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译者: 俆光兴
出版年: 2008-5
页数: 134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霍妮文集
ISBN: 978780685931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
本书的主旨是为了推动心理分析的发展。它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对病人和自身的的心理分析的经验总结。
本书对致力于提高我们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工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 · · · · ·
卡伦·霍妮(Horney Karen 1885-1952),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191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8-1932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创办诊所、开业行医。在此期间,霍妮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发大量关于女性问题和驳斥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
1934年,迁居纽约,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促使她与弗洛伊德派决裂,退出了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1914年,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
1952年12月4日逝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孤独型在表现虐待倾向时,唯独显得温和客气。他以无声无形的方式挫败别人,以他随时打算抽身退出的姿态使别人感到不可依靠,暗示自己正受他们的纠缠或打扰,看到别人出丑便心中暗暗痛快。 然而,虐待冲动还可以更深地被压抑,于是代之而起的便是一种所谓倒错的虐待狂(inverted sadism)。这种情况是:患者由于过分惧怕自己的冲动,便退守自我,尽量不让自己的冲动暴露出来,让自己或他人察觉。于是,对任何类似自我肯定、攻击、敌意的东西他都退避三舍,从而陷入广泛而深沉的抑制之中。 用一个概括性叙述也许能说明这一进程。自我退守,避免奴役他人,结果是失去了要求的能力,更谈不上负责或自居领导职位了。这种退守自我使人处处谨言慎行,甚至连最合乎情理的妒忌心也给压抑下去了。仔细观察后便会发现,这种患者在事情不如意时不是头痛胃痛,便有其他病状。 自我退守,避免利用他人,结果导致自我抹杀。其表现是不敢表达任何意愿,甚至不敢有愿望;不敢抗拒虐待,甚至不敢觉得受了虐待。处处总以为别人的期待或要求比自己的更合理或更重要;事事宁肯被利用,而不愿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处于恶魔与天使之间的两难境地。他因为自己想利用他人而感到畏惧,又因为不敢利用他人而觉得可鄙,认为那是怯懦的表现。当他被利用时——自然有这种情形——他便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他作出的反应便可能是抑郁或某种功能紊乱。 同理,他不但不去挫败他人,还生怕他人失望,表现出过分的周到和宽厚。他会小题大做地避免任何可能伤害他人感情或使他人受辱的事。他会直觉找到一些“好”话来说,比如一句赞美,只要能鼓舞别人的自信心就行。他趋向于自动承担全部罪责,不断叨念着道歉的话语。如果非要他进行批评不可,他也会以最委婉的方式来完成。甚至在受别人虐待时,他也毫无二言,只表示“谅解”。但与此同时他实际上对所受的委屈非常敏感,因而内心万分痛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5页 -
绝望的缓解是敌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只要内心变得强大,就不会总是觉得受到他人的威胁了。有很多原因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比如,以前的他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别人身上,而现在将它还给了自己,于是他变得积极向上,自发主动,且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前用来抑制自己的心力如今有了正确的用武之地,以前被抑郁、自卑、恐惧和绝望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这些负面因素对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他能释放出来的潜能会与日俱增。以前他盲目顺从,盲目敌视他人,或肆无忌惮地发泄施虐冲动,而今理智的宽容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我们的内心冲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们的内心冲突"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的内心冲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们的内心冲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1 条 )



这本书的前言抄袭了我的书评

