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 first read Robert's series of detective stories <A Judge Dee Mystery>, I was completely obsessed and enchanted. Not only because the main character is Dee(狄仁傑) - a famous Chinese politician,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a...
(展开)
解谜的艺术3 迷宫补记(迷宫案,篆香炉,均匀支撑树)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李清照 《满庭芳》
古人多有焚香之趣。除祭祀、去浊等普通用途,焚香对于文人而言其主要作用莫过于营造一种风雅的艺术氛围。轻烟氤氲中,抚琴、作画、弈棋、品茗诸事平添几分雅致。如《听琴图》(局部)所示:苍松下,徽宗道冠缁衣,轻拨琴弦,意态闲雅。其右立高几,上设熏炉。松风竹韵,袅袅青烟,再加俩懂行的大臣作陪,徽宗琴事办得果然不赖。《听琴图》清丽疏朗,而年代稍晚的《伯牙鼓琴图》更古雅些。俞伯牙右侧根形炉架上摆着博山熏炉,这种熏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以高雅著称的林妹妹当然也嗜好焚香,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展现林小姐雅致生活最集中的一句:“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说起闺中人,自然生出“红袖添香”的美妙意象。而古代焚香所用之香并非现在常见的三根一组的立香,而是香丸、香球、香饼、香粉之类。至于如何添香、焚香我略去不谈,对此网上多篇文章有生动的细节刻画。在诸多焚香炉具中,印(篆)香炉颇具趣味。其独特之处在于有一个印(篆)香模,上面镂空成篆字或吉祥图案。使用时,将香料铺在香模上,轻压并刮去多余香料,然后提出香模,便可以得到香篆了。蒋捷词中提到的香即是心字香篆。1878年,有人将各种香篆图汇集成书,取名《香印图考》。若干年后,书中的一幅图衍化出一个美妙的谜题。设计这个谜题的正是荷兰传奇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
《伯牙鼓琴图》局部 元 王振朋
印香模
明 高濂 《遵生八笺》 香印图
宋 陈敬 《新纂香谱》 香印图
高芝台短暂的一生可谓参差多态,他一不小心学了15种语言,因外交事务周游诸国;他痴迷汉学,娶中国老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撰写极具东方风情的狄公案系列小说,并把其中的《The Chinese Maze Murder》(即陈来元、胡明译本《迷宫案》,老高自译本题为《狄仁杰奇案》)用古白话译出。芝台雅俗通吃,娱乐活动也颇多,其日记中精当的香艳片段绝不亚于“局长日记”。然而,局长玩玩而已,芝台以《中国古代房内考》遗世,填补巨大学术空白。学养与性灵相融,芝台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古雅的风物在狄公小说中化成一个个玄妙的谜题。《迷宫案》中,老高参考《香印图考》设计了一个形似篆书“虚空楼阁”的迷宫。 (原书后记里老高对迷宫的设计来源有下述描述:“The design of the maze reproduced in the present story is in reality that of the cover of a Chinese incense burner. It is an old Chinese custom to place a thin plate of copper with a cut-out and continuous design, on top of a vessel filled to the brim with incense powder. When the powder is lighted at one end of the design, it slowly burns on like a fuse following the design. During past centuries, there were published in China a number of books reproducing various designs of this kind, usually representing some auspicious phrase, and often of great ingenuity. The design utilized in the present story was borrowed from the Hsiang-yin-t'u-k'ao, a book on this subject published in 1878.”) 当然,老高对篆刻艺术的喜好应该也是灵感来源之一。只要你不是傻瓜且有耐心,对任何有限的迷宫而言走到目标位置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更何况还有算法作参考。可惜一般方法对老高的迷宫失效,因为这个迷宫的目标位置是正径所不能到达的,这点恰好暗合“虚空”二字。芝台高明之处不仅在此,破解迷宫的方法也被藏在一幅山水画中。而要识破天机,还得排除藏在画的夹层中假遗嘱的误导作用。在后记里,老高说画中夹带遗嘱的设计模仿了《龙图公案》的一个案子。老高熟谙装裱法(参见高的著作《中国绘画鉴赏》——中国及日本以卷轴装裱为基础的传统绘画手法),谜题的设计也得力于此。
西谚云:黑暗中总有光明(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a western proverb) 本案中,狄公解谜破案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曲折。但此案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破案过程中的一段插曲:故事伊始,就提到跟班马荣从京师的二叔那里获继两枚金锭,狄公在金山乐苑歇脚时,特意提醒马荣不可只图快活而将这笔财富遗落此处——“被歹人诈去,偷儿窃去,姐儿哄去”。马荣则满口应承,声称会珍惜这笔用做晚岁生计的巨款,留着买房买船,至...
