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副标题: The Bibl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译者: 梁工
出版年: 2008-6
页数: 300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斑斓阅读·外研社英汉双语百科书系
ISBN: 9787560075082
内容简介 · · · · · ·
《圣经》是一本内容深沉、年代久远的记录。它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部分内容被译为两千多种语言,是全球最畅销的书;它影响了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塑造了无数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圣经》如此巨大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本书从多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包括《圣经》的写作过程、不同社群和文化对《圣经》的解读、《圣经》对当代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圣经》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等。书中穿插了不少典范的《圣经》引文及其传播史上的轶事,内容精当而丰富,引领读者轻松走进《圣经》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里奇斯, 格拉斯哥大学神学与《圣经》批评学教授,已出版专著有《耶稣的世界:危机中的1世纪犹太教》以及《一个世纪的〈新约〉研究》。
梁工,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圣经》文学、比较文学。主要译著有《耶稣的一生》、《圣经中的犹太行迹——圣经文学概论》(合译)等。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圣经》纵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圣经》纵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不是很了解西方宗教,有点艰涩难懂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王尔德的夜莺 ([不再做废柴,我要走出这怪圈])
• 时间跨度: 旧约 最早《士师记》第五章中的诗歌-公元前10或前11世纪 最晚《但以理书》-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 新约 最早《保罗书信》-公元50年 大部分成于公元1世纪前 最晚《彼得后书》-公元2世纪中晚期/2世纪最初二三十年 •口头表述和读写行为 •圣经的文学世界 旧约 圣经开头五卷书来自四种原始文献: J 亚卫文献 Jahwist source,来自希伯来文YHWH的德文对应词 E 艾洛系文献 Elohist source P 祭祀派文献 Pries...2012-06-17 10:55 2人喜欢
• 时间跨度: 旧约 最早《士师记》第五章中的诗歌-公元前10或前11世纪 最晚《但以理书》-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 新约 最早《保罗书信》-公元50年 大部分成于公元1世纪前 最晚《彼得后书》-公元2世纪中晚期/2世纪最初二三十年 •口头表述和读写行为
•圣经的文学世界 旧约 圣经开头五卷书来自四种原始文献: J 亚卫文献 Jahwist source,来自希伯来文YHWH的德文对应词 E 艾洛系文献 Elohist source P 祭祀派文献 Priestly source D 申命派文献 Deuteronomist source
五经(犹太人称之为托拉Torah)形成
福音 通常看法:马可最先成书,马太和路加使用了马可和Q文献(福音书研究者推测曾经存在过的一部耶稣言论集,Q是德语quelle的缩写,意为"原始资料") 希伯来圣经传统上分为三部分:托拉,先知书和诗文集 •圣经内部的文学引用 •充满生机的口头及书面传说
回应 2012-06-17 10:55 -
-------------它所提供的工具和意向既能奴役人,也能解放人(民族生存或死亡, 完全取决于如何解读。)(既是真善美的源泉,同时又曾引起假恶丑的现象。)。“洞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验的方式却是实践性的而非历史性的。 我是欧洲白人,男性,出生于英国,是圣公会的基督徒,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讲授《圣经》。大学,至少就其意义而言,是思想开放之地,在这里人们倡导某种国际性。。。。。尽管这一切有助于人们增进自身...