哪一个译本比较好?——横向比较九个不同译本的同一段翻譯


一个神经症患者的自白与自剖
-
坐觀千江月 (讀書比收書更重要。)
十一 绝望 1、神经症患者的幸福依赖于太多太多的条件。神经症患者指望外在的变化带来一个完美的世界,但他自己却不可避免的将自己和自己的神经症带入每一个新的状态里。 2、神经症患者的绝望是一种全面的失望。 3、产生绝望的根源是无意识的,但绝望感本身却是有意识的。 4、绝望是内心冲突难以解决的最终结果,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隔的希望。神经症越来越重,导致了这一结果。患者最基本的感觉就是陷入冲突...2013-11-30 21:47 1人喜欢
十一 绝望 1、神经症患者的幸福依赖于太多太多的条件。神经症患者指望外在的变化带来一个完美的世界,但他自己却不可避免的将自己和自己的神经症带入每一个新的状态里。 2、神经症患者的绝望是一种全面的失望。 3、产生绝望的根源是无意识的,但绝望感本身却是有意识的。 4、绝望是内心冲突难以解决的最终结果,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隔的希望。神经症越来越重,导致了这一结果。患者最基本的感觉就是陷入冲突。所以,解决冲突的尝试全部失败,并且还加剧了患者与真实自我的疏离。重复的体验加剧了他的绝望感。 5、理想化意象的破灭也让患者产生绝望感。 导致绝望感的原因还在于,患者的生活重心不是自己,而是外在的因素,他对自己,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信心。 6、相信患者可能改变,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是一个关键点。 十二 施虐倾向 1、绝望的患者可能会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同时有企图通过替代性的生活使自己正常。作者认为,这就是施虐倾向。 2、施虐者可能一心想要奴役他人,尤其是奴役同伴。他的受害者和他的关系是奴隶和超人的关系。他的努力不仅没有愿望、感情、主动性,而且对主人也没有任何要求。患者的这种施虐倾向可以任意塑造、改造受害者的整个人格。 施虐者控制对方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施虐者会给受虐者一点好处,让对方觉得这种关系可以继续下去。施虐者也会满足对方的一些要求,施虐者却会向对方强调他的付出是如何独一无二。 3、不是所有的施虐狂都喜欢奴役他人。另外一些人就想玩弄一个乐器一样,以玩弄对方的感情为乐。 4、第三类施虐狂的特点是自私的利用对方。在虐待性的利用中,获得好处也是原因之一,但这里的好处是虚幻的,花费的精力往往超过了获得的东西。对施虐者来说,利用的乐趣就在利用本身上。当虐待狂利用他人的时候,他们还有一种挫败别人的心理倾向。虐待狂的典型特征是一种无意识却非常活跃的冲动——挫败他人,破坏他人的幸福,使他们伤心失望。施虐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他人的侮辱和轻视。 5、只有对生活丧失意义感的人,才会出现明显的施虐倾向。 6、施虐狂的自我厌恶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正视自己。他越是蔑视别人,便越无法正视自己对自己的蔑视,而这种蔑视越是强烈、越是无情,他就越发绝望。打击别人,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 7、施虐狂症状的另一个普遍因素是报复性。他必须报复,才能把他的自卑感赶出来。对报复性胜利的渴求,可能是他最强大的动力。 8、施虐狂的施虐满足了他对刺激与激情的渴求。一个健康的人不需要这种兴奋。但是施虐狂的情感生活苍白空虚,除了愤怒和自鸣得意以外,其他的感情就丧失殆尽了。 虐待别人产生的力量感和自豪感,加强了他无意识中的自我全能感。施虐行为是有明确目标的,他是为了获得替代性的补偿。他之所以如此狂热的追求目标,正是为了忘记自己失败时的沮丧和失望。 9、自卑和焦虑,是施虐冲动被压抑的主要原因。施虐是重度神经症的最后阶段,因此特定神经症的构成方式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掩饰手段。 10、倒错施虐症具体状况,自我退缩,避免奴役他人,从而失去了要求的能力。自我退缩,不去利用他人所导致的结果是自我抹煞。同样的,他不仅不去伤害他人,竟然还会害怕他人失望,因此他表现得过分殷勤大方。由此产生的人格特征具有欺骗性,很难评价。
回应 2013-11-30 21:47 -
千与千寻 (Low Profile&Keep On Moving)
相比以前和同时代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文献,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对神经症的阐述,本书的立论更为客观,描写更为细腻,内涵更为深刻,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霍妮反对弗洛伊德过度的生物决定论倾向,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内心...2020-08-18 21:08
