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由历史主航、漕运动脉、文化根脉和红色血脉四个部分组成,对通州的历史、军事、漕运、商业、城市建设、中外文化交流等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和研究。
杨家毅,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2月生于陕西省石泉县,2003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通州区文物管理所、通州区文化委、通州区中仓街道办事处、通州区文联工作,现为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办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北京市考古学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期间,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思想史博士学位。业余时间爱好文史研究和写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通州历史、大运河文化、中国思想史等领域。出版有《汉水运河》《北京市通州区文化产业研究》《中仓》《通州文脉》等专著,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可能是目前唯一一本按严格学术规范组织写作的通州地方史著作。框架结构与基本事件不吸引人,除吸收了城市副中心考古新成果外,其他都是大家常见常说的事情。但引用的材料很扎实,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可读性很高。
无功无过
运河
纸太差了。
虽说是唯一一本按照严格学术规范写作的通州地方史,但受限材料限制,只能做到形式规范,越到后面越是如此。 这本书与作者之前的《中仓》一脉相承。那本书的很多内容又与地方文史资料的内容相近。如果将作者的前后两本比较,就会发现他在不断努力“规范”和“确定”通州地方历史的事实。不过,本书名为“文脉”,而非“史”,可见作者对此书的定位是有充分认知。 必须指出,北京城郊各区难以完整的梳理历史,和史料(甚至是资料... 虽说是唯一一本按照严格学术规范写作的通州地方史,但受限材料限制,只能做到形式规范,越到后面越是如此。 这本书与作者之前的《中仓》一脉相承。那本书的很多内容又与地方文史资料的内容相近。如果将作者的前后两本比较,就会发现他在不断努力“规范”和“确定”通州地方历史的事实。不过,本书名为“文脉”,而非“史”,可见作者对此书的定位是有充分认知。 必须指出,北京城郊各区难以完整的梳理历史,和史料(甚至是资料)的缺乏有直接关联。元朝以来,北京城过于强势,以至北京周边被忽略了;近代后,北京地位下降,北洋政府垮台后北京行政区的多次变化,导致北京近郊区县的史料长期缺位。 近郊为何只有通州为何能大致梳理出相对完整的历史?和其成为城市副中心毫无关联。其实还是要感谢大运河给通州留下了史料…… (展开)
> 8人读过
> 6人想读
订阅关于通州文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19-08-20 10:57:54
可能是目前唯一一本按严格学术规范组织写作的通州地方史著作。框架结构与基本事件不吸引人,除吸收了城市副中心考古新成果外,其他都是大家常见常说的事情。但引用的材料很扎实,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可读性很高。
0 有用 虚假的碧空 2021-11-04 21:57:58
无功无过
0 有用 金金金拾钻石 2023-04-12 08:29:48 北京
运河
0 有用 李嘉辰 2023-02-23 18:04:56 上海
纸太差了。
0 有用 菏马 2019-12-22 17:14:59
虽说是唯一一本按照严格学术规范写作的通州地方史,但受限材料限制,只能做到形式规范,越到后面越是如此。 这本书与作者之前的《中仓》一脉相承。那本书的很多内容又与地方文史资料的内容相近。如果将作者的前后两本比较,就会发现他在不断努力“规范”和“确定”通州地方历史的事实。不过,本书名为“文脉”,而非“史”,可见作者对此书的定位是有充分认知。 必须指出,北京城郊各区难以完整的梳理历史,和史料(甚至是资料... 虽说是唯一一本按照严格学术规范写作的通州地方史,但受限材料限制,只能做到形式规范,越到后面越是如此。 这本书与作者之前的《中仓》一脉相承。那本书的很多内容又与地方文史资料的内容相近。如果将作者的前后两本比较,就会发现他在不断努力“规范”和“确定”通州地方历史的事实。不过,本书名为“文脉”,而非“史”,可见作者对此书的定位是有充分认知。 必须指出,北京城郊各区难以完整的梳理历史,和史料(甚至是资料)的缺乏有直接关联。元朝以来,北京城过于强势,以至北京周边被忽略了;近代后,北京地位下降,北洋政府垮台后北京行政区的多次变化,导致北京近郊区县的史料长期缺位。 近郊为何只有通州为何能大致梳理出相对完整的历史?和其成为城市副中心毫无关联。其实还是要感谢大运河给通州留下了史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