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讨论爱,也就是说到“我与你”的关系。“我与你”,是直接的面对、聆听和交流,与第三者无关。讨论的对象,可以是至高的上帝,也可以是爱情。
本书是其对"关系"哲学的系统阐明,被视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财富。指出"我-你"关系为枢机的"相遇"哲学,是为了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丁·布伯(1878—1965)是现代德国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其学说对于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因而被视为当代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丛书信息
喜欢读"我与你"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与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与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3 条 )
> 更多书评 63篇
-
格子June (真情妙悟鑄文章。)
關係世界呈現三種境界: --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漂浮在幽冥中,居與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壑。眾多生靈在我們四周游動孽生,但它們無力接近我們。而當我們向其稱述“你”時,吐出的詞語卻被囚禁在語言的門限內。 --與人相關聯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 --在精神實體相關聯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只關係。在這裏,我們無從聽到“你”,...2020-11-16 00:15 1人喜欢
關係世界呈現三種境界:
--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漂浮在幽冥中,居與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壑。眾多生靈在我們四周游動孽生,但它們無力接近我們。而當我們向其稱述“你”時,吐出的詞語卻被囚禁在語言的門限內。
--與人相關聯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
--在精神實體相關聯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只關係。在這裏,我們無從聽到“你”,但可聞聽遙遠的召喚,我們因此而回答,構建,思慮,行動。我們用全部身心傾述原初詞,儘管不能以口舌吐出“你”。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Alles wirkliches Leben ist Begegnung.
現時並非指我們觀念中眼下呈現的“已逝”時間的終點,時光流程里凝固的一瞬,它是真實活潑,沛然充溢的現在。僅在當下,相遇,關係出現之際,現時方才存在;僅當“你”成為當下時,現時方會顯現。
任何人,無論其善良邪惡,聰慧愚鈍,俊美醜惡,皆依次轉為真切的實在。愛一切人。
我的學生鑄造我,我的業績摶塑我。孩童,動物授予我們何等高深的教育。
語言時時化為人生,此人生即實現法則又破除法則,這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後人存在什麼或必會存在什麼,而是曉喻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如何與“你”相遇。然而,人們卻不願也無力踐行者敞開世界的活潑交流,他們為見聞學識所斃,把人格因禁與歷史,把他的話語變成僵死的文字;同樣,他們把法則的實現或者破除也程式化,律令化,無節制地頂禮膜拜,建樹偶像,並參雜以繁蕪的心理學論據以適應現代人的味口。
私人人生的大部分內容都侵潤在情感中,而一旦你如現代人那樣學會完全沈溺於自身的感情,那麼,即使你痛感到情感之虛無飄渺而深懷絕望,這也不會啟迪你重闢更好的路徑,因為絕望本身也是一種引人入勝的感情。
社會制度不能造就公共人生,為此而沮喪不堪的人們便找到這樣的出路,用情感來消解,融化或沖破制度,引入“情感自由”,由此賦予制度以新生。
愛不過意味著利用對方來盡情滿足“我”。
我們在此生的作為將在來生中振撥我們,使我們飛升至更高境界;但它現在卻被當作了專制暴君,因為我們無從知悉的前世罪孽強使我們身陷此生難逃的囹圄。在此以前,我們只需虔心遵從“天道”,也即“人道”,便可心懷自由而棲居於命運設造,但現在,無論我們有何作為,我們總得承擔世界的僵死重負,領受異在於精神的宿命。
大多數現代人所信仰的乃是混雜物,恍若晚期羅馬人之信奉諸神的混合。其中有弱肉強食的“生命法則”,它強迫人或是參與競爭,或是放棄生命;
回应 2020-11-16 00:15 -
地荒 (晚安)
寻求上帝者恰若寻求自我者,后者不是去亲历体会某种感觉,某种心绪,反而去冥思进行知觉或反思的“我”,结果根本无从把握实情真理;除了寻求的对象有所不同,寻求上帝者和这种人完全一样,他不是去弘扬上帝的恩赐,反而去冥思恩赐者,结果一事无成,两头落空。 人受命远行时,上帝现时地与他同在,上帝无时不与他同在。浪迹天涯的传教者越赤诚忠贞,上帝的莅临便越有力持久。这种人虽未孜孜眷念上帝,但他与他不息交流。而沉思...2013-11-18 16:06
寻求上帝者恰若寻求自我者,后者不是去亲历体会某种感觉,某种心绪,反而去冥思进行知觉或反思的“我”,结果根本无从把握实情真理;除了寻求的对象有所不同,寻求上帝者和这种人完全一样,他不是去弘扬上帝的恩赐,反而去冥思恩赐者,结果一事无成,两头落空。 人受命远行时,上帝现时地与他同在,上帝无时不与他同在。浪迹天涯的传教者越赤诚忠贞,上帝的莅临便越有力持久。这种人虽未孜孜眷念上帝,但他与他不息交流。而沉思冥想却把上帝变成了对象;表面看来,它似乎是束身回归本原,但实则沉溺于世俗的背离上帝之潮流。表面看来,传教者似乎远离上帝,但他实则汇融入奔向本原的滔滔洪流。 引自第141页 !!
