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周出版
原作名: Almost Buddhist/正见
译者: 姚仁喜
出版年: 2007-12-31
页数: 208页
定价: 260元
装帧: 平裝
ISBN: 9789861249827
作者简介 · · · · ·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论在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眼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对佛教徒而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其清新、幽默、高证量的说法方式,吸引了全世界众多信徒的追随,其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的独特形象,为新一代的修行人树立了典范。对非佛教徒而言,他是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导演」。他曾随贝托鲁奇学习电影,并且协助拍摄「小活佛」;他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曾经是票房黑马,因此取得拍摄「旅行者与魔术师」的资金,在金马影展掀起一阵旋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电影蕴含惊人的能量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屡获佳评、获奖连连,更培养出一群追随的工作人员及影迷。同时身为佛教上师与电影导演,二者角色看似冲突,但仁波切以一句:「电影可以视为现代的唐卡(传统西藏佛教绘画)。」说明了他的理念,也充分表现了仁波切不为传统及名相所缚的风格...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论在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眼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对佛教徒而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其清新、幽默、高证量的说法方式,吸引了全世界众多信徒的追随,其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的独特形象,为新一代的修行人树立了典范。对非佛教徒而言,他是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导演」。他曾随贝托鲁奇学习电影,并且协助拍摄「小活佛」;他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曾经是票房黑马,因此取得拍摄「旅行者与魔术师」的资金,在金马影展掀起一阵旋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电影蕴含惊人的能量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屡获佳评、获奖连连,更培养出一群追随的工作人员及影迷。同时身为佛教上师与电影导演,二者角色看似冲突,但仁波切以一句:「电影可以视为现代的唐卡(传统西藏佛教绘画)。」说明了他的理念,也充分表现了仁波切不为传统及名相所缚的风格。
近乎佛教徒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近乎佛教徒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1 条 )



来自田原BLOG的评价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
2015-06-19 12:29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佛。 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placebo)。 悉达多教法的目的,不是去说人们想听的话。他之所以教法,是由于有强大的动力,希望众生能解脱他们对真理的谬见和无尽的误解。然而,为了要有效地解释这些真谛,悉达多根据不同听众的需要,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教导。这些不同的教法现在被标示为佛教不同的“宗派”。但所有宗派的基本见地都是一样的。 引自 摘记 回应 2015-06-19 12:29
-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
2015-06-19 12:29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佛。 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placebo)。 悉达多教法的目的,不是去说人们想听的话。他之所以教法,是由于有强大的动力,希望众生能解脱他们对真理的谬见和无尽的误解。然而,为了要有效地解释这些真谛,悉达多根据不同听众的需要,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教导。这些不同的教法现在被标示为佛教不同的“宗派”。但所有宗派的基本见地都是一样的。 引自 摘记 回应 2015-06-19 12:29
-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
