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 · · · · ·
李泽厚(1930-) 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目录 · · · · · ·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救亡压倒启蒙
三、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革命战士
三、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转换预告
二、开放心灵
三、创造模式
四、走进农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熊十分
二、梁漱溟
三、冯友兰
四、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一、背影来由:回应批评
二、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三、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四、“体”乃新解:衣食住行为根本
五、“用”是关键:转化性的创造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问题的复杂性却在,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与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抛开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即现实的生活、生存和生命,来高谈“超越的存在”、“道德的生命”,实在是有些不着边际,于心何忍?我认为这倒恰恰违背了原典儒学的精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为了“救亡”的“启蒙”
> 更多书评 22篇
-
一、白话文与新范式 P88-99 胡适首倡白话文学,是开风气者。开风气者经常自己并不成功,肤浅浮泛,具有思想史上的意义。胡适的第二个贡献是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冲击。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胡适企图在哲学上提倡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论,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二、革命战士 P101 陈独秀把文学形式的变革创新,与题材...
2018-07-31 10:48 1人喜欢
一、白话文与新范式
P88-99 胡适首倡白话文学,是开风气者。开风气者经常自己并不成功,肤浅浮泛,具有思想史上的意义。胡适的第二个贡献是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冲击。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胡适企图在哲学上提倡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论,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二、革命战士
P101 陈独秀把文学形式的变革创新,与题材内容的变革创新紧连在一起,与改造国民性和革新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突破胡适的八不主义。
P104 陈独秀指出了孔教儒学中民本主义和与近代西方的民主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三、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P112 鲁迅对旧中国传统文化鞭挞入里沁人心脾,一贯具有的孤独与悲凉展示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鄙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世,呼唤超人,不但是鲁迅一生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他孤独和悲凉的生活依据。
P116两个方面的融合,构成了鲁迅独有的孤独与悲凉:一是形上的人生意义的感受和追寻;二是与旧文化战,与旧势力战……他所感受和承担的现实的黑暗,苦难的深重,战斗的艰难,前景的渺茫,前景的渺茫,道路的漫长,人民大众的不觉醒……都使他感到孤独和悲怆。
回应 2018-07-31 10:48 -
这里,与传统不同在于,这一套道德主义和公私义利之分是以阶级斗争为线索来贯串的,从而不再是比较复杂的、以稳定、和谐为目的和特征的伦常观念,而是以更简单化的“革命”的阶级观念来作为标准、尺度、这种公私义利、天理人欲的分辨更具有某种强制性的、公开的、“你死我活”的十分激烈的斗争性质。不仅在现实中,而且在心灵中。在革命旗帜下,在道德主义的要求下,人们都不但理智上要认为,而且要求情感上也感到自己确有错误...
2018-06-07 11:59 1人喜欢
这里,与传统不同在于,这一套道德主义和公私义利之分是以阶级斗争为线索来贯串的,从而不再是比较复杂的、以稳定、和谐为目的和特征的伦常观念,而是以更简单化的“革命”的阶级观念来作为标准、尺度、这种公私义利、天理人欲的分辨更具有某种强制性的、公开的、“你死我活”的十分激烈的斗争性质。不仅在现实中,而且在心灵中。在革命旗帜下,在道德主义的要求下,人们都不但理智上要认为,而且要求情感上也感到自己确有错误,确要改造,确要勇敢卫护革命,贡献自己。于是不断检讨自己,批判别人,揭发“罪恶”,划清界限,指责、悔恨自己对“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喜爱或“放松警惕”……于是,有千千万万热情献身的红卫兵,有千千万万真心忏悔的老干部,有千千万万虔诚请罪的知识分子…… 这样一群空前规模的群众性的斗争、检讨的运动就这样发生了。奇怪吗?也并不奇怪。如前所说,它不但是几十年思想改造和所谓“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自然结果,而且也与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精神不无关联。 林彪“自我爆炸”的事实,“571工程纪要”的公布才从根本上唤醒了人们,这倒的确像一颗“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炸醒了人们的痴迷和噩梦。原来一切都是假的,高举“语录”天天喊“三忠于”、“四五限”的人原来是一群最大的骗子、坏蛋、野心家。什么“破私立公”、什么“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什么“四个第一”,什么“毛泽东思想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多么虚伪!多么卑鄙!多么可笑!政治终于揭开了它自身的丑恶,一切原来化为道德的的伪装愈发显示出了这道德本身的虚假。人们确乎被惊醒了,重新用自己的常识和健全的理智来观察、判断,来估计现实、生活和历史。以前的一切怀疑、问题、看法、意见一下子便明亮地被证实想通了。当然,有从一开始甚至五十年代初便有过正确的疑惑和深刻看法的人,但毕竟是极少数,广大干部和群众是通过“文革”后期特别是林彪事件而觉醒的。 引自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回应 2018-06-07 11:59 -
抛开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即现实的生活、生存和生命,来高谈“超越的存在”、“道德的生命”,实在是有些不着边际,于心何忍?我认为这倒恰恰违背了原典儒学的精神。 (《再说“西体中用”》,1995)按, 今天你可以关心或参与政治、社会事务,也可以专攻业务,不问不闻;今天不但需要“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门人才,也需要一批脱开政治、专攻行政的“官僚”阶层。因为毕竟已不是国难当头、全民御敌,“工农商学...