回应 2013-11-18 16:06 -
地荒 (晚安)
-
自由与命运在意义中融为一体, 严峻目光在意义中金辉流溢,灿烂若神恩。 文化史并非是亘古长存的竞技场,在其间竞技者们都会无忧无虑地走完同一条死亡跑道。 贯穿他们之兴亡过程的乃是一条无可名状的路途:无所进步,无所发展,它是通向精神地狱的螺旋下降,又是直抵最玄奥微妙之漩流的飞升。 其间既无“进”,也无“退”,只有闻所未闻的循环——突破。 我们即将走向终点,抵达黎明前黑暗的考验。 何处有危险,何处便有拯救。 ...
2013-04-16 17:46 1人喜欢
自由与命运在意义中融为一体, 严峻目光在意义中金辉流溢,灿烂若神恩。 文化史并非是亘古长存的竞技场,在其间竞技者们都会无忧无虑地走完同一条死亡跑道。 贯穿他们之兴亡过程的乃是一条无可名状的路途:无所进步,无所发展,它是通向精神地狱的螺旋下降,又是直抵最玄奥微妙之漩流的飞升。 其间既无“进”,也无“退”,只有闻所未闻的循环——突破。 我们即将走向终点,抵达黎明前黑暗的考验。 何处有危险,何处便有拯救。 引自 页码章节都不记得了 过程论教条不过是人在目空一切的“它”之世界面前俯首称臣。人误用了命运的名义,因为命运绝非笼罩在人类世界顶上的罗网。唯有伫立于自由者方能与命运相逢,但过程论教条却令自由无存身之地。它扼杀了自由最真实的体现——皈依。 皈依以其沉静力量改造天地,扭转乾坤。 过程论教条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人:他因皈依而战胜普遍的生存竞争,撕破习惯本能的网络,打碎社会等级的设造:他因皈依而动摇、推翻进而重造历史结构。 过程论教条逼你进入人生博弈,在其间你别无选择,要么服从规则,要么退出人生。 但真正的皈依者推翻了整个棋盘。 自由人本是无所意欲而意欲者。他信仰实在性,即他信仰“我”与“你”本真的相联。 他笃信天意,且坚信天意亦需要他。天意不会束缚他,而是等待他,期待他;他必得接近它,但不知它位于何处。他仅知道,他须付出其全部生命,浪迹天涯以觅得它。 当然,未来不会顺从人的决定。然除非他有所意愿,有所决断,将发生者始会发生。 自由人因信而相遇。反之,意欲之人的本质是非信仰。他之世界乃是充斥目的、障碍的世界。其间没有牺牲,没有神恩,没有相遇,没有现实。 引自 页码章节都不记得了 回应 2013-04-16 17:46
-
羅北山 (幸福具有自省的結構。。。)
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对他呈现为双重世界。 人言说双重的原初词,因之他必持双重态度。 德文: Die Welt ist dem Menschen zwiefältig nach seiner zwiefältigen Haltung. Die Haltung des Menschen ist zwiefältig nach der Zwiefalt der Grundworte, die er sprechen kann. 世界於人而言是雙重的,依人類的雙重態度來看。 人類的態度是雙重的,依人類所能言說之基本詞的雙重性來看。2012-01-21 23:45
-
自由与命运在意义中融为一体, 严峻目光在意义中金辉流溢,灿烂若神恩。 文化史并非是亘古长存的竞技场,在其间竞技者们都会无忧无虑地走完同一条死亡跑道。 贯穿他们之兴亡过程的乃是一条无可名状的路途:无所进步,无所发展,它是通向精神地狱的螺旋下降,又是直抵最玄奥微妙之漩流的飞升。 其间既无“进”,也无“退”,只有闻所未闻的循环——突破。 我们即将走向终点,抵达黎明前黑暗的考验。 何处有危险,何处便有拯救。 ...