2012-12-31 01:11
-------------它所提供的工具和意向既能奴役人,也能解放人(民族生存或死亡, 完全取决于如何解读。)(既是真善美的源泉,同时又曾引起假恶丑的现象。)。“洞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验的方式却是实践性的而非历史性的。 我是欧洲白人,男性,出生于英国,是圣公会的基督徒,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讲授《圣经》。大学,至少就其意义而言,是思想开放之地,在这里人们倡导某种国际性。。。。。尽管这一切有助于人们增进自身的认识,但我却无法假称它可以使我全然超越那种至少部分地塑造了我的人生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即便如此,我仍然难免从自己的视角思考这类问题。我尽量不报偏见,但读者依然需要当心! 圣经的时间跨度(旧约前10-11世纪,而最晚的处于公元前2世纪;《新约》公元50-公元1世纪前)覆盖了荷马,Plato, Aristotle, Sophocles, Caeser, Cicero, ... 波斯帝国、压力山大的东征、罗马的崛起以及对地中海世界的通知、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以及罗马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部分地区(公元84年)。。。成书于一种对写作行为评价甚高的文化中,期间的写作活动大体上依然被专职人员所控制。 这批古老的经文对于在时间上距离它如此遥远的读者来说仍然具有意义吗?人们一次次投去怀疑的目光。。。。。非洲和亚洲近年来的历史证明,圣经的这种塑造世间万众的经验和理念的能量并未消减。目前所需要的是目光敏锐的(洞察力啊!)读者,关注《圣经》赋予生命力的潜能,警惕《圣经》中较为灰暗的语调。 对于同一个故事有两个版本,还有大量互相矛盾之处。。。。为何?学术界的解释是,这批故事来自4种不同的书面文献(J,E,P,D),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汇编起来,构成作为合成著作的《圣经》开头的五卷书。、、、、、圣经是一种“文献汇编”,反映了几百年间的“社群传统”。。。。它们仍然是文学著作。 经文本身就是复杂多意的。它们产生于一个漫长的书写和汇编过程,因此并非总是清晰明确的。其中一些段落的含义不甚明了,另一些本来就含糊其辞。而且,某些文本就其既定的隐喻或诗歌性质而言,乃是促使人们从其自身的角度对所处的世界进行再度想象,而非简单的指定观察世界的某种方式。 文本一旦被正典化,就会发生变化,成为神圣的文献。。。。文本与社群经验一致。。。。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信仰社群以迥然相异的方式解读同一部文本,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他们不同的“信念”,又会看到他们不同的“历史”。 启蒙运动:各种经验科学、某些理性主义和经验哲学的兴起。所有这些科学与哲学都力图把人类知识和对人类事物的管理完全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人类知识赖以建立的根基不应该是传承下来的信念和权威,而应是“明晰确切的思想”;只有让所有的信念经受彻底的检验,我们才能认识这种“明晰确切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历史批评的兴起) 对拉美的殖民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么,如何运用它呢?首先要持批判的态度。必须意识到,《圣经》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强调点。。。。其次应该怀着宽容的心态来阅读。。。。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的道德判断被《圣经》中的阴暗面支配。。。。。激发我们增强道德感,提供一种能改造个体和社群的道德宗教视野。 解放神学试图拓宽神学的内涵,把人类存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也纳入考虑的范围,一次来反思构建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所需变革的性质。。。。社会结构和形式的变革还不够:要想带来持久的和平和正义,还需个体和群体的心灵转变。 《圣经》的语言、故事、隐喻、原型和人物构成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库,以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引用《圣经》。。。。。。文学、音乐、绘画艺术还是电影等,《圣经》都塑造了欧洲的文化遗产,并深深地深入其中。 作为政治权威的圣经:公共政策,福利工作,蓄奴制,经济学,遗传学,医学等。。。。过去两千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圣经在欧洲史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威,无视支撑或反对其意识形态的政治家就很难算是真正的政治家。。。。。。
回应 2012-12-31 01:11
-
-------------它所提供的工具和意向既能奴役人,也能解放人(民族生存或死亡, 完全取决于如何解读。)(既是真善美的源泉,同时又曾引起假恶丑的现象。)。“洞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验的方式却是实践性的而非历史性的。 我是欧洲白人,男性,出生于英国,是圣公会的基督徒,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讲授《圣经》。大学,至少就其意义而言,是思想开放之地,在这里人们倡导某种国际性。。。。。尽管这一切有助于人们增进自身...