相比以前和同时代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文献,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对神经症的阐述,本书的立论更为客观,描写更为细腻,内涵更为深刻,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霍妮反对弗洛伊德过度的生物决定论倾向,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内心冲突是如何产生的? 内心的冲突,每天都会在无数人内心上演。这其实正是来自于人的选择能力,这是人的特权,因为人脱离了单纯的动物本能,而带有个体的意志。但这也是人的负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矛盾的情况只能左右为难。我们内心的冲突来自困扰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质倾向,代表的是个体与自我,以及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紊乱。 医学定义中,神经病是生理性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确实出了问题,进而导致身体瘫痪、麻木等等。而神经症呢,又叫神经官能症,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生理上的神经病变。 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其实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神经症患者,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而已。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模糊的界限,那就是正常人冲突对立面之间的悬殊,远不如神经症患者那么大。 患者试图解决内心冲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归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目的就是避免人格的分裂,维持一种整体感。当然这种整体感只是表面的。既然如此,最基本的方式无非两种。 一种,既然两方面有冲突,那就压制一方面,再突出对立面,此消彼长,那不就没冲突了吗? 另一种,既然冲突是来自和外界接触,那我干脆和别人保持距离,那冲突也就不发生作用了。前一种方式,对应的是三种基本策略中的亲近人和对抗人,后一种方式,对应的则是回避人。 这三种基本策略发展而成的三种人格倾向,分别是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患者的尝试有哪些? 屈从型人格一味依赖人,盲目地想从外界获得爱,自己却从不想改变,可是外界又怎么可能总是温情脉脉,总是如他所愿呢?所以他注定要失落。 攻击型人格对整个世界都保持敌意,但也意味着拒绝了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情。终日陷在尔虞我诈中不能自拔,只有真正立于世界之巅才能让他安心,可是,现实中这怎么可能呢? 至于孤立型,并不是真正看破纷争欲望,而只是以此为逃避,他们的心中还是有各种欲望和渴求。只要各种矛盾的价值观还继续存在,他们就没办法获得内心的宁静。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策略,霍妮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解决内心冲突的试图: 一种是理想化意象。也就是说,患者通过想象在内心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 另一种方式是外化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患者把自己内心的冲突,自己讨厌的倾向,甚至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投射到外界,这样一来,冲突就不是内心的,而是外界的了。遇到挫折,就说命里注定,遇到成功,那是上天眷顾,就算是心情不好,那也是下雨天导致的,这就是外化作用。 这些患者想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甚至更加激烈的内心冲突,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恐惧(神经症患者的平静是表面的,他的依赖是盲目的,他也许看上去咄咄逼人,其实色厉内荏,也许外表上特立独行,其实内心煎熬挣扎。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害怕,害怕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害怕理想化的外衣被看穿,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而每一种新的恐惧,又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防御机制去消解,结果就是越陷越深。而在一切恐惧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的态度); 人格衰竭(因为患者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应付层出不穷的内心冲突上,所以几乎没办法把精力用在本该用的地方,也就是个人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上,结果他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办起事来又低效无能,笨拙不堪,好像一边踩油门又一边踩刹车); 绝望(这是最糟糕的状况,因为患者已经放弃了保持身心整体感的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自杀的念头和死亡的幻想也会伴随着他们); 虐待狂(患者既然失去了希望,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增强自己的破坏欲。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了意义,厄运缠身,所以他们要在心理上获得补偿,为此就要把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其他人身上).