2013-04-16 17:46 1人喜欢
自由与命运在意义中融为一体, 严峻目光在意义中金辉流溢,灿烂若神恩。 文化史并非是亘古长存的竞技场,在其间竞技者们都会无忧无虑地走完同一条死亡跑道。 贯穿他们之兴亡过程的乃是一条无可名状的路途:无所进步,无所发展,它是通向精神地狱的螺旋下降,又是直抵最玄奥微妙之漩流的飞升。 其间既无“进”,也无“退”,只有闻所未闻的循环——突破。 我们即将走向终点,抵达黎明前黑暗的考验。 何处有危险,何处便有拯救。 引自 页码章节都不记得了 过程论教条不过是人在目空一切的“它”之世界面前俯首称臣。人误用了命运的名义,因为命运绝非笼罩在人类世界顶上的罗网。唯有伫立于自由者方能与命运相逢,但过程论教条却令自由无存身之地。它扼杀了自由最真实的体现——皈依。 皈依以其沉静力量改造天地,扭转乾坤。 过程论教条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人:他因皈依而战胜普遍的生存竞争,撕破习惯本能的网络,打碎社会等级的设造:他因皈依而动摇、推翻进而重造历史结构。 过程论教条逼你进入人生博弈,在其间你别无选择,要么服从规则,要么退出人生。 但真正的皈依者推翻了整个棋盘。 自由人本是无所意欲而意欲者。他信仰实在性,即他信仰“我”与“你”本真的相联。 他笃信天意,且坚信天意亦需要他。天意不会束缚他,而是等待他,期待他;他必得接近它,但不知它位于何处。他仅知道,他须付出其全部生命,浪迹天涯以觅得它。 当然,未来不会顺从人的决定。然除非他有所意愿,有所决断,将发生者始会发生。 自由人因信而相遇。反之,意欲之人的本质是非信仰。他之世界乃是充斥目的、障碍的世界。其间没有牺牲,没有神恩,没有相遇,没有现实。 引自 页码章节都不记得了 回应 2013-04-16 17:46
-
格子June (真情妙悟鑄文章。)
關係世界呈現三種境界: --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漂浮在幽冥中,居與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壑。眾多生靈在我們四周游動孽生,但它們無力接近我們。而當我們向其稱述“你”時,吐出的詞語卻被囚禁在語言的門限內。 --與人相關聯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 --在精神實體相關聯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只關係。在這裏,我們無從聽到“你”,...2020-11-16 00:15 1人喜欢
關係世界呈現三種境界:
--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漂浮在幽冥中,居與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壑。眾多生靈在我們四周游動孽生,但它們無力接近我們。而當我們向其稱述“你”時,吐出的詞語卻被囚禁在語言的門限內。
--與人相關聯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
--在精神實體相關聯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只關係。在這裏,我們無從聽到“你”,但可聞聽遙遠的召喚,我們因此而回答,構建,思慮,行動。我們用全部身心傾述原初詞,儘管不能以口舌吐出“你”。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Alles wirkliches Leben ist Begegnung.