2012-12-31 01:11
-------------它所提供的工具和意向既能奴役人,也能解放人(民族生存或死亡, 完全取决于如何解读。)(既是真善美的源泉,同时又曾引起假恶丑的现象。)。“洞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验的方式却是实践性的而非历史性的。 我是欧洲白人,男性,出生于英国,是圣公会的基督徒,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讲授《圣经》。大学,至少就其意义而言,是思想开放之地,在这里人们倡导某种国际性。。。。。尽管这一切有助于人们增进自身的认识,但我却无法假称它可以使我全然超越那种至少部分地塑造了我的人生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即便如此,我仍然难免从自己的视角思考这类问题。我尽量不报偏见,但读者依然需要当心! 圣经的时间跨度(旧约前10-11世纪,而最晚的处于公元前2世纪;《新约》公元50-公元1世纪前)覆盖了荷马,Plato, Aristotle, Sophocles, Caeser, Cicero, ... 波斯帝国、压力山大的东征、罗马的崛起以及对地中海世界的通知、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以及罗马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部分地区(公元84年)。。。成书于一种对写作行为评价甚高的文化中,期间的写作活动大体上依然被专职人员所控制。 这批古老的经文对于在时间上距离它如此遥远的读者来说仍然具有意义吗?人们一次次投去怀疑的目光。。。。。非洲和亚洲近年来的历史证明,圣经的这种塑造世间万众的经验和理念的能量并未消减。目前所需要的是目光敏锐的(洞察力啊!)读者,关注《圣经》赋予生命力的潜能,警惕《圣经》中较为灰暗的语调。 对于同一个故事有两个版本,还有大量互相矛盾之处。。。。为何?学术界的解释是,这批故事来自4种不同的书面文献(J,E,P,D),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汇编起来,构成作为合成著作的《圣经》开头的五卷书。、、、、、圣经是一种“文献汇编”,反映了几百年间的“社群传统”。。。。它们仍然是文学著作。 经文本身就是复杂多意的。它们产生于一个漫长的书写和汇编过程,因此并非总是清晰明确的。其中一些段落的含义不甚明了,另一些本来就含糊其辞。而且,某些文本就其既定的隐喻或诗歌性质而言,乃是促使人们从其自身的角度对所处的世界进行再度想象,而非简单的指定观察世界的某种方式。 文本一旦被正典化,就会发生变化,成为神圣的文献。。。。文本与社群经验一致。。。。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信仰社群以迥然相异的方式解读同一部文本,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他们不同的“信念”,又会看到他们不同的“历史”。 启蒙运动:各种经验科学、某些理性主义和经验哲学的兴起。所有这些科学与哲学都力图把人类知识和对人类事物的管理完全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人类知识赖以建立的根基不应该是传承下来的信念和权威,而应是“明晰确切的思想”;只有让所有的信念经受彻底的检验,我们才能认识这种“明晰确切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历史批评的兴起) 对拉美的殖民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么,如何运用它呢?首先要持批判的态度。必须意识到,《圣经》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强调点。。。。其次应该怀着宽容的心态来阅读。。。。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的道德判断被《圣经》中的阴暗面支配。。。。。激发我们增强道德感,提供一种能改造个体和社群的道德宗教视野。 解放神学试图拓宽神学的内涵,把人类存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也纳入考虑的范围,一次来反思构建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所需变革的性质。。。。社会结构和形式的变革还不够:要想带来持久的和平和正义,还需个体和群体的心灵转变。 《圣经》的语言、故事、隐喻、原型和人物构成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库,以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引用《圣经》。。。。。。文学、音乐、绘画艺术还是电影等,《圣经》都塑造了欧洲的文化遗产,并深深地深入其中。 作为政治权威的圣经:公共政策,福利工作,蓄奴制,经济学,遗传学,医学等。。。。过去两千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圣经在欧洲史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威,无视支撑或反对其意识形态的政治家就很难算是真正的政治家。。。。。。
回应 2012-12-31 01:11 -
王尔德的夜莺 ([不再做废柴,我要走出这怪圈])
• 时间跨度: 旧约 最早《士师记》第五章中的诗歌-公元前10或前11世纪 最晚《但以理书》-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 新约 最早《保罗书信》-公元50年 大部分成于公元1世纪前 最晚《彼得后书》-公元2世纪中晚期/2世纪最初二三十年 •口头表述和读写行为 •圣经的文学世界 旧约 圣经开头五卷书来自四种原始文献: J 亚卫文献 Jahwist source,来自希伯来文YHWH的德文对应词 E 艾洛系文献 Elohist source P 祭祀派文献 Pries...2012-06-17 10:55 2人喜欢
• 时间跨度: 旧约 最早《士师记》第五章中的诗歌-公元前10或前11世纪 最晚《但以理书》-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 新约 最早《保罗书信》-公元50年 大部分成于公元1世纪前 最晚《彼得后书》-公元2世纪中晚期/2世纪最初二三十年 •口头表述和读写行为
•圣经的文学世界 旧约 圣经开头五卷书来自四种原始文献: J 亚卫文献 Jahwist source,来自希伯来文YHWH的德文对应词 E 艾洛系文献 Elohist source P 祭祀派文献 Priestly source D 申命派文献 Deuteronomist source
五经(犹太人称之为托拉Torah)形成
福音 通常看法:马可最先成书,马太和路加使用了马可和Q文献(福音书研究者推测曾经存在过的一部耶稣言论集,Q是德语quelle的缩写,意为"原始资料") 希伯来圣经传统上分为三部分:托拉,先知书和诗文集 •圣经内部的文学引用 •充满生机的口头及书面传说
回应 2012-06-17 10:55
-
-------------它所提供的工具和意向既能奴役人,也能解放人(民族生存或死亡, 完全取决于如何解读。)(既是真善美的源泉,同时又曾引起假恶丑的现象。)。“洞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验的方式却是实践性的而非历史性的。 我是欧洲白人,男性,出生于英国,是圣公会的基督徒,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讲授《圣经》。大学,至少就其意义而言,是思想开放之地,在这里人们倡导某种国际性。。。。。尽管这一切有助于人们增进自身...