治疗者应该如何帮助患者治愈? 所以治疗者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态本身,要帮助患者自己改造自己,帮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 治疗者要先检查患者自身为解决冲突做过的努力,以及这对他的人格造成的影响。他是倾向屈从型还是攻击型人格?是倾向理想化意象,还是外化作用?这些都值得考察,能帮助你抓住冲突的本源和主要方面。 随后,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意识到他为什么一会儿对自己宽容,一会儿又对自己过分严格,为什么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还要让他明白,他自以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其实是没用的,是表面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病人肯定会有抗拒,因为他不愿意抛弃已经建立的整套防御体系,毕竟已经依赖这套体系这么多年了。但治疗者要让他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对他非常有害,只会让他越来越陷入冲突而无法自拔。当患者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察觉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时,就是治疗出现转机的时刻。 他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也许是他内心对自由、幸福和成长的渴求。这种渴求也许已经被压抑很长时间了,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病人去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存在,那么他就会主动希望摆脱已经像蜘蛛网一样缠住他内心真实自我的那些防御体系。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去移除这些防御体系,让患者建立自信。如果他自信可以和人平等相处,那就不会再去抹杀自我而屈从别人。如果他内心足够强大,那就不会感到恐惧。如果他有能力去爱,那就不会逃避他人。当这些困扰他的基本焦虑缓解,那么内心的冲突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怎样才可以说神经症冲突得到治愈呢? 第一个是让患者不再消极被动,这种消极在孤立型人格身上体现最明显。他们口口声声要追求的自由,其实就是不用负任何责任。当他们能够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便不再会把孤立当成逃避的手段。 第二个是让他获得内心的独立,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并可以在生活中贯彻。那么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内心独立,这样才能真正和别人实现平等交往。 第三个则是让他获得感情的自发性,这是什么意思?神经症患者的感情,往往是被胁迫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他内心需要,而是基本焦虑逼得他不得不这样。比如屈从型的人,无论碰到谁都希望对方爱他,接受他,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只是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太强烈,才会导致这种病态。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内心对爱的渴望,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回应 2020-08-18 21:08 -
前期不安全感 对朋友亲近人 对敌人对抗人 对不喜欢的回避人 但神经症患者会放大无助感 1屈从型人格 觉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 压制自己的野心欲望 老好人 对任何人都没有冲突 2攻击性人格 对抗策略 成为领袖 成为控制剥削 摒弃软弱一面 3孤立型人格 最极端心理所有回避人 干脆不和人交往 逃避一切 4内心塑造理想自我 幻想 玛丽苏 龙傲天 5外化 遇到一切都是外部因素 自己就失去了活力 以上一切都没有正视冲突 会变严重 1恐惧别人发...
2019-12-09 19:22
前期不安全感 对朋友亲近人 对敌人对抗人 对不喜欢的回避人 但神经症患者会放大无助感 1屈从型人格 觉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 压制自己的野心欲望 老好人 对任何人都没有冲突 2攻击性人格 对抗策略 成为领袖 成为控制剥削 摒弃软弱一面 3孤立型人格 最极端心理所有回避人 干脆不和人交往 逃避一切 4内心塑造理想自我 幻想 玛丽苏 龙傲天 5外化 遇到一切都是外部因素 自己就失去了活力 以上一切都没有正视冲突 会变严重 1恐惧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 2人格衰减 没法用在个人发展和人格建立上 好像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 3绝望 觉得人生无望 做不到理想中的自己 4虐待狂趋势 增强自己的破坏欲 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不幸福 让世界陪葬 不能去逃避冲突 回顾童年没有办法简单解决 改变状态本身 再次基础上与他人相处 移出各种防御体系 虽然十分困难 但并非毫无希望 人既有能力也有希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人类面临选择,却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人的特权,也是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在两难选择中做出决断。我们的愿望和义务之间存在冲突,既想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又不得不仰人鼻息。在文化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自相矛盾的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并存,人们面对的冲突无处不在。由于冲突常与信念,道德观相联系,所以我们只有具备自己的价值系统之后,才会认识到那些流行的观念并没有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很少能导致冲突,但也很难帮助我们做出抉择。有些人具有强健的人格和自己的价值体系,有些人看起来悠然自得,却只是见风使舵,占点儿眼前的便宜而已。由于内心迟钝造成的虚假宁静,根本不值得羡慕。
回应 2019-12-09 19:22
-
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分,都有人在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挣扎着做出取舍和选择。选择的背后,其实质是价值观与欲望的冲突。一方面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另一方面,我们却很有可能从未意识到,这些冲突的存在。因为意识到这些冲突,并解决这些冲突,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明白自己的情感内容和真实需要。 二、我们已经具备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愿意并且能够摒弃对立面中的其中一面。 四、愿意并且能够对自己选择的结...