2013-03-08 22:29 1人喜欢
-
典型知识分子嘴角 李泽厚心目中人民大众始终或隐或现地处在应当同情的位置 可李国士当真体会过中国人民的疾苦?如果他哪怕真正深入了解一下 都不会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苦难画面旁说些学究的风凉话 李是搞过康德的 但似乎是把理性主义的坏东西都学了过去——冷酷、无情、轻谩 从唯物史观那里又学会了忽视人道与心灵的价值 贬自由主义(胡适) 捧马列主义(陈独秀)以及耄的七功三过到了他那里似乎变成了五功五过——这些都是一... (1回应)
2018-12-16 14:59
典型知识分子嘴角 李泽厚心目中人民大众始终或隐或现地处在应当同情的位置 可李国士当真体会过中国人民的疾苦?如果他哪怕真正深入了解一下 都不会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苦难画面旁说些学究的风凉话 李是搞过康德的 但似乎是把理性主义的坏东西都学了过去——冷酷、无情、轻谩 从唯物史观那里又学会了忽视人道与心灵的价值
贬自由主义(胡适) 捧马列主义(陈独秀)以及耄的七功三过到了他那里似乎变成了五功五过——这些都是一个思想者的选择 我们无可批评 中国社会始终缺乏宗教的信仰 在李的眼里似乎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好事 上帝在他的意识里似乎是个包袱或累赘 他对上帝的理解 似乎也只是封建迷信和情感麻醉的层面上 他看起来好像是什么也不信仰 但深入思考一下 这似乎又是他唯我主义(即只相信自己对所有人、物(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保留怀疑)的表现 “在宇宙面前 自己才是真的” “世间万物皆是我的依附 我不存在了 万物也绝不存在” 这也难怪当谈到耄的“贵我”思想时 他是那么的兴奋、蠢蠢欲动、如遇知音 在上帝已死的幸灾乐祸中 当真自大地以为人做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当然他表面上也绝对是信仰无产阶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 可是在他的无产革命万岁和全人类大解放的豪言壮语之下 隐隐地还浮现着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情怀和做“圣贤”的理想 所以你在他的著作里最终体会不到一种形而上学本该有的怜悯情感与属于人类本质的欣悦情怀 不管这情感与情怀指向的是人类个体还是人类集体或人类全体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他压根不了解鲁迅或者了解却无法做到鲁迅的原因 因为他的心里缺少一种爱 没有爱 难不成作者是仅靠推理辩证来维持对唯物主义的信仰的? 那岂不是机器?如果是因为各型各色的利益或深埋心底的欲念或对强权势力的畏惧 来尽力假装唯物主义的信仰 就算最终真假莫辨 假亦乱真 那也并非真信——如果自己都不信 谈何使人相信?
