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中国文化读本的创作者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孔子有一次和几位学生在一起,他要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希望有机会治理个国家,公孙赤希望做一名礼仪官。曾点说:我的追求和他们三位讲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点就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服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游泳,在舞雩台(古代祭天祈雨的地方)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喟然叹日:'吾与点也。”就是说,我还是比较赞同曾点的追求啊!这是很有名的一场对话。孔子这四位学生所谈的不同的志向,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 人要为社会作责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受孔子的影响,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很多现代学者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人生境界的学说,就发端于孔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文化读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什么是艺术 6.7
-
- 经世与玄思 6.5
-
- 生命清供 8.4
-
- 艺术学概论 6.5
-
- 中国电影史 6.5
-
-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7.6
-
- 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 7.9
-
- 中国早期电影史事考证 8.4
-
- 外国电影史 7.2
中国文化读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series of some superficial self-comment on this book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This book makes some brief summaries, introductions, explanations and comment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ideolog ethics, morali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economic thought and wealthideas, custo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literature a...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7.1分 154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7.5分 136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8.3分 126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衣,浅味【第一辑】已满 (琵琶莲花郁轮袍)
- 我的翻译,我的生命 (Ken)
- 中国美学 (林小熏)
- MTI书单 (Silent Wish)
- 中国美学入门必读书 (楚恻)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文化读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蹦蹦勿忘初心 2014-03-25 19:28:20
非常精美的设计和文字,真是一种享受,用来作考研参考书目真是暴殄天物,虽然一个也没考到,但是很庆幸看了这本书~
2 有用 Bleaksea 2015-07-24 18:06:38
考研参考书!我觉得知识点都很好啊!
2 有用 凝眉 2012-07-08 15:58:05
写的不错,没有泛泛而谈。全书纸张精致,就是捧着实在重。囿于官方立场,难免一些堂皇之辞。
29 有用 希拉拉 2013-03-11 09:12:23
为了考研而读,总的来说写得挺泛泛的,果然只是读本啊……
3 有用 沈壮壮 2015-09-28 14:56:51
作者的学识太渊博了,却不通过晦涩卖弄自己的博识,用了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国文化最精粹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