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李健吾
出版年: 2008-7
页数: 417
定价: 23.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名著文库
ISBN: 9787532744855
内容简介 · · · · · ·
主人公福赖代芮克·毛漏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鲁的妻子。阿尔鲁夫人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毛漏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毛漏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阿尔鲁夫人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毛漏投入交际花罗莎乃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后来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毛漏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鲁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毛漏作纪念,与他诀别。
作者简介 · · · · · ·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生于法国西北部卢昂城的一个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1841年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1843年他在法科考试中失败,次年又突发神经官能症,从此中断学业,常年住在父母的克鲁瓦塞庄园,期间他开始尝试创作长篇小说。1846年福楼拜的父亲和妹妹卡罗莲去世,福楼拜将妹妹的女儿接到自己身边,尽心照顾母亲和外甥女,终身未娶。1880年5月8日,他因患脑溢血去世。
福楼拜是继巴尔扎克、斯汤达之后19世纪法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位杰出代表。他在艺术上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短篇小说《淳朴的心》,剧本《女性》等。
目录 · · · · · ·
中卷
下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希望在文学艺术上成就一番事业,本人也不乏艺术天分。但他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耽于幻想,只有愿望而没有行动,结果年华虚度,一事无成。在他的情感生活中阿尔努夫人和萝莎奈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温柔,美丽,贤淑,情趣高雅;后者快活,妖艳,愚昧,趣味低俗。一个的爱不可企及,另一个的爱唾手可得。弗雷德里克与这两个女子的感情,最终都没有结果。失意之时,他只想到自己,把萝莎奈特丢在脑后,对阿尔努夫人也漠不关心。他不爱傲慢、自私的当布勒兹夫人,只把她当做进身之阶,最后与她冷冷地分了手。当他退而求其次,想到一直被他冷落的路易斯,别人早已乘虚而入,取代了他在路易斯心中的位置。莫罗在情感上是个失败者。理想之爱,肉体之爱,爱情交易,无一获得成功。莫罗没有从爱情中获得他追求的幸福,最后孑然一身,情感迟钝。他受到的情感教育可以说乏善可陈。 在政治思想上弗雷德里克莫罗和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具有民主倾向。1848年2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第二共和国。普遍的革命热情感染了莫罗。他欢欣鼓舞,为报纸写文章甚至有意参加议员竞选。但六月工人起义被镇压,他害怕了,与萝莎奈特躲到枫丹白鹭游山逛景。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之际。他由于个人幻想的破灭而心灰意冷,对国家大事漠然置之。岁月蹉跎,莫罗没有了报复,失去了目标。他是生活的旁观者,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在小说的尾声,莫罗与好友戴洛里耶坐在火边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两人都虚度了年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福楼拜是一位把美置于艺术创作之首的作家。他认为题材无好坏之分,重要的在于如何表现它,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即产生于二者的和谐一致。福楼拜在艺术上精益求精,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可谓匠心独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情感教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情感教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 条 )

"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



伟大的作品与陈旧的翻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阅读度而言,不是一个好译本。 词汇过于老旧,当译文出现“关厢”这种词,就显然不是现在的读者能顺畅接受的。 再举一例,李健吾把 阿鲁尔 先生经营的译作“画铺”,阿鲁尔以自己的经营为轴心,积聚了一波艺术家,经常聚会,所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这个程度上,用“画廊”... (展开)> 更多书评 51篇
