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福灵剂
2017-03-09 20:17
叙事者类型学
2017-03-09 18:39
部分地由于在大多数电视节目背后的这种叙述的存在是非人物化的、朦胧不清的,因此,电视便提供人的脸部画面和人的声音来替代这种叙述的存在。
在其他情况下,叙述者不是通过替身而只是通过不见其人的声音,即通过画外音叙述,来实现其人情味儿的。
……一类是位于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之外的画外音叙述者;另一类是在故事中兼有一些人物身份的画外音叙述者。
2017-03-09 18:23
2017-03-09 18:14
格雷马斯在普洛普的分类基础上重新做出的分类:主体、对手、发送者、救助者、对手。
2017-03-09 18:01
要持续下去的、已写出脚本的、小说类的电视叙述都学会通过增加故事情节来弥补悬念不足这一缺陷……肥皂剧保持多达五个或六个同时出现的故事情节。每个已知的故事情节也许是公式化的,到它与另一个故事情节结合、并行、对照,或者另一个故事情节加以评论,等等——所有这一切或许会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复杂性。
2017-03-09 17:35
对潜在结构嗯探索也许特别与电视相关。但是这方面的探索,正如批评家们经常抱怨的那样,过于公式化。某些公式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节目……其他公式则可能同时适用于几个类别:在每一处情景喜剧的结尾处,和谐一定得到恢复;侦探将解决犯罪的真相问题;喜欢刨根问底的记者将揭露丑闻内幕等等。
此类可预见性促使学者们从推动叙事向前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悬念这一角度来评论电视的缺陷……因为电视上的分集连续剧如此公式化……我们看电视节目时就很少产生与看电影或读小说时那种同样的感觉,为主人公或其喜爱做的事是否会成功——甚至为主人公是否能劫后余生感到焦虑。
2017-03-09 17:18
数千年以来,批评家的人物之一就是,发现和描述故事的潜在结构。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德国的剧作家兼小说家古斯塔夫弗雷塔德通过对典型的“戏剧三角”进行描述透彻的论述了这样一种见解:
2017-03-09 17:09
故事之外的“现实世界”里,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可能纯属偶然,但在故事里面,事情要么按时间顺序连结(X发生之后,Y才发生), 要么按因果关系连结(因为Y的发生,所以Z发生)。电视观众有个习惯几乎无法克服,就是从事情发生的接连中推论其中的前因后果。
清溪 (人有人生 狗有狗生)
2013-03-25 22:52
《重组话语频道》读书笔记 第2章 叙述理论与电视 电视是当今世界上最多产、最重要的叙述媒介,本章莎拉•考兹洛夫主要从叙述理论角度解读电视语言。电视除了虚构故事,还能用叙述的语汇来构筑“真实”。叙述故事包括故事部分和话语部分,节目表代表了更大的话语框架,因此也不可被忽视。因此,本章分别从故事、话语、叙述者的类型学、时间和电视节目表五个方面来分析了电视叙述。 章节开始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叙述理论的发展史,指出叙述理论作为研究工具的局限性:1、具有“形式主义化”的倾向;2、叙述理论主要重视文本本身,因此很多问题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该低估叙述理论所占据的有力批评角度,因为美国电视充满了叙述。 2.1 故事 本节中,作者首先对“故事”的定义做了梳理。P60接着详细讲解了故事的特点:故事中的事件被事件的前后顺序串联起来了,或者被因果序列串在一起;故事有等级的差别;故事并非任意发展的,故事都有开场、发展、高潮和结尾。 而故事的进展脉络可能落入一个可预料的特有模式,接着就讲到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里提出的著名的功能大纲和戏剧人物分类理论,31个功能和七种戏剧人物类型。同样,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大卫•鲍德维尔认为人们在运用他的理论时过于轻率、牵强。因此,我们也必须辩证地看待普罗普的理论。 电视本身就很形式化,因此电视缺少叙述的最大驱动力---悬念;相反,某些电视节目的悬念又太离谱。连续、虚构的电视叙述会拓展故事情节以弥补缺乏悬念的感觉,这里作者以《罗西妮》为例讲解了电视剧如何通过拓展情节来弥补悬念的。主导电视连续剧的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电视故事也许很公式化,但是电视故事的叙述方法却差别很大,因此,作者下一节专门讲到话语。 2.2 话语 本节中,作者首先详述了参与者这个概念。在理论层面,文学的叙述通常涉及六种参与者(P68)。 在叙述理论中,是否存在一个电影或电视叙述者的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观众也很容易发现电视叙述机构运作的痕迹: 1、一方面,由于电视剧背后的叙述者并非真人而又模糊不清,因此电视普遍通过设计一副人的面孔或声音来减轻这种陌生感。 