2015-09-27 23:19
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分,都有人在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挣扎着做出取舍和选择。选择的背后,其实质是价值观与欲望的冲突。一方面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另一方面,我们却很有可能从未意识到,这些冲突的存在。因为意识到这些冲突,并解决这些冲突,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明白自己的情感内容和真实需要。 二、我们已经具备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愿意并且能够摒弃对立面中的其中一面。 四、愿意并且能够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 一个成熟而正常的人,自然有能力做到以上四点,因而不管他们选择了冲突中的哪一面,他都可以欣然接受,因为那是经过他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做能够接近他内心想法的选择,即使最终结果有所偏差,那也是他意料中并能够承担的风险。而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则并非如此。 他未能在冲突的选择中,做出最协调一致的反应,也就是说,不管他做出哪个选择,那都不是他内心最真实最乐意看到的结果,而他却不得不这么做。这样的矛盾在内心不断激化,外化到其表现,则可能会造成类似倦怠无力的反应。 因而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正常人的冲突的对立面远不及神经症患者的那么大;正常人必须的选择,是两种行为模式之间的选择,任选一种都在情理之中,都统一在完整的人格框架里。另一个区别则在于两者在意识上的区别。 神经官能症中的冲突有两个明显标志:一个是最后会产生症状,另一个则是自相矛盾,这个才是冲突存在的确切标志,它有助于我们队冲突的性质做出分析。 而这些冲突的背后一定存在一种最本源最基本的矛盾,要解决神经官能症中的冲突就必须找到这个矛盾,那么这种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一些使他不安的状况,受这些影响,他会渐渐自己摸索生活的道路,寻找应付这个世界的最安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形成自己的策略,同时也发展了他持久的性格倾向,渐渐的这些倾向就变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从大局看来,主要发展方向有三个: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回应 2015-09-27 23:19 -
坐觀千江月 (讀書比收書更重要。)
一、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1、生活中的冲突主要由我们的社会环境决定。 2、人们要认清事物的矛盾性,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要实现这种状况必须满足四个条件:①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内心的感觉究竟如何;②我们必须具备自己的价值系统;③我们必须愿意面对冲突且有所放弃;④决策者应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和独立性。 3、神经症冲突的特点 ①对立性;②无意识性;③冲突的双方具有强迫性。 4、普通人的冲突和神经症患者的冲突的主要区别在于...2013-10-10 13:57
一、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1、生活中的冲突主要由我们的社会环境决定。 2、人们要认清事物的矛盾性,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要实现这种状况必须满足四个条件:①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内心的感觉究竟如何;②我们必须具备自己的价值系统;③我们必须愿意面对冲突且有所放弃;④决策者应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和独立性。 3、神经症冲突的特点 ①对立性;②无意识性;③冲突的双方具有强迫性。 4、普通人的冲突和神经症患者的冲突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普通人的冲突没有神经症患者的冲突那么激烈; ②正常范围内的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而神经症冲突的基本倾向是被死死压抑,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意识到它们; ③正常的冲突是在两种可能性之间的实际选择,两种可能性都是需要的,人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选择;神经症患者不可能自由选择,两种截然相反的强度相同的力量驱使着他。这两个方向都不是他的意愿。 二、基本冲突 1、冲突存在的基本表现,一个是最终出现的状况,另一个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行为揭示了冲突的存在。 2、关于原始、利己的驱动力与具有约束性的良心之间的对立,正是冲突的根源所在。 3、欲望和恐惧之间的冲突并不能解释神经症病人内心的分裂程度,佛洛依德所说的精神状态暗示了神经症患者还拥有全身心的追求某一目标的能力,只是因为恐惧所引起的阻碍作用阻止他没能成功。而在作者看来,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追求目标的能力,因为他的欲望本身就是支离破碎的,相互抵触的。 4、从对他人的矛盾心态中可以看到神经症患者的根本冲突。 5、基本焦虑:孩子认为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感到自己孤立无助。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都能让小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孩子认为环境中充满了虚伪。 亲近人 对抗人 回避人 6、开始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终会影响我们的人格。 7、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这正是“基本冲突”。 三、亲近人——屈从型人格 1、这类神经症患者特别需要情感和认同,表现出盲目性和强迫性,受挫之后即变得颓废。他渴望亲近,渴望归属。 患者认为不顾一切的占有情感的需要是真诚的,事实上,他对情感的渴求来源于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除了他对别人感情的无尽渴求外,他变得“无私”,具有牺牲精神和不再有欲求。