現時並非指我們觀念中眼下呈現的“已逝”時間的終點,時光流程里凝固的一瞬,它是真實活潑,沛然充溢的現在。僅在當下,相遇,關係出現之際,現時方才存在;僅當“你”成為當下時,現時方會顯現。
任何人,無論其善良邪惡,聰慧愚鈍,俊美醜惡,皆依次轉為真切的實在。愛一切人。
我的學生鑄造我,我的業績摶塑我。孩童,動物授予我們何等高深的教育。
語言時時化為人生,此人生即實現法則又破除法則,這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後人存在什麼或必會存在什麼,而是曉喻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如何與“你”相遇。然而,人們卻不願也無力踐行者敞開世界的活潑交流,他們為見聞學識所斃,把人格因禁與歷史,把他的話語變成僵死的文字;同樣,他們把法則的實現或者破除也程式化,律令化,無節制地頂禮膜拜,建樹偶像,並參雜以繁蕪的心理學論據以適應現代人的味口。
私人人生的大部分內容都侵潤在情感中,而一旦你如現代人那樣學會完全沈溺於自身的感情,那麼,即使你痛感到情感之虛無飄渺而深懷絕望,這也不會啟迪你重闢更好的路徑,因為絕望本身也是一種引人入勝的感情。
社會制度不能造就公共人生,為此而沮喪不堪的人們便找到這樣的出路,用情感來消解,融化或沖破制度,引入“情感自由”,由此賦予制度以新生。
愛不過意味著利用對方來盡情滿足“我”。
我們在此生的作為將在來生中振撥我們,使我們飛升至更高境界;但它現在卻被當作了專制暴君,因為我們無從知悉的前世罪孽強使我們身陷此生難逃的囹圄。在此以前,我們只需虔心遵從“天道”,也即“人道”,便可心懷自由而棲居於命運設造,但現在,無論我們有何作為,我們總得承擔世界的僵死重負,領受異在於精神的宿命。
大多數現代人所信仰的乃是混雜物,恍若晚期羅馬人之信奉諸神的混合。其中有弱肉強食的“生命法則”,它強迫人或是參與競爭,或是放棄生命;
回应 2020-11-16 00:15 -
呀哈哈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经验世界屈从于原初词“我-它”。 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关系世界。 祈祷不在时间之中,时间却在祈祷之内;牺牲不在空间之中,空间却在牺牲之内。 艺术的永恒源泉是:形象惠临人,期望假手于他而成为艺术品。形象非为人心之产物,而是一种呈现,它呈现于人心,要求其奉献创造活力。这一切取决于人之真性活动。倘若人践行此活动,以以全部身心对所呈现的形象倾吐原初词,那么创造力将自他沛然溢出,艺术品由此而产生。 我们经...2017-10-12 14:38
经验世界屈从于原初词“我-它”。 引自 一 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关系世界。
祈祷不在时间之中,时间却在祈祷之内;牺牲不在空间之中,空间却在牺牲之内。
艺术的永恒源泉是:形象惠临人,期望假手于他而成为艺术品。形象非为人心之产物,而是一种呈现,它呈现于人心,要求其奉献创造活力。这一切取决于人之真性活动。倘若人践行此活动,以以全部身心对所呈现的形象倾吐原初词,那么创造力将自他沛然溢出,艺术品由此而产生。
我们经验到“你”之什么?
全无。因为“你”不可被经验。
我们能知悉你之什么?
一切。因为你之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被单称知悉。
人必以其纯全真性来倾述原初词“我-你”。欲使人生汇融于此真性,决不能依靠我但又决不可脱离我。我实现“我”而接近“你”;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
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回应 2017-10-12 14:38
论坛 · · · · · ·
不小心把电子版弄丢了。 | 来自田小鱼 | 8 回应 | 2012-10-20 |
在线下载~ | 来自Pipi | 4 回应 | 2009-10-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9分 1042人读过
-
Scribner (200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8.8分 347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8.9分 247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与你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坐忘 2012-06-19
晦涩难懂,不知是作者问题还是译者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本来以为是哲学书,结果发现作者不过是想说万般皆下品,唯有信教高。(不看简介害死人啊 ><
1 有用 Alcor 2017-10-08
看到翻译然后想看原文,第一章有意思,第二章勉强能看,第三章…… 算了,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
1 有用 尘海苍芒 2012-05-05
通篇文风有海德格尔神韵,见识则与舍斯托夫略同。
0 有用 卡诺 2013-05-18
下载。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
0 有用 舟菖蒲 2010-10-11
想要重塑我的世界观么……
0 有用 格子June 2020-12-04
Zweiter Kapitel kann ich besser verstehen. oh Meine Mutter ist wie einen Philosophen!!!!!
0 有用 阿三 2020-11-18
译文艰深…
0 有用 西米鸡 2020-03-23
感觉是一本略有点艰深难懂的书,不知道会不会跟我的龟速阅读刚好匹配上呢? 关注到这本书的原因是自己今年想探索一下亲密关系,“我”与“你”的提出吸引了我。
0 有用 沉默生啤 2020-02-24
神圣不是有你无我,不是你中有我,不是我中有你,不是由我及它,而是无限往返于“我—你”的唯一性与“我—它”的包容性之间。价值呈现于关系。btw 看三十多年前的翻译,觉得当时的汉语似乎澄澈得多。
0 有用 穆 2020-02-03
“即使你痛感到情感之虚无飘渺而深怀绝望,这也不会启迪你重辟更好的路径,因为绝望本身也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