-
首先要学习的是在哪里应该留白,哪里应该渲染。像很多法国电影一样,福楼拜的镜头也剪切得恰当简练,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跳跃,但是想想又很自然。比如饭桌上一个人看了另一个人一眼,下一幕就可以切到这个决定已经开始执行的第一步。只保留必要的,这是艺术的精髓。而我这一点把握得最不好。什么时候该描写画面、插入对话,什么时候只是简单的叙述一笔带过,这是我应该好好观察和注意的。 然后是小说里社会背景的描述。阅读... (1回应)
2012-06-01 16:35:41 10人喜欢
首先要学习的是在哪里应该留白,哪里应该渲染。像很多法国电影一样,福楼拜的镜头也剪切得恰当简练,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跳跃,但是想想又很自然。比如饭桌上一个人看了另一个人一眼,下一幕就可以切到这个决定已经开始执行的第一步。只保留必要的,这是艺术的精髓。而我这一点把握得最不好。什么时候该描写画面、插入对话,什么时候只是简单的叙述一笔带过,这是我应该好好观察和注意的。 然后是小说里社会背景的描述。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常常被大段的背景注释打断,很讨厌。而且我觉得真正有力量、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于那些革命运动,而是在于主人公和他几个情妇之间的周旋。可是如果没有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政治事件做背景,这篇小说的整体气象就大打折扣了,意境也变得狭隘庸俗。那么到底应不应该在小说里插播时事呢?我想如果作者很热衷这些,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知之甚少也没有关系,这并不是必须的。毕竟写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东西才能出彩。 这篇是和鲁敏的《六人晚餐》穿插着看的。《人民文学》的卷首语说“当我们为小说如何处理复杂的当下经验而焦虑时,鲁敏或许回到了现实主义传统中由福楼拜所开创的的目光和方法……一个具有特定风俗、风景和秩序的地方,平凡人物的选择和命运获得史诗般的力量,在他们身上,深藏着某些影响和塑造千万人的因素,结构和动态。”鲁敏把她的小说背景放在国营工厂改制的时期,人物确实体现了那些因素,但是我想也许还不够“平凡”:两家大人都是丧偶的,又长期处于那样一种不能见光的关系里,这样在“和时代交锋”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够典型?我觉得比较典型的人物比如说嘉莉妹妹,一个20世纪初的美国小镇女孩儿,带着憧憬来到大城市,然后该发生的就都发生了,她除了漂亮点,别的没有任何特殊,我想这样的人物才更符合上面那一串特征。另外,这样的目光和方法并不是福楼拜独创的吧,巴尔扎克也常常塑造这样的人物啊,吕西安和贝姨就是,他还用很多小说联合起来塑造了一个社会。应该说这是现实主义常常用的方法。 说到现实主义,虽然我对这一派的作品和作家怀有终极的热爱和景仰,但是看得多了也会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反而渴望读一读好的浪漫主义,魔幻主义,等等的作品。看来人还是需要做梦,需要幻想的。 由于是同时读,我发现一个很强烈的对比就是中国的作家往往更注重文字和意向的构筑,他们的比喻很多很奇特,语调里常常蕴藏着一种情绪,比如曹禺的郁热,张爱玲的苍凉,鲁敏的这一篇里我也没法用一个词来总结她的语调:有一点热,有一点乱,或者说躁动,也有一点凉凉的无奈。欧美的作家则更注重小说的结构和理念的表达,他们用比喻,但并不很多,他们的叙事语调往往是非常平静而且理性的,很少看到浓重的情绪,平实的语调和情节的曲折形成巨大反差,大概和我们春秋时候“皮里阳秋”的写法异曲同工。我会都试试看,找到自己的那个。 语言方面,李健吾先生的译本很好,简洁精练。但等我的法语学到C2,我一定找本原著,挑些章节仔细背写。 最后几章节奏明显加快了,相较前面也显得得有些粗糙,好像赶着结束一样,但是那几幕对话还是写得很出色,比如福赖代芮克在巴黎呆得很灰心于是想回到家乡劳让去看看,一路上想着路易丝曾经的柔情,想着她也许还爱自己,结果还没到家就看到路易丝和他的发小戴楼芮耶结婚了;还有阿尔鲁夫人在很多年后又来找他“献身”,但是却因为她的白发让他没有了兴趣;最后结尾两个好朋友回忆往事说“那是我们顶好的时辰”很有力量。但是我有些奇怪阿尔鲁夫人为什么又来找他,阿尔鲁都还没死。年轻的时候都没有迈出的步子,过了这么多年就更应该平静了,无欲无求了,是什么让她又起了这个念头呢?如果我是她,没有一个契机不会主动去找他的,如果偶遇倒有可能叙叙旧情。所以如果这里安排成偶遇,或者把那个契机说出来会不会更好?
1回应 2012-06-01 16:35:4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6 )
-
Folio (2005)9.3分 20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8.2分 602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8.0分 455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8.4分 146人读过
-
限时抢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 (Iris)
- 译文名著文库——有这样一套书可以爱不释手 (爱玛·包法利)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 (无线火车)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名著名译 (开元🌈)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情感教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Agnes 2018-03-12 22:16:58
怎么会有!这么多!注释啊!