他本人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并不是真的关心别人,反而他认为别人都是虚伪自私的小人。 2、与上述特征叠加的是另一种特征。他的表现是避免丢脸,争吵和竞争。他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情感,倾向于主动承担责任。他不敢坚持己见,总是围绕别人而转,所以他压制住自己为自己而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严重到不管什么事都需要与别人一起,否则一切就变的毫无意义。 3、对自己特殊的心理倾向:①感到自己软弱无力;②对自己轻视;③依附性,倾向以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 4、患者实际上将自己的攻击倾向深深压抑。患者会强烈追求爱和感情,而实际上患者忽视了真个神经冲突,所希望的只是在不改变冲突本身的情况下消除冲突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四、对抗人——攻击型人格 1、攻击型的人认为人性本恶,并对此坚信不疑。他经常通过礼貌周全的举止和公正无私的行为来掩盖他真实的态度。这种神经症患者妄图让人们相信他是个好人,当然其中有真实的成分,尤其是当他所处的地位很难动摇的时候,善意的表现就越发真实。 2、他把人生看做角斗场,按照达尔文的弱肉强食的原则运转,只有适者才能生存。由此派生出以控制别人为首要需要。他所采用的控制形式一方面来自自然禀赋,另一方面则源自相互冲突的种种倾向。 与此同时,他还想处处领先,事事成功,身负重誉。攻击型的患者也能从外界肯定、赞美或胜过他人等方式上获得力量感。就像屈从型一样,他的力量来自他人而非来源于自身。 3、强烈的要利用他人,胜过他人,试图让别人对自己有用,是攻击型患者的心理组成部分。 4、攻击型患者肆意好斗,但他们惧怕失败,他们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屈从型善于自责,攻击型善于推诿。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不会有负疚感。屈从型患者在自责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真的有错,只是不由自主的自我检讨。而攻击型患者也并不是认为别人都不对,他只是装作自己绝对正确。 5、屈从型患者试图用爱来统治各种矛盾的驱动力,而攻击型患者则妄想通过名望来整合矛盾。获得名望不仅实现了他所追求的自我肯定,而且形成了获得别人好感并反过来对别人也能产生好感。似乎名望能够解决他的内心冲突。
回应 2013-10-10 13:57
-
千与千寻 (Low Profile&Keep On Moving)
相比以前和同时代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文献,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对神经症的阐述,本书的立论更为客观,描写更为细腻,内涵更为深刻,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霍妮反对弗洛伊德过度的生物决定论倾向,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内心...2020-08-18 21:08
相比以前和同时代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文献,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对神经症的阐述,本书的立论更为客观,描写更为细腻,内涵更为深刻,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霍妮反对弗洛伊德过度的生物决定论倾向,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内心冲突是如何产生的? 内心的冲突,每天都会在无数人内心上演。这其实正是来自于人的选择能力,这是人的特权,因为人脱离了单纯的动物本能,而带有个体的意志。但这也是人的负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矛盾的情况只能左右为难。我们内心的冲突来自困扰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质倾向,代表的是个体与自我,以及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紊乱。 医学定义中,神经病是生理性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确实出了问题,进而导致身体瘫痪、麻木等等。而神经症呢,又叫神经官能症,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生理上的神经病变。 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其实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神经症患者,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而已。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模糊的界限,那就是正常人冲突对立面之间的悬殊,远不如神经症患者那么大。 患者试图解决内心冲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归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目的就是避免人格的分裂,维持一种整体感。当然这种整体感只是表面的。既然如此,最基本的方式无非两种。 一种,既然两方面有冲突,那就压制一方面,再突出对立面,此消彼长,那不就没冲突了吗? 另一种,既然冲突是来自和外界接触,那我干脆和别人保持距离,那冲突也就不发生作用了。前一种方式,对应的是三种基本策略中的亲近人和对抗人,后一种方式,对应的则是回避人。 这三种基本策略发展而成的三种人格倾向,分别是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患者的尝试有哪些? 屈从型人格一味依赖人,盲目地想从外界获得爱,自己却从不想改变,可是外界又怎么可能总是温情脉脉,总是如他所愿呢?所以他注定要失落。 攻击型人格对整个世界都保持敌意,但也意味着拒绝了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情。终日陷在尔虞我诈中不能自拔,只有真正立于世界之巅才能让他安心,可是,现实中这怎么可能呢? 至于孤立型,并不是真正看破纷争欲望,而只是以此为逃避,他们的心中还是有各种欲望和渴求。只要各种矛盾的价值观还继续存在,他们就没办法获得内心的宁静。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策略,霍妮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解决内心冲突的试图: 一种是理想化意象。