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的原文摘录

  • 孔子有一次和几位学生在一起,他要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希望有机会治理个国家,公孙赤希望做一名礼仪官。曾点说:我的追求和他们三位讲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点就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服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游泳,在舞雩台(古代祭天祈雨的地方)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喟然叹日:'吾与点也。”就是说,我还是比较赞同曾点的追求啊!这是很有名的一场对话。孔子这四位学生所谈的不同的志向,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 人要为社会作责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受孔子的影响,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很多现代学者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人生境界的学说,就发端于孔子。 (查看原文)
    红烧肥天鹅 1赞 2020-06-04 09:48:01
    —— 引自第7页
  •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查看原文)
    liyongzhi 1赞 2013-03-20 14:15:42
    —— 引自第4页
  • 中国人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华美的青铜器,淡雅的江南园林,空灵的水墨画,纯净的瓷器,千古传诵的唐诗,气韵流畅的书法,以微笑面对世间的佛像,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京剧,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呈现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美感,成为展示中国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窗口,具有永恒的魅力。中国人将艺术当做提升人生境界、慰藉心灵的媒介,艺术是中国人人生哲学的延伸。中国的艺术传统,是一部记载中国人生活品味和美感世界的图画。反映出中国人”用美的方式活着“的优雅心态。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孔子又一次在城门外看到一个婴儿,他看见这个婴儿的眼睛是天真圣洁,有神一般的境界,非常感动,赶紧走近这个婴儿,并且说最美妙的音乐升起来了。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是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 琴,又叫古琴,七弦琴。 中国人有”君子不撤琴瑟“的说法,将琴作为修养心性的工具,琴的美妙的声音,能够帮助人去除躁动,当地杂虑,达到心灵的平衡。一张琴,可以营造一个安顿心灵的空间。 p170 疾涩互动,笔有飞动之势,又有顿挫之功,如骏马从高山飞奔而下,突然打住,马首高昂,嘶鸣不已,有如大河中疾流直下,忽然前面有巨石拦住去路,湍急的河水冲击巨石,浊浪滔天,声震百里。书法就要有骏马飞奔、激水漂石的气势。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p189 这虽是黑白世界,却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郭熙论画重”三远“,一是平远,目光向旷远处投去,将人带到遥远的世界。一是高远,目光由下往上看,突出山的高耸气势。一是深远,目光由山前向善后看,突出山的深厚。三远的方法并不合科学透视的要求,却能突出山水的气势和境界。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杜甫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沉郁。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道家的”游“有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力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就是空灵。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说,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青花何以在中国瓷坛独占鳌头,主要因为它与中国人长期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精神相契合,这就是平淡天真、自然从容。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1赞 2015-02-19 15:39:48
    —— 引自第143页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礼之用,和为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5-16 23:37:03
    —— 引自第1页
  • 反者道之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5-16 23:37:03
    —— 引自第1页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5-16 23:37:03
    —— 引自第1页
  •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兵者,诡道也。 兵以诈立。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后人发,先人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5-16 23:37:03
    —— 引自第1页
  • 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 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5-16 23:37:03
    —— 引自第1页
  • 尽日寻春春不归,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庞蕴居士 药山惟俨禅师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洞山良价:落花随水去,修竹引风来。 祖心禅师和黄庭坚 灵云悟桃花: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5-16 23:37:03
    —— 引自第1页
  • 孔子认为,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这就是“天道”。所以后来的《易传》说:“生生之谓易。”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是一切生命之源,因而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就是“天德”。所以《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包含有一种内在的目的,就是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保护生命,完善生命。天降生了人,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天命”。从这里就产生了人生的意义,使人生具有一种使命感。 (查看原文)
    liyongzhi 2013-03-20 14:27:07
    —— 引自第4页
  • 孔子以生命创造来解释天,这在他那个时代是一种新的思想。孔子认为,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这就是“天道”。所以后来的《易传》说“生生之谓易”《易传》是发挥孔子的思想。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是一切价值之源,因而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就是“天德”,所以《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也是发挥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话表明,尽管他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前和后等都是如此,但老子认为,我们对事物相反相成的看法,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所赋予的。“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自在生长,并没有评说(“不辞”),万物生长只是自然而然,本身没有大和小、尊与卑的区别。 在老子看来,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 人给世界作判断、分高下。乃至确定世界的意义,其实是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即如美丑而言,当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时候,就有了美和丑的区别,就有了分别的见解。老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为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真正的对美的欣赏,是对美和丑的超越。 p21老子哲学并不是弱者的哲学,它的哲学充满了力量感,老子认为,谁在柔弱宁静中,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可以冲破世界上的一切障碍,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水因为不争,不为利欲所驱动,所以能无往不胜。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说,知道了刚强,却要立足于柔弱,老子并不是一个喜欢失败的人。但他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刚强,不是靠持强凌弱,而是要从弱处做起,像水那样,在低处凝聚力量,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p22人来到世界上,随着身体渐渐长大,接受社会的习惯,获得外在知识,原来洁净的心灵,渐渐涂上混乱...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2015-02-19 13:48:30
    —— 引自第4页
  • p26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阴,一为阳。 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 p27《周易》从乾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人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世世代代遵守的两句格言,一方面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像天地一样,勇于承担。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用兵者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靠的是兵不厌诈。兵不厌诈,就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p37”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誓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体验的直接性越来越少,我们几乎是凭借媒介而生活,我们努力地将自己织进世界的网中,在网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媒介给我们带来便利,但不知不觉中我们感受真实世界的心却迟钝了。禅宗在这方面对我们当代人是有启发的。 p51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一种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中国人从来没有将天偶像化,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做一个神灵,倒不如说中国人更偏重于将天看做一个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一面日渐淡化,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来到天坛,登高一望,满眼绿林,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在这雄伟和远大之中,忽然感到人的渺小。其实,天坛并非证明天的伟大和人的渺小的,更不是让人匍匐在苍天之下,诚惶诚恐,天坛是让你感受到融入天地中的乐趣。人虽然是一个微小的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当你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天地中,就会超越...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2015-02-19 13:48:30
    —— 引自第4页
  • 紫禁城的设计有一个主题:就是要渲染、强调皇帝一人的绝对权威,有一联故事说:”未观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紫禁城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用建筑的语言,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在皇帝绝对权威前面的震慑感、崇拜感、恐惧感。 (查看原文)
    可以证明 2015-02-19 15:35:13
    —— 引自第140页
  •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最中间的四根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间的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再与最里层的四柱相加,就是二十八根楠柱,代表二十八星宿——那是中国人对星象的概括,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祈年殿顶端的九龙藻井,是一大片精妙绝伦的彩绘。它周长为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祈年殿中包含着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等天地运行的图式。 天坛著名的三音石也是出于人天交流的精妙设计。在皇穹宇殿前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响;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两声回响;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响。这三块石板又被称为“三才石”,象征天、地、人冥冥之中的契会。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因为皇穹宇下边的地板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龛上面的殿顶形成了一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站在三音石上说话,声音可以沿着斜线直接传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和圆顶后,再返回到殿外,由于声波传递距离不同,所以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唐宋诗词中处处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山鸟山花吾友于。”(杜甫)“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王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有的诗歌充溢着对自然界的感恩之情,如杜甫《题桃树》:“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就是说,自然界(这里是桃树)不仅供人以生命必需的食品物品,而且还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它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其中《行草贰》最...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2016-05-17 03:51:25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