主持人:让非人性化的东西沾上人性的活力 画外音:一种是置身于所述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一种是肩负故事角色的叙述人。 2、另一方面,电视叙述接受者是“十足的听众”。如访谈节目中,采访嘉宾会把他们的故事跟主持人分享,又比如实地报道记者不会直接和观众说话,而是面对主持人说话。 尽管媒体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电视所不断效仿的仍是最传统和最简单的讲故事的情景。 2.3 叙述者的类型学 本节主要探讨了叙述世界的六项内容: 1、叙述者是他所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呢,还是置身于故事世界之外的叙述者呢? 2、叙述人讲述的是整个故事抑或他的故事被嵌套在一个大故事架构内的小故事? 3、故事中的时间与叙述者讲述中的时间和空间究竟存在多大的距离? 4、就透明度、反讽和自我意识而言,叙述者到底表现出多大的距离? 5、叙述者可靠吗?如果不可靠,叙述者是否会由于他自己的局限或者由于故意误导我们而使所传达的事实真相大打折扣? 6、叙述者究竟全能全知到何种程度。 叙述理论家会仔细考察一系列能够表现出叙述者位置的现象,同时还要考察因叙述者位置而产生的故事和结果在全部电视话语中的地位。同样的故事也许会有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取决于叙述者的倾斜角度,还取决于叙述者的权力、距离、客观性和可靠性。 2.4 时间 电视叙述中存在两个时间,一个是讲述事件中的时间,另一个是正在讲述的时间,叙述的功能之一就是在一个时间的框架内再制造出另外一个时间框架。 故事中的事件是依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讲述人讲故事的时候,讲述人不需要依照故事的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可以依照讲述人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讲述,如预播故事未来镜头;倒叙;新闻故事会采用镜头切换;系列片会采用若干蒙太奇。电视叙述者常常需表达出共时性。 话语不但可以重新排列故事事件的前后顺序,还可以改变事件的时间长短。西摩•查特曼基于杰勒德•杰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所阐述的理论,针对故事和叙述时间长短的关系,详细划分了如下五种可能的匹配情形: 1、梗概:在梗概状态下,故事的话语时间短于故事时间。 2、省略:在故事省略状态下,话语时间相当零。 3、场景: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等同。 4、拉长: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慢动作镜头。 5、停顿:画面帧的完全冻结,叙述人在分析这个画面。 故事和叙述频率之间的有三种对应关系:单一性对应、重复性对应、循环性对应。分析时间的变换是因为探索时间选择背后的东西是很有诱惑力的;有助于我们把握电视叙述者的性格。 小节最后讲到时间操作形式有三种:被讲述的时间、讲述的时间和广播的时间。前面两种已经在前文中讲到,最后一节专门分析了第三种最外层的时间形式。 2.5 电视节目表 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所有电视文本被固定在了电视节目时间表的总体话语框架之内了,电视叙述必须填入被分配好的强行一致的框架内。但这种固定的特点也让电视叙述试图去做某些内部调整。 每个电视文本都须适应中间被打断的情形,最常见的就是广告。在这里,电视叙述有其较好的几种处理方式:1、对自己的话语进行裁剪,使其自然地与广告衔接;2、从节目高潮中断以保留观众;3、使广告出现在剧情省略处。 接下来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了系列剧和连续剧。P80-82 作者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总结了90年代美国电视叙述的一些特点。P82 最后,作者再次重申电视节目表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我们可以从电视节目表背后寻找到一个“超级叙述者”,他们俯瞰所有套嵌的叙述,电视媒体也意识到了这点,正在努力构建与观众之间的人性化的关系。
2013-03-25 22:41