2012-12-31 01:11
-------------它所提供的工具和意向既能奴役人,也能解放人(民族生存或死亡, 完全取决于如何解读。)(既是真善美的源泉,同时又曾引起假恶丑的现象。)。“洞察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检验的方式却是实践性的而非历史性的。 我是欧洲白人,男性,出生于英国,是圣公会的基督徒,在苏格兰的一所大学讲授《圣经》。大学,至少就其意义而言,是思想开放之地,在这里人们倡导某种国际性。。。。。尽管这一切有助于人们增进自身的认识,但我却无法假称它可以使我全然超越那种至少部分地塑造了我的人生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即便如此,我仍然难免从自己的视角思考这类问题。我尽量不报偏见,但读者依然需要当心! 圣经的时间跨度(旧约前10-11世纪,而最晚的处于公元前2世纪;《新约》公元50-公元1世纪前)覆盖了荷马,Plato, Aristotle, Sophocles, Caeser, Cicero, ... 波斯帝国、压力山大的东征、罗马的崛起以及对地中海世界的通知、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以及罗马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部分地区(公元84年)。。。成书于一种对写作行为评价甚高的文化中,期间的写作活动大体上依然被专职人员所控制。 这批古老的经文对于在时间上距离它如此遥远的读者来说仍然具有意义吗?人们一次次投去怀疑的目光。。。。。非洲和亚洲近年来的历史证明,圣经的这种塑造世间万众的经验和理念的能量并未消减。目前所需要的是目光敏锐的(洞察力啊!)读者,关注《圣经》赋予生命力的潜能,警惕《圣经》中较为灰暗的语调。 对于同一个故事有两个版本,还有大量互相矛盾之处。。。。为何?学术界的解释是,这批故事来自4种不同的书面文献(J,E,P,D),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汇编起来,构成作为合成著作的《圣经》开头的五卷书。、、、、、圣经是一种“文献汇编”,反映了几百年间的“社群传统”。。。。它们仍然是文学著作。 经文本身就是复杂多意的。它们产生于一个漫长的书写和汇编过程,因此并非总是清晰明确的。其中一些段落的含义不甚明了,另一些本来就含糊其辞。而且,某些文本就其既定的隐喻或诗歌性质而言,乃是促使人们从其自身的角度对所处的世界进行再度想象,而非简单的指定观察世界的某种方式。 文本一旦被正典化,就会发生变化,成为神圣的文献。。。。文本与社群经验一致。。。。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信仰社群以迥然相异的方式解读同一部文本,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他们不同的“信念”,又会看到他们不同的“历史”。 启蒙运动:各种经验科学、某些理性主义和经验哲学的兴起。所有这些科学与哲学都力图把人类知识和对人类事物的管理完全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人类知识赖以建立的根基不应该是传承下来的信念和权威,而应是“明晰确切的思想”;只有让所有的信念经受彻底的检验,我们才能认识这种“明晰确切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历史批评的兴起) 对拉美的殖民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么,如何运用它呢?首先要持批判的态度。必须意识到,《圣经》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强调点。。。。其次应该怀着宽容的心态来阅读。。。。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的道德判断被《圣经》中的阴暗面支配。。。。。激发我们增强道德感,提供一种能改造个体和社群的道德宗教视野。 解放神学试图拓宽神学的内涵,把人类存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也纳入考虑的范围,一次来反思构建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所需变革的性质。。。。社会结构和形式的变革还不够:要想带来持久的和平和正义,还需个体和群体的心灵转变。 《圣经》的语言、故事、隐喻、原型和人物构成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库,以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引用《圣经》。。。。。。文学、音乐、绘画艺术还是电影等,《圣经》都塑造了欧洲的文化遗产,并深深地深入其中。 作为政治权威的圣经:公共政策,福利工作,蓄奴制,经济学,遗传学,医学等。。。。过去两千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圣经在欧洲史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威,无视支撑或反对其意识形态的政治家就很难算是真正的政治家。。。。。。