基督也好 释迦也好;古典的也好 现代的也好; 信神的也好 不信神的也好;其言行举止、心思著作 所面对应该是一个类似于灵魂的东西 在这个灵魂面前 人当尽其所能地坦诚、纯洁 鲁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原因正是因为中国从前没有目前也没有如此坦诚、纯洁的作家 因为所有人 弟子挚友包括冯雪峰、胡风(他们并非纯无芥蒂) 包括爱人许广平(她不理解他)包括左翼右翼各种势力 包括那已死去的、未来将遇见的 现在喜恶的 都是待人不诚 待己不诚 因为心灵还不够鲁迅纯洁 所以是不配也无法理解鲁迅的 临死之前 先生才会发出“一个也不原谅”的诅咒 我很相信 如果先生再活下去 是会皈依宗教的(而且多半是基督教,因为佛教他很深刻地钻研过,却并没有信仰)
这纯洁是超越性的 是勇于对抗物质困窘、政治压力、生命孤独、友人误解和庸众孤立的 而李泽厚 在他的心灵上始终有一层面具 哪怕这层面具已经很薄了 可我们还是无法看得见他的心灵到底是什么模样 如果这颗心足够纯洁(不是完美或一尘不染)心里没有愧疚 李泽厚为什么不敢把它明示于人 (不信任马列就是不信任马列 恨是恨过是过错是错) 这也正是他的作品无法像鲁迅的作品一样打动人 这也是鲁迅担得起民族思想家的称号 而他只是一个思想界的名流
1回应 2018-12-16 14:59 -
张是之 (我的微信:zhangshizhi666)
问题的复杂性却在,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与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2012-08-18 22:36 1人喜欢
问题的复杂性却在,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与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引自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这种问题的复杂性被我们的教育所忽视了。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是时间表,是黑白、善恶分明的述说,培养出的思维习惯也经常是简单的、线性的。问题背后的问题,显性的或隐性的,我们经常会选择视而不见,选择短视的处理方式。
回应 2012-08-18 22:36
-
-
小强 (Love yourself)
P216“从五六十年代东欧、苏联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人道主义潮流,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本身由于强调社会、忽视个人所带来的巨大缺陷,但并未真正开辟如何走向未来的理论通道。” 应从具体的科学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区分清楚发展与发挥的区别。尤其注意马克思主义在“小我”上如何与“大我”做统一。具体的人如何在马克思世界观里成长发展。这可能涉及到两重世界观的叠加。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理论中就存有马克思主义...2020-04-16 14:34
P216“从五六十年代东欧、苏联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人道主义潮流,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本身由于强调社会、忽视个人所带来的巨大缺陷,但并未真正开辟如何走向未来的理论通道。” 应从具体的科学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区分清楚发展与发挥的区别。尤其注意马克思主义在“小我”上如何与“大我”做统一。具体的人如何在马克思世界观里成长发展。这可能涉及到两重世界观的叠加。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理论中就存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子。 P190可见,无论是下层或上层,在中国小生产传统社会里,道德主义或伦理主义在意识上、理论上、哲学上是有其强固的力量和影响的。因此,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影响、功过是非以及前景如何、如何估价等等,便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复杂而重要的课题,特别在今天,尤其如此。
回应 2020-04-16 14:34 -
小强 (Love yourself)
中国土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土地长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两回事。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救亡任务实在太紧迫的结果:救亡的压力下,等不及慢悠悠的启蒙。因而思想解放(自由主义实践)、个体抗争、群体理想实验都不好使,最终是马克思主义既许诺了政治革命,又许诺了理想未来。 再不是“伦理的觉悟”而是阶级斗争的觉悟成了首要和“最后的觉悟”了。从而,一切问题、所有出路便集中在这个发动组织工人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焦点上。...2020-03-12 20:51
中国土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土地长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两回事。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救亡任务实在太紧迫的结果:救亡的压力下,等不及慢悠悠的启蒙。因而思想解放(自由主义实践)、个体抗争、群体理想实验都不好使,最终是马克思主义既许诺了政治革命,又许诺了理想未来。
再不是“伦理的觉悟”而是阶级斗争的觉悟成了首要和“最后的觉悟”了。从而,一切问题、所有出路便集中在这个发动组织工人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焦点上。……这条界限与其说是由“学理”上争论或论证得出的结论,毋宁说更是当时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历史结果。 引自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一位老共产党员和我聊天时,还说,他的理想时无政府主义,但无政府主义一时实现不了,所以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便最后再达到那个“无政府”的理想世界。 引自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但这种仓促上阵的马克思主义,缺少了对资本主义精神吸收的基础(学理上和社会经济基础上),因而在反封建上是瘸腿的。
所有这些,都表明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 引自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后果是封建主义在辛亥之后直到今天依然深藏在社会生活和心理结构中,一次次出现复辟,幽灵日日相伴。李泽厚认为,今天的任务就在于继续推进启蒙,这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转换性创造,即”西体中用“,包括社会体制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两个方面。而这涉及一系列重大课题需要研究。
本章还应注意的是:
1.对民主和中国传统的”为民做主“的区分;
2.五四以前的老一辈先进知识者常有观念意识和行为模式之间的距离,包括严复、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五四则”使青年一代知识者的行为模式开始有所变易“。