第1章 符号学、结构主义与电视 读书笔记 (只是简单读书笔记,不是读后感,更不敢说是书评。因为参考过不少豆瓣的读书笔记等,决定把自己的也发上来,贡献一下,但愿有点作用。大部分都是原文,就不特意标记啦。整理得不好,不要喷我。欢迎补充。) 本章艾伦•赛特叙述了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对电视研究的影响,她介绍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术语,提供结构主义对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个研究个案,探讨了早期结构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和修正问题。她认为,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联系甚为密切,符号学本身是一个研究领域,而结构主义是经常被符号学用来做分析研究的方法。符号学和结构主义通过普遍考察人类的象征符号和交流能力,使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最后还介绍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继而考察所谓后现代的理论怎样批判并发展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 一、符号 本节中,艾伦•赛特对“符号”这个术语进行了综述。索绪尔认为符号由两个清晰的部分组成:能指,即一个图像、物体或声音本身(亦可谓符号的物质部分);所指,即这个物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偶然任意的。 安伯托•艾柯则认为符号是在以前建立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的基础上可以代表其他事物的任何事物。艾柯对符号的看法是根据皮尔斯的理论改造而来的,皮尔斯没有像索绪尔那样把自己局限在象征符号中,而是力图解释各种形态的符号,包括图形的符号。电视往往同时使用象征符号、形象符号、指示符号这三种符号,电视的图像同时既是形象的也是指示的,电视节目常常把字幕(象征性符号)与声道并用。 在图像符号中,能指被刻意打造得酷似其所指。指示性符号则关系到能指和指涉物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即是说符号的存在基于能指和指涉物在时间的某一点上的契合。指示性符号依赖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而存在,也通过社会的约定俗成而建立。许多电视形象的制作方式,就是故意让我们把它们看做指示性符号。 符号学家提醒我们,电视产生的能指是通过传统性规则来与所指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当我们观看诸如新闻节目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对电视所积极参与的符号制作过程视而不见,而是把新闻看做纯粹的信息,仿佛是并没有被媒介过滤过的所指一样。 符号学让我们看到,我们处理非虚构电视的方法与处理虚构性电视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所涉及的与其说是指涉物,不如说是符号。人们是无法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上验证指涉物的。 二、直接意指与引申意指 直接意指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利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引申意指通过将某个单一并通常看来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所指附加在第一符号上,使得第一个符号的意义变得枯竭。巴尔特认为,引申意指是大众传媒用以传播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渠道。 笔者举了三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 1、屏幕渐黑:引申意指指一段剧目或一个节目的结束。 2、金发:直接意指是头发的颜色,引申意指可代指青春、清纯;贞洁、富有;性感。 3、航天飞机:引申意指指科技进步,冷战中美国对苏联的优势。当航天飞机爆炸时,直接意指又被凸显了,新的引申意指又被打造出来。 这种对引申意指的研究表明,把电视符号作为历史系统来理解极为重要,这个系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符号学能够使我们描述引申意指产生的过程,描述一个系统内符号之间的关系,描述符号自身的性质。但是对引申意指的研究,也引导我们走出电视文本之外,并且超越了符号学的领域。 三、组合与符码 本节中,作者又介绍了几个符号学术语,即频道、符码、符序、类项、语言和片语。 她首先指出梅斯在电影符号研究中提出的五个传播频道:形象的、书面文字的、话音的、音乐的和声音效果的。1.形象:作者认为符码决定了电视画面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决定了电视要表现什么。2.文本:罗兰•巴尔特在对大众媒体的其他形式的分析中认为文字语言总是能够为形象提供清晰的意义。3.声音:约翰艾利斯和利克艾尔特曼认为,电视的声道通过决定我们什么时候注视屏幕主导着电视画面。电视能够同时启用全部的五个频道。 符序是指符号的排列顺序,即在一个固定的序列中被规则所控制的符号组合。 