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与文学 短评

热门
  • 2 老芒麦 2014-02-08 23:56:02

    我写论文时的重要参考书,获益匪浅。

  • 3 钟螺 2020-03-31 23:38:16

    一看豆瓣五年前读过,完全失忆……材料采撷之广之精令人叹服,在筚路蓝缕之时能把这么复杂一个问题讲得如此清晰,又给后来人以饭吃,别是一种系列构成的天才。

  • 1 ren 2011-11-10 20:01:50

    讲得比吴书清楚 许多问题颇可深究

  • 1 半闲斋 2011-12-15 08:26:09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虽然用现在的标准衡量不无缺陷,但能把学术著作写得如此可读,非常难得,不愧为大师之经典。

  • 3 蓝田 2009-11-10 21:32:11

    重读。长处在材料运用之谨慎上。若想对唐代科举制度有一了解,此书足矣。写法上也注重普及性。

  • 0 青年哪吒 2015-09-07 16:31:07

    十五年前读的

  • 0 冬瓜 2013-05-14 23:43:29

    又一部文史结合的典范。

  • 1 溼骨林蛞蝓 2019-12-14 14:40:40

    科举与文学关系的早期代表著作,现在看来没那么精细。

  • 0 Alejandro 2020-03-26 20:22:19

    创举一样的制度,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明确社会的阶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秩序才能便于统治,另一则是有稳定的上升通道,既不至于堵塞希望,也不至于颠覆阶层,科举制度以至于一直沿袭下来的考试选拔制度都是这样,选人用人如斯,人才选拔倒是次要的,确实能为国家稳定做出了制度性的贡献。

  • 0 蝸涎舎 2022-02-03 23:48:14

    以细致的材料梳理与考辨见长,先集中整理唐代科举繁多的制科科目(其中制举地位大于进士和明经),再分科论述考试内容及与文学的关联(如试律赋与中唐韵书的发达、知贡举助长贿赂之风、行卷与文学及其流弊),最后几部分再从科考与社会风气、进士放榜与宴集、举子情状和科考风习等方面论述科考对社会风气和举子行动、心态、命运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情境下催生的文学创作或在文学中的反映,亦提及唐人对科举的批评和改革以及与科举配套的学校制度。材料使用上值得注意的是以后代文献如宋代科考或虚构文本如传奇小说作为参考,认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现实参照。在唐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综论上,本书梳理了前人两种对立的观点,并提出科考试诗赋之前考察试策的时间长达六十年,其时已出现众多诗人,而省试诗仍是齐梁体,韩愈也自称程文“类于俳优者之辞”。

  • 0 青色飞絮 2022-01-25 21:27:57

    一巨册书,读了好久……占有了海量史料,详细地梳理和介绍了唐代科举制度。本体方面,包括科目、流程、场所、选拔对象、主试者、科场风习、制度利弊,外部关系方面,包括科举与社会风习、与文学、与倡伎制度、与吏部铨选关系等。所据原始材料,主要包括正史政书、史料笔记、传奇小说。后两类材料也使本书得以更好地展现唐代社会风尚与文人生活。(因此叫唐代科举与文化会不会更合适呢🐯)微瑕一在于与文学结合得较浅且可能不够严谨。前者或因论述重点在“文学风气”。后者如称“唐代统治者衡量省试诗的标准是齐梁体格”,论据引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试诗依齐梁格,然一例孤证,可说明文宗开成初年的情况,但是否能代表整个唐代呢?二在于前后章节内容偶有重复,如刘思立增试杂文一事可能出现了四五次(?)。三是一些概念没有厘清。但都是吹毛求疵了~

  • 0 一个文盲兔狲 2023-06-15 12:58:00 上海

    是完备的书但读得非常沮丧。科举史归根结底是我们文化中一种大写的权力许诺人某些幻想的历史,这种幻想曾经包括文学才能的特权,而文学(很多时候只能)是巧言令色甚至在早到文学的概念出现在中文里就已埋下了伏笔。

  • 0 momo 2023-07-27 08:23:03 贵州

    普適性沒得說,非常好!

  • 0 凝碧 2023-05-09 19:24:41 黑龙江

    文献功夫厉害,说的话都有根据,很多材料基本上算小说了,挺幽默,写到举子之苦很动情。制度描述得翔实生动,但理解老了点儿,也是时代使然。

  • 0 我家儿子是肥宅 2018-09-17 22:12:46

    有些细节错误,瑕不掩瑜,紧扣主题,关键是翔实

  • 0 徐子陵 2019-10-24 08:23:37

    第一,在唐代,科举功名可以带来官职、经济特权和社会声望,对读书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记忆背诵。进士科比明经科更难考,也更尊贵。 第三,考生的名声对考试结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在进入考场之前,考生们要尽可能让主考官和社会名流了解自己。 第四,唐代科举考试有很严格的格式要求,避讳和押韵都是其中的重要规定。 最后,唐代科举放榜以后,金榜题名者还要去拜访主考官和宰相,等候吏部的选拔考试,落榜者就要各奔前程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