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退休,就意味着离开了北大讲台;没有想到,却因此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讲学,走向了更广大的讲台。尽管我的主要兴趣,转移到了中小学教育和农村教育,但依然没有忘记当代大学生,和他们有不少的接触。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的一个自觉的努力。
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我的一生,无论治学,还是做人,都离不开年青人。我的第一本书《心灵的探寻》,就是明确“献给正在致力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改造的青年朋友”的。因此,我和几代年轻人——二十世纪“40后”、“50后”、“60后”、“70后”的四代人都建立了密切的精神联系。我退休前几年,大学里就已经出现了“80后”的一代人,退休之后,大学生就基本上都是“80年后”这一代了,这一两年又出现了“90后”这一代人。按一般人的看法,我这样的“30后”人,和“80年后”应该有很大的“代沟”。但我却恰恰想突破这样的“代沟”,努力地去理解这一代人,并试图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我所说的愿意和正在思考问题的年轻人,建立某种精神的联系,这是我内在生命的需要,也是一个自我挑战。
本书的演讲与书信,大都是我在退休以后,和“80后”这一代大学生(也包括之前、之后的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的产物和记录。我最感欣慰的,是这样的对话与交流,无论是青年大学生,还是我自己,都没有感到什么障碍;每次演说,通信,都达到了我所期待的生命的互动。这构成了我晚年生活的最大亮点,我因此对听我演讲,和我通信的大学生朋友永怀感激之情。这确实是相互的给予,共同的享受。
本书所收的演讲,主要是近几年的——最近的是2008年上半年的,因此,大多是第一次收集。但也有几篇是从已经出版的《鲁迅九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漂泊的家园》(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和即将出版的《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文学艺术出版社)、《我的教师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书里选入的,这是要请购买了这些书的读者原谅的。书信的一部分也曾收入《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和《生命的沉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但主要部分还是为此书而专门整理的。其实,我写的书信远远不只这些;因为都是手写(这是我的习惯,总是觉得电脑里打出的不是信,真正的书信还得手写),写完就匆匆寄出,绝大多数都没有复印或留下手稿,只有少数几个年代,如2000年,2004年的几段时间,留了点心,复印了一些书信。读者在本书中看到的书信都集中在这几年几个月,原因就在于此。这里,顺便说一句,如果有读者收到并保留了我的回信,觉得信的内容还有点意思,那就请复印一份给我,寄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算是我们彼此结缘的一个记念,我当感激不尽。
2008年6月4日
钱理群老师自述《致青年朋友》由来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哪里可以买到正版二手书(DO)
书中第11篇演讲有录音文件(monoceros)
书已绝版?(ithee)
2000年究竟发生了关于钱理群的什么事?(测控大师在豆瓣)
买了好几本,送给同事们即将上大学的孩子。(dormant)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