类项则指一组非常相似的符号,这些符号在片断的结构中甚至可以互相替代。类项就是符号的类别。一个特定符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类项中其他可能选项的缺席。对电视来说,类项种类有很多,比如不同的景别、系列剧的每一集等。 每个电视节目的意义都受到符序和类项关系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有不同的收视体验,对符序的感官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将央视出版的《故宫》重新剪辑播出的原因,在美国版《解密紫禁城》里,为了迎合美国人的收视兴趣和习惯,更突出了太监的悲惨身份、皇帝的三宫六院、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些内容,省略了复杂的证券体重、八国联军入侵等内容。 同时,作者还指出了符号学的理论缺陷,即符号学是建立在一个静止的符号模式之上的,它骨子里不重视变化,将符号和指涉物分家,而且还将发送者与接收者的概念排除在外。这些特点限制了符号学在电视研究中的功用。P44 四、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理论特点就是漠视美学价值的问题,重视电视意义产生的内部规则。因此,结构主义理论是被公认的研究电视非常有效的工具。结构主义者,从共时性的角度研究事物,对整体系统倍感兴趣,却并不关心这个系统的具体体现。结构主义者又不像符号学家那样一味执着于语言的形式,而是重视文化系统产生系列文本或符号的方法。研究特点上,结构主义注重二元对立,通常可以让人对文化做出世界观方面的解释。 为了阐述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法,作者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即罗伯特霍奇和大卫特立帕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进行的电视分析,对儿童动漫电视节目《范费斯》的研究。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研究的好处是它集中对符序和类项关系展开分析。文本中每个符号的意义来自于这个符号与同系统中其他符号的关系。在分析中,霍奇和特立帕引入了二元对立(文化/自然)的概念,进而把电视的元素组合成一套类项。 本节最后,作者也指出了只专注结构主义研究可能会简答地把很多不同的元素归结为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说,并且断定这些元素千篇一律,而对于那些熟悉动画发展历史的批评家,他们了解这些动画电视制作的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也许可以看到这些动画系列之间的区别,并且更有能力解释这些区别。 五、后结构主义 本节开篇作者就指出正统的结构主义只关注文本而不去关心真正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后结构主义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非固定性,还强调意义是具体的,永远存在于某个语境中。在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心理分析和意识形态理论,在研究类似《范费斯》文本的时候都注重裂口和缝隙,注重结构上的缺失和不连贯性。 最后指出,结构主义的缺陷在于它把思想看做决定现实的、相对独立和主要的力量,而不是把思想看做是某一个物质环境中人类的产物。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中,意义的产生变成了一种脱离物质世界的纯粹大脑活动。后结构主义则强调了意义的偶然性,强调了在主体形成过程中“结构如同语言”的无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尽管有所不足,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还是对所有的文化批评提出了质疑,包括性别的理论、主体性的理论、心理分析的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的理论,所有这些涉及文化批评的理论都曾被有效地用于范围广泛的电视研究中。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重组话语频道
福灵剂
2017-03-09 20:17
福灵剂
2017-03-09 18:39
福灵剂
2017-03-09 18:23
福灵剂
2017-03-09 18:14
福灵剂
2017-03-09 18:01
福灵剂
2017-03-09 17:35
福灵剂
2017-03-09 17:18
福灵剂
2017-03-09 17:09
清溪 (人有人生 狗有狗生)
2013-03-25 22:52
清溪 (人有人生 狗有狗生)
2013-03-25 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