也就是说,患者通过想象在内心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 另一种方式是外化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患者把自己内心的冲突,自己讨厌的倾向,甚至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投射到外界,这样一来,冲突就不是内心的,而是外界的了。遇到挫折,就说命里注定,遇到成功,那是上天眷顾,就算是心情不好,那也是下雨天导致的,这就是外化作用。 这些患者想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甚至更加激烈的内心冲突,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恐惧(神经症患者的平静是表面的,他的依赖是盲目的,他也许看上去咄咄逼人,其实色厉内荏,也许外表上特立独行,其实内心煎熬挣扎。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害怕,害怕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害怕理想化的外衣被看穿,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而每一种新的恐惧,又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防御机制去消解,结果就是越陷越深。而在一切恐惧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的态度); 人格衰竭(因为患者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应付层出不穷的内心冲突上,所以几乎没办法把精力用在本该用的地方,也就是个人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上,结果他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办起事来又低效无能,笨拙不堪,好像一边踩油门又一边踩刹车); 绝望(这是最糟糕的状况,因为患者已经放弃了保持身心整体感的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自杀的念头和死亡的幻想也会伴随着他们); 虐待狂(患者既然失去了希望,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增强自己的破坏欲。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了意义,厄运缠身,所以他们要在心理上获得补偿,为此就要把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其他人身上).
治疗者应该如何帮助患者治愈? 所以治疗者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态本身,要帮助患者自己改造自己,帮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 治疗者要先检查患者自身为解决冲突做过的努力,以及这对他的人格造成的影响。他是倾向屈从型还是攻击型人格?是倾向理想化意象,还是外化作用?这些都值得考察,能帮助你抓住冲突的本源和主要方面。 随后,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意识到他为什么一会儿对自己宽容,一会儿又对自己过分严格,为什么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还要让他明白,他自以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其实是没用的,是表面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病人肯定会有抗拒,因为他不愿意抛弃已经建立的整套防御体系,毕竟已经依赖这套体系这么多年了。但治疗者要让他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对他非常有害,只会让他越来越陷入冲突而无法自拔。当患者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察觉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时,就是治疗出现转机的时刻。 他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也许是他内心对自由、幸福和成长的渴求。这种渴求也许已经被压抑很长时间了,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病人去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存在,那么他就会主动希望摆脱已经像蜘蛛网一样缠住他内心真实自我的那些防御体系。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去移除这些防御体系,让患者建立自信。如果他自信可以和人平等相处,那就不会再去抹杀自我而屈从别人。如果他内心足够强大,那就不会感到恐惧。如果他有能力去爱,那就不会逃避他人。当这些困扰他的基本焦虑缓解,那么内心的冲突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怎样才可以说神经症冲突得到治愈呢? 第一个是让患者不再消极被动,这种消极在孤立型人格身上体现最明显。他们口口声声要追求的自由,其实就是不用负任何责任。当他们能够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便不再会把孤立当成逃避的手段。 第二个是让他获得内心的独立,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并可以在生活中贯彻。那么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内心独立,这样才能真正和别人实现平等交往。 第三个则是让他获得感情的自发性,这是什么意思?神经症患者的感情,往往是被胁迫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他内心需要,而是基本焦虑逼得他不得不这样。比如屈从型的人,无论碰到谁都希望对方爱他,接受他,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只是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太强烈,才会导致这种病态。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内心对爱的渴望,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回应 2020-08-18 21:08 -
前期不安全感 对朋友亲近人 对敌人对抗人 对不喜欢的回避人 但神经症患者会放大无助感 1屈从型人格 觉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 压制自己的野心欲望 老好人 对任何人都没有冲突 2攻击性人格 对抗策略 成为领袖 成为控制剥削 摒弃软弱一面 3孤立型人格 最极端心理所有回避人 干脆不和人交往 逃避一切 4内心塑造理想自我 幻想 玛丽苏 龙傲天 5外化 遇到一切都是外部因素 自己就失去了活力 以上一切都没有正视冲突 会变严重 1恐惧别人发...