回应 2012-12-31 01:11 -
王尔德的夜莺 ([不再做废柴,我要走出这怪圈])
• 时间跨度: 旧约 最早《士师记》第五章中的诗歌-公元前10或前11世纪 最晚《但以理书》-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 新约 最早《保罗书信》-公元50年 大部分成于公元1世纪前 最晚《彼得后书》-公元2世纪中晚期/2世纪最初二三十年 •口头表述和读写行为 •圣经的文学世界 旧约 圣经开头五卷书来自四种原始文献: J 亚卫文献 Jahwist source,来自希伯来文YHWH的德文对应词 E 艾洛系文献 Elohist source P 祭祀派文献 Pries...2012-06-17 10:55 2人喜欢
• 时间跨度: 旧约 最早《士师记》第五章中的诗歌-公元前10或前11世纪 最晚《但以理书》-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 新约 最早《保罗书信》-公元50年 大部分成于公元1世纪前 最晚《彼得后书》-公元2世纪中晚期/2世纪最初二三十年 •口头表述和读写行为
•圣经的文学世界 旧约 圣经开头五卷书来自四种原始文献: J 亚卫文献 Jahwist source,来自希伯来文YHWH的德文对应词 E 艾洛系文献 Elohist source P 祭祀派文献 Priestly source D 申命派文献 Deuteronomist source
五经(犹太人称之为托拉Torah)形成
福音 通常看法:马可最先成书,马太和路加使用了马可和Q文献(福音书研究者推测曾经存在过的一部耶稣言论集,Q是德语quelle的缩写,意为"原始资料") 希伯来圣经传统上分为三部分:托拉,先知书和诗文集 •圣经内部的文学引用 •充满生机的口头及书面传说
回应 2012-06-17 10:55
论坛 · · · · · ·
【拍电影网慕课】拉丁语/古希腊语入门-雷立柏 | 来自蔅 | 2015-08-19 | |
正在读,翻译有点奇怪 | 来自Chloe | 2 回应 | 2013-07-2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7.8分 16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6.6分 31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
岩波書店 (200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休小谟)
- 斑斓阅读·外研社英汉双语百科书系 (MyLibrary)
- 「斑斓阅读」双语百科 (夏珞)
- 2009购书录 (Rodolfo)
- 已买未读 (黑貓十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圣经》纵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王尔德的夜莺 2012-06-24
终于读完这本小书了,后半部分比较有趣,权当了解一下好了,呃
0 有用 蒼舒 2015-05-26
书虽小,还是很详细的
0 有用 三皮 2013-11-03
前三章看了,后面匆匆翻了下。看机缘改天看吧
0 有用 四维空间 2014-12-21
也是准备
0 有用 轻装随风球 2011-08-08
纵览完了也不知道览了啥...我不是读书人啊读书人
0 有用 肇 2020-12-02
感觉各章节水平参差不齐,可能是作者擅长与否的问题。
0 有用 饿了 2020-04-10
前几章知识性比较强,后几章关于殖民女性文化的很没意思,一笔带过一幅画等于没有任何内容。中英都看了,译者是这个方向的学者,译文的语序比较贴近英语,译文加了一些注释。
0 有用 好的 2019-02-01
庆幸自己用不到俩小时的时间翻完这本……白扛回家了……
0 有用 蓝山伯爵 2018-02-10
有很多部分读过圣经看可能更有照应之感,并不是特别适合入门者。涵盖面比较广,稍嫌散乱,也包含了一些比较枯燥的领域。例证翔实,但是观点较为平庸,写圣经确实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0 有用 Sirius Rowe 2017-11-11
并没有对圣经进行“纵览”,叫做“从非信仰角度看圣经的影响”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