2014-01-27 23:02:352人喜欢
西谚云:黑暗中总有光明(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a western proverb)
本案中,狄公解谜破案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曲折。但此案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破案过程中的一段插曲:故事伊始,就提到跟班马荣从京师的二叔那里获继两枚金锭,狄公在金山乐苑歇脚时,特意提醒马荣不可只图快活而将这笔财富遗落此处——“被歹人诈去,偷儿窃去,姐儿哄去”。马荣则满口应承,声称会珍惜这笔用做晚岁生计的巨款,留着买房买船,至于吃酒泡妞,二两碎银已足够了。
阅读及此,已经非常熟悉高罗佩叙事方式的读者,自然会猜到此处并非插科打诨的无关之笔。并进一步预料到随着故事终了,风流放浪的马荣必然保不住这两锭金子,只是不知何时以何种方式失去。
故事渐渐展开,马荣作为狄公的得力助手,在缉凶过程中与一位沦落烟花柳巷的同乡女子银仙两情相悦,并发展到马荣认为可以谈婚论嫁的地步。高罗佩做足了这一情感发展过程中的细节铺垫,自然不是这里几句话就能概括得尽的。 闲言少叙,总之马荣最后在银仙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赎身,以便娶其为妻。两锭金子的去向终于明了——只是若能换得情投意合的伴侣同归,也是物有所值,不枉白花。
96 有用 芝麻小元宵 2014-10-30 10:18:17
案子很精彩,风俗人情无不道尽,高罗佩虽是外国人,但学识之渊博,让人佩服。
1 有用 北窓 2011-02-22 04:16:10
想看英文版和尊明閣自己翻譯的中文版。
215 有用 going 2015-09-01 08:39:25
很难想象是个荷兰人写的。字词的运用自叹不如。看了一下作者的生平,人家可能才是中国人……
3 有用 懒人老猫 2008-10-25 10:32:16
作为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其文才也不可忽视.小说的结构严谨,又趣味横生.
30 有用 NigelCrane 2010-10-12 21:50:31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给狄公编故事,亲自画的插图颇有明清绣像的神韵,就是妇女们穿得太少了啊太少了……
0 有用 青叶竹 2022-05-14 19:59:06
最好的中国古代推理作品竟然出自外国人之手
0 有用 kevin 2022-05-14 14:58:47
啰嗦
0 有用 Spring*lily 2022-05-12 22:34:33
睡前读物 看了三遍了 马荣和洪参军为什么要死!高罗佩你为社么要让人家死!!!让他们活着陪狄公继续破案不好吗? 里面写的有封建时代的糟粕,比如三妻四妾、男人嫖妓视为常事,但是由于古人时代的禁锢,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狄公当然也是旧时代官家老爷的作派,但是他也是一个宽厚包容的好人。他会出钱帮助妓女从良安置嫁妆,也会帮助被恶人诱奸的女子安排好归宿,他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在他所属的时代闪闪发光
0 有用 狸花不是喵 2022-05-08 11:54:45
打卡!
0 有用 lonlywlaker 2022-05-07 17:36:34
一直想读,直到今天才开卷,读完了第一部4个案子,为高罗佩的奇思妙想而喝彩,可还是扣了1星,因为翻译实在让我无语,大唐狄公案,不说一定要用非常文雅的古文来翻译,至少也要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吧,还是所谓的大家翻译的呢!这也是我很少看译作的缘故,毕竟滥竽充数的太多。只有第一个案子《黄金案》翻译的信达雅,点赞。剩下4部,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