,北京无法照搬上海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北京市政府外迁在她看来也是需要慎重的,并非最好的选择。因为形成地域上城市功能的分化和专业化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北京其他功能拒绝跟进,那么北京仍是一个单中心城市结构(这里需要明白北京行政职能占地面积和中央行政职能占地面地不同)
王军继而提出是否行政中心搬迁会导致旧城变烂城,这个问题很好,赵燕菁指出只要城市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一个城市的结构总是在它发展最快的时候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引自 单中心陷阱 等城市发展成型,再去搬迁政府,需要牵扯的资金链就太大了,居民的财产已经大部分以不动产形态存在,迁都意味着所有资产评估需要重来,地价暴跌,导致全社会财富的流失,这样被房地产紧紧捆绑无法迁移,日本东京、韩国汉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应 2019-01-04 12:08:31 -
桃桃芝士青团 (无聊且无趣)
城市建设圈子与土地规划利用圈子的对接问题。 读懂这篇首先要需要清楚两个概念: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自上而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意志,“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是其内核;自下而上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则使地方政府的诉求获得了一个可能实现的方式,实际情况正如《中国国土资源报》的评论员文章所称:“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规划跟不上城市规划的步伐。” 文章指出地方政府圈地卖...2018-12-10 20:43:49
城市建设圈子与土地规划利用圈子的对接问题。
读懂这篇首先要需要清楚两个概念: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自上而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意志,“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是其内核;自下而上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则使地方政府的诉求获得了一个可能实现的方式,实际情况正如《中国国土资源报》的评论员文章所称:“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规划跟不上城市规划的步伐。” 引自 圈地博弈的政策基因 文章指出地方政府圈地卖钱,一是为了城市化发展,完成GDP指标,二是为了财政收入。
明白了每个城市为什么重要人口规模,因为国家的土地调控政策需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用地进行审批管理。换言之城市人口规模越大,越能圈地发展,城市化外扩。但实际上在做规划修编的过程中,未来城市人口规模是很难预测的,这其中水分便很大了,也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合理扩大的原因。
假设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没有管制,那么用地布局的不合理性将无人负责,因为周边有大片的空地可以为其错误买账。多么可怕的实事,这不正是许多城市建设的实事吗?农田耕地不断减少,城镇化用地不断扩增,以前开车1小时便到郊外接触大自然,现在驱车一小时仍在城市中。作者写这本书采访官员时是2004年,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谋求利益的大好时机,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城镇化发展速度太快,箭已发出,为时已晚。
回应 2018-12-10 20:43:49 -
珏儿 (人生就应该活在热情与兴趣里)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2016-08-05 10:36:32 1人喜欢
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只有马车和行人,街道是社会交流的场所,步行的空间是存在的,人是城市的主人,空间的主宰,所以它是人的尺度。包括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都要满足人的需要,要做得细致,精美,这是因为步行的速度慢,人们能够欣赏。老城市街道的宽度是宜人的,那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乐趣。工业化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空间被改变了。工业要求速度,效率,追求简单,大规模和批量化,人们对情感的追求降低了。当把赚钱当作唯一目的的时候,必然出现异化。反映到城市里,就是新的经济活动与老城市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大刀阔斧改造老城。工业化初期,老城市遭到了外科手术式的破坏,等汽车出现了,人们认为汽车是先进的,因为它把人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那时候,能源,污染等问题还没暴露,于是拼命发展汽车,这立刻与城市老的系统发生了矛盾。老的街道,不宽不直,但很有情趣,可现在要把它弄直;原来的十字路口很好玩,是人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可是汽车最怕十字路口。于是,人们认为必须改变老的城市,否则就不能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了。他们认为问题就出在老城市上面。人们开始想:城市应该更自由更灵活。于是强调点与点的联系,这个地方是工业区,商业区,那个地方是休闲区,居住区,他们之间以汽车来联系。城市的生活就简单化了。原来的商业遍地都是,就在你身边,可现在,他们被摆到不同的地方集中供应,这样的城市走路的人是受不了的。 我们原来学习城市规划的时候,是充满理想的,但后来,许多做出来的东西跟理想不一样。我去过一个地方,一到新区什么也没法看,马路上看不到人,就几栋楼摆在那里,找个说话的人都难,可在老城区就不是这样。新区生活不方便,它是生长的机器,是为gdp服务的。我们忘记了城市本应有的目标,我们忘记了自己。 引自 老城市的瓦解 看着好心寒,比起美国大城市更甚,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生长的周遭环境呐
回应 2016-08-05 10:36:32
论坛 · · · · · ·
阿爾法城 『北總布胡同』 | 来自Moscato | 2011-04-13 08:47:58 | |
不同角度看城市 | 来自zznjcs | 2010-06-27 10:39:39 | |
呃。。。虽然。。。不太想看这类书 | 来自砍脖厮 | 6 回应 | 2009-11-07 09:35:45 |
看上去不错.书价好贵的说 | 来自拌豆腐 | 7 回应 | 2009-06-17 18:55:34 |
老天桥啊 拆了就没了 | 来自雨后乘凉 | 2009-05-03 13:48:2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7.8分 60人读过
-
限时抢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要读的书-旅行/地域/民族 (bu6gu)
- 关于那座城市的一切 (即兴表演艺术家)
- 2008年度图书100佳(中华读书报版) (天蝎小猪)
- 不能失去的北京城【8.20更新】 (的云)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采访本上的城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宋阿慕 2009-05-18 23:28:26
不加标签,草草翻完。作者在玩票吧。
0 有用 Yinsu 2009-02-09 14:28:09
“现代”北京。和城记不同的时期,同样的对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无语
1 有用 夜川直心 2011-02-04 21:11:26
毕竟,我们还有故宫
1 有用 MilanDodo 2012-11-10 20:38:33
不如《城记》 东拼西凑成一本 有几篇还行
0 有用 Tango 2010-11-29 11:39:55
很多问题一下子了解了到底是为什么
0 有用 僧盐 2022-04-29 20:10:22
为何为街巷着迷,因为我们本不必如此活着。
0 有用 彩色铅笔 2022-03-13 10:37:55
朝阳劲松:TU984 /69-2
0 有用 Echoes 2022-03-03 17:30:39
看似老生常谈,实可睹微知著。有很多“陈梁方案”、“宽马路”、国家大剧院、北京城、大裤衩背后的细节故事。就像王军后记里提到的,对事实有三个层次的探索:真实、全面、本质。而这本书更倾向于“全面”。
0 有用 nokte 2022-02-10 18:02:53
尽管在有些方面并不是非常的客观,但是一个记者能把书写成这样真的已经很牛逼了
0 有用 Max 2022-01-11 10:15:30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城市的设计一直有模糊的概念,此书从许多视角展开了这些概念,深度尚可,覆盖面很广。杨保军的访谈部分很算亮点。杨院长水平太高,怪不得高升去了部里当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