18 有用 kapy83 2011-07-21 09:15:06
相比红与黑,福楼拜这种细腻的情感更让我感动或喜欢,年岁渐长,对于那别样的情愫更能体会,虽然除了福赖戴芮克和三个女人,别的显得平面化了许多。李健吾的翻译添加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文风,到是别有一番趣味。相恋而囿于某个尺度之内,的确有种持久而不息的眷恋。
3 有用 dobby 2013-06-27 14:19:38
也许生活只有在巴黎才能达到这样的极致,然而即便如此,爱情也不过是一张薄纸,幸运的人透过它看到朦胧的美,然后任凭时间撕裂它,任凭日常生活切碎它
22 有用 greenfox 2014-09-23 15:46:54
看到最近有一点感觉了……之前觉得描写好繁琐。 但是男主明显谁也不爱,只是爱着自己的幻想而已。这样的男人,只能孤独一生了。
4 有用 smile 2013-12-29 17:32:05
幸福是永远也不可能在谎言、焦虑和内疚中找到的。我的心好像尘土,在你的步子后边飞扬。
0 有用 无常 2022-06-21 12:15:22
是不是后世很多爱情小说都学习了福楼拜,爱的是"幻想",并非单纯的一个人,爱是浮在金子上的表面
0 有用 ٩(๛ ˘ ³˘)۶ 2022-05-22 18:41:19
配合《革命的年代》對社會政治的宏觀分析,《情感教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動的1848前後的法國體驗。這還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正如書名一樣,讓初涉情場的年輕人看到了人性的複雜。誓言是不可靠的,情話多半是摻著謊的,一切看似磊落的壯語背後可能都有著私心的動機。然而爾虞我詐的愛情才足夠符合不切實際的幻想,美好、偉大、崇高這些字眼必須配合上人們一廂情願的誤會才能生效。陳丹青說得好:「藝術跟生活一樣都在互... 配合《革命的年代》對社會政治的宏觀分析,《情感教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動的1848前後的法國體驗。這還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正如書名一樣,讓初涉情場的年輕人看到了人性的複雜。誓言是不可靠的,情話多半是摻著謊的,一切看似磊落的壯語背後可能都有著私心的動機。然而爾虞我詐的愛情才足夠符合不切實際的幻想,美好、偉大、崇高這些字眼必須配合上人們一廂情願的誤會才能生效。陳丹青說得好:「藝術跟生活一樣都在互相誤解,不過藝術的誤解更真。」最後,總也有一個阿爾魯夫人的倩影在老去的記憶里徘徊,少年的心跳與熱血為年輕人製造了一個足夠美麗的謊言,不過少年維特願意為了保持受騙而死,福賴戴芮克將它收藏在記憶里回味。/我個人還是更喜歡《包法利夫人》,女性是不方便像男子這樣浪跡的,那還是一個婚姻被視為神聖不可取消的年代 (展开)
2 有用 吴邪 2022-05-08 22:21:48
语言美得惊人,不止情感教育,到处时代印记,一些注释比正文还长;被动青年遇上配不上的动乱时代,小说一样赶上普法战争,序里说表现这一时期动乱的只有这一部。我们有哪怕一部吗? 翻译古而美,序很劝退;描写巴黎如地图导航,与人关联,从没这样美过,乱过。 他追求幸福,因怯懦跌进无涯的懒散;爱情里找未来,觉得自己美,最后选择交易,唤起记忆假装热烈;上下卷节点,爱情消失后在街上随行,也是巴黎的命运。 君主倾覆轻快... 语言美得惊人,不止情感教育,到处时代印记,一些注释比正文还长;被动青年遇上配不上的动乱时代,小说一样赶上普法战争,序里说表现这一时期动乱的只有这一部。我们有哪怕一部吗? 翻译古而美,序很劝退;描写巴黎如地图导航,与人关联,从没这样美过,乱过。 他追求幸福,因怯懦跌进无涯的懒散;爱情里找未来,觉得自己美,最后选择交易,唤起记忆假装热烈;上下卷节点,爱情消失后在街上随行,也是巴黎的命运。 君主倾覆轻快,不幸的是人民,抢掠的也是,牲畜的平等在胜利中露面;暴力中的安详,一边放枪一边谈话;理论和耍骰子一样新;阔人身上都是罪恶,穷人培养所有道德;从失望跌到更沉的幻灭,“一个打了二五折的共和国,你去夸好了”... 半个世纪后又出了盖茨比,后来法国文学电影的虚无荒诞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梦想破灭了吗? (展开)
0 有用 豆豆角 2022-03-05 09:47:38
最重要还是爱自己。
0 有用 不吐葡萄皮 2022-02-05 15:00:15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毛姆的《寻欢作乐》和钱钟书的《围城》。果然即便在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二三十岁的男人(?)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在情场沉浮,变心比潮起潮落还要快,再顺应时代大背景挣扎着想做一番大事业,却又被骨子里的懒怠打败。最后一章感触很深!每个人人生中最好的时间总是在自己没有意识到时就偷偷溜走了。那是我们顶好的时辰!(另,李健吾的译本真的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