回应 2020-03-12 20:51 -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摘录第六页 ●问题的复杂性却在,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改造上 ,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这其中便明确含着暗中潜埋着政治因素和要素。 •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摒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 •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
2020-03-01 19:10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摘录第六页 ●问题的复杂性却在,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改造上 ,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这其中便明确含着暗中潜埋着政治因素和要素。 •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摒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 •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了自己体来就有的上述集体生义的意识与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第十页摘录 •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斗终。 • 引自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回应 2020-03-01 19:10
论坛 · · · · · ·
这本书又一次论证了目前没有人能写好建国后的历史 | 来自一霎灯前醉不醒 | 2 回应 | 2020-07-09 |
历史学者邓野对此书的评论比较客观、准确 | 来自故乡的异乡人 | 2012-05-2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8.5分 839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1987)8.9分 98人读过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9.0分 1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韧勉 2016-10-02
非常思想史路数的作品,算是代表了李泽厚思想的最高水平,对很多细节处的把握非常在理,比如胡适,比如青年毛泽东。
0 有用 Urbino 2011-01-08
嗯嗯
20 有用 陆钓雪等待瑶宝 2015-09-14
救亡压倒启蒙说可以理解,抉出中国的实用经验理性便可知从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到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压倒文化还有当今乡土的基督教之猖獗了,而国学热的焦虑是在传统理路之内的,这一点似乎就成了厚叔的洞见与盲视了。于是乎,可怕的西体中用说就提了出来,这当然要被同样理智运用直觉(梁漱溟语)的国人所批判了。即便李再怎么争辩这是现代化的吃饭哲学,要回到原典,那也不过是逃避问题自我维护罢了。试问穿衣吃饭既然亦是你视域下... 救亡压倒启蒙说可以理解,抉出中国的实用经验理性便可知从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到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压倒文化还有当今乡土的基督教之猖獗了,而国学热的焦虑是在传统理路之内的,这一点似乎就成了厚叔的洞见与盲视了。于是乎,可怕的西体中用说就提了出来,这当然要被同样理智运用直觉(梁漱溟语)的国人所批判了。即便李再怎么争辩这是现代化的吃饭哲学,要回到原典,那也不过是逃避问题自我维护罢了。试问穿衣吃饭既然亦是你视域下的孔孟意识,那么现代性的机械异化又如何反客为主?“白痴哲学”所批不虚,厚叔在马哲和新儒家的夹缝中硬是要玩“转化性创造”,也算是焦虑本身的表征吧。又是情本体又是史本体,其实我觉得内在可以类比社会科学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中的那种心态,想揭底牌找快感又要兼顾解决人本身的问题,可你工具本体却尽显哲学功底太烂 (展开)
3 有用 North Laker 2014-08-04
当代我独服金观涛和李泽厚
1 有用 没有名字最安全 2013-01-20
这应该是这个系列里面比较简单的了。但是一遍的话,我依然读不懂。
0 有用 Misty Rose 2021-04-14
“救亡压倒启蒙”
0 有用 老邓爱三秦 2021-04-11
上学的时候草草读他的《古代思想史论》,这次仔细读了《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收获很多,确定兴趣方向之类的自不必赘述。谈谈两个收获 一,单篇的文章组合与通史类两种写史各有千秋,之前爱读“通史类著作”,一个时期写完,写下一个时期,写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得出结论,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全面把握,不会遗漏,面面俱到。现在看李泽厚的书,他擅长就一个专题集中论述,本书中对于“实用理性”的论述,从三次论战,到陈独秀李大钊... 上学的时候草草读他的《古代思想史论》,这次仔细读了《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收获很多,确定兴趣方向之类的自不必赘述。谈谈两个收获 一,单篇的文章组合与通史类两种写史各有千秋,之前爱读“通史类著作”,一个时期写完,写下一个时期,写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得出结论,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全面把握,不会遗漏,面面俱到。现在看李泽厚的书,他擅长就一个专题集中论述,本书中对于“实用理性”的论述,从三次论战,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的过程,一以贯之,读完很受启发。 二,李泽厚的眼光实在是佩服,特别是科学玄学论争,在其他思想史中一笔带过,李泽厚能使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结合,仔细想的确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中间几章读起来十分连贯,获益匪浅! (展开)
0 有用 沈文虎 2021-04-07
略微囫囵吞枣的读了。
0 有用 oddsmaker 2021-03-28
充满80年代气息,充满反思与展望。救亡压倒启蒙、实用理性、西体中用是关键词。
0 有用 山微漾 2021-03-24
比《美的历程》更易读,但「新儒家」那块又突然头大,两个晚上看完了。在没看过本书之前,就在毕业论文中引用李书中「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解释世纪之初张陈等第五代导演的大片化转变,此番算是把它看做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延伸读物。李提出鲁迅身上有存在主义的影子,蛮有意思。「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