2019-12-09 19:22
前期不安全感 对朋友亲近人 对敌人对抗人 对不喜欢的回避人 但神经症患者会放大无助感 1屈从型人格 觉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 压制自己的野心欲望 老好人 对任何人都没有冲突 2攻击性人格 对抗策略 成为领袖 成为控制剥削 摒弃软弱一面 3孤立型人格 最极端心理所有回避人 干脆不和人交往 逃避一切 4内心塑造理想自我 幻想 玛丽苏 龙傲天 5外化 遇到一切都是外部因素 自己就失去了活力 以上一切都没有正视冲突 会变严重 1恐惧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 2人格衰减 没法用在个人发展和人格建立上 好像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 3绝望 觉得人生无望 做不到理想中的自己 4虐待狂趋势 增强自己的破坏欲 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不幸福 让世界陪葬 不能去逃避冲突 回顾童年没有办法简单解决 改变状态本身 再次基础上与他人相处 移出各种防御体系 虽然十分困难 但并非毫无希望 人既有能力也有希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人类面临选择,却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人的特权,也是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在两难选择中做出决断。我们的愿望和义务之间存在冲突,既想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又不得不仰人鼻息。在文化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自相矛盾的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并存,人们面对的冲突无处不在。由于冲突常与信念,道德观相联系,所以我们只有具备自己的价值系统之后,才会认识到那些流行的观念并没有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很少能导致冲突,但也很难帮助我们做出抉择。有些人具有强健的人格和自己的价值体系,有些人看起来悠然自得,却只是见风使舵,占点儿眼前的便宜而已。由于内心迟钝造成的虚假宁静,根本不值得羡慕。
回应 2019-12-09 19:2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8.5分 3962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1992)8.6分 44人读过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7.6分 2301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1)8.9分 2321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们的内心冲突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水培 2015-03-03
胡乱翻了几本书,老有一种精神分析只是一个拟合工具的赶脚。。。用来解释现向不错,用来研究产生、发展总还是不够
0 有用 Brenda 2009-04-17
*****+
5 有用 Elact 2014-04-29
这本书是好书,建立了“讨好者/攻击者/回避者”的模型,让读者知其然。但是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我个人觉得,精神分析才是基石或者说根本,霍妮的理论体系是枝叶级别,最终解决问题还得靠精分。
0 有用 禾乃金玉中人 2011-01-20
虽然有个别错字,但还是值五颗星了。
0 有用 失控芭乐 2009-05-28
最熟悉的陌生人原来是自己。
0 有用 一坨茶茶丸 2021-02-26
准确描述分析内心问题,甚有启发;女性视角的精神分析,体验舒适
0 有用 fwkuai 2021-02-09
他在“地狱”中的那间房子,是那里最好的,但是他还是会害怕被扔到熔炉里被铸造成型或改变成其他型。他觉得自己是一块经过特别设计的东方地毯,他告诉自己,不要改变。以后也要继续这样做下去。对于任何外面进来的东西,他都不会接受,只愿意自己去继续扩充自己的图案,让它变得更加纯洁和清晰。
0 有用 Santa Monica 2021-02-05
冲突即常态!
0 有用 吵吵薯 2020-12-31
霍妮是我爱上心理学的启蒙人物,也是在拜读了其多本著作之后,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获得的也仅仅是一些解释性的、归因的结论,还不具备临床上的可操作性,不过这应该也是认知深化的必备步骤,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0 有用 千与千寻 2020-12-24
【买纸质书!】人是否真的可以摆脱内心的冲突,内心冲突可以多久及多大范围内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交,本书提供了系统的看待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思路,可以好好读一读,以便今后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