2015-06-19 12:29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说,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甚至证悟也如梦如幻。设若有任何比证悟还伟大的,它也是如梦如幻。他的弟子,伟大的龙树曾写过,佛陀从未说过在你离弃了轮回之后,涅槃才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一把刀变利,来自于两种耗损——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同样的,证悟就是染污耗尽、染污的对治也耗尽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么你就还未成佛。 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placebo)。 悉达多教法的目的,不是去说人们想听的话。他之所以教法,是由于有强大的动力,希望众生能解脱他们对真理的谬见和无尽的误解。然而,为了要有效地解释这些真谛,悉达多根据不同听众的需要,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教导。这些不同的教法现在被标示为佛教不同的“宗派”。但所有宗派的基本见地都是一样的。 引自 摘记 回应 2015-06-19 12:2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版 2007-1 / 17161人读过 / 有售
- Shambhala版 2006-12-05 / 150人读过
- 中国书籍出版社版 2011-6 / 1215人读过 / 有售
- 未知出版社版 2007 / 721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修身养性 开启心智 (navashiva)
- 人心 (穆)
- 想去结缘的佛教书籍 (小花明日香)
- 开卷八分钟之兴趣书单 (匡小匡|)
- 佛教入门 (褚铭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近乎佛教徒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ueieee 2019-04-24
二元认知这个点真的是从柏拉图一来就根深蒂固,然后作为某种原型以集体无意识刻入人的基因与思想中,所有逻辑的建构依靠于此,对人性分析更能窥见。所以从德里达开始解构这种根植在现代人的观点,或许二元认知就该瓦解,但本身就去论证就存在这个陷阱里面。现在看到这里面的见解,悉达多还真是腻害呀。如果从佛最基本最具有精神要义的观点去看,佛其实不属于宗教,不知道后面怎么又演变到轮回那么神乎的概念去了。难道我无知?从全... 二元认知这个点真的是从柏拉图一来就根深蒂固,然后作为某种原型以集体无意识刻入人的基因与思想中,所有逻辑的建构依靠于此,对人性分析更能窥见。所以从德里达开始解构这种根植在现代人的观点,或许二元认知就该瓦解,但本身就去论证就存在这个陷阱里面。现在看到这里面的见解,悉达多还真是腻害呀。如果从佛最基本最具有精神要义的观点去看,佛其实不属于宗教,不知道后面怎么又演变到轮回那么神乎的概念去了。难道我无知?从全貌观看整个人事社会还真是心旷神怡,某些抽象概念也有所了解。 (展开)
0 有用 陈小暴 2010-08-17
繁体字竖着看相当费力,不过隆重推荐给所有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直探所有痛苦的根源,让你思考,让你清醒
1 有用 nightpanda 2011-02-18
也有一种佛祖在天通苑地铁站的错觉...
0 有用 Piper 2011-01-26
不是显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相的执着困住了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0 有用 天地一沙鸥 2011-12-29
因缘际会,所以无常;因为无明,所以执着。参破我执,近乎慈悲。但对有些东西的执着,却可能正是生命意义之所在哦。所以说如果作者是教徒吧,就很难辩证;不是吧,又很难有亲身体会。
0 有用 Sueieee 2019-04-24
二元认知这个点真的是从柏拉图一来就根深蒂固,然后作为某种原型以集体无意识刻入人的基因与思想中,所有逻辑的建构依靠于此,对人性分析更能窥见。所以从德里达开始解构这种根植在现代人的观点,或许二元认知就该瓦解,但本身就去论证就存在这个陷阱里面。现在看到这里面的见解,悉达多还真是腻害呀。如果从佛最基本最具有精神要义的观点去看,佛其实不属于宗教,不知道后面怎么又演变到轮回那么神乎的概念去了。难道我无知?从全... 二元认知这个点真的是从柏拉图一来就根深蒂固,然后作为某种原型以集体无意识刻入人的基因与思想中,所有逻辑的建构依靠于此,对人性分析更能窥见。所以从德里达开始解构这种根植在现代人的观点,或许二元认知就该瓦解,但本身就去论证就存在这个陷阱里面。现在看到这里面的见解,悉达多还真是腻害呀。如果从佛最基本最具有精神要义的观点去看,佛其实不属于宗教,不知道后面怎么又演变到轮回那么神乎的概念去了。难道我无知?从全貌观看整个人事社会还真是心旷神怡,某些抽象概念也有所了解。 (展开)
0 有用 kylin 2019-01-28
浅显易懂,具有启发性。
0 有用 信心不逆的熊宝 2015-12-18
都忘记了这是第几次看这本书。每次看这些深具智慧的书,都想顶礼作者:) 四真谛好比茶叶,而所有其他用来实践这些真谛的方法,诸如修行、仪式、传统以及文化装饰物,就好比杯子一般。一旦在智识层面接受了见地,你就可以应用任何能够加深了解和领悟的方法。因此见地是最终的参考点。
1 有用 Ecume 2015-06-07
语言很平实,有些段落写得很好。简单诠释了佛陀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让我有好感的是,宗萨蒋扬钦哲告诉我们,佛陀的教诲(亦就是所谓佛教的教义)就是这么朴素简约,“所有宗派的基本见地都是一样的”。佛教不是神学,也不是膜拜式宗教,对佛教的信仰,容易变成对那些五花八门的宗派和教理教义、仪式仪轨的盲从和迷信。——的确,宁玛派在这一点与其他教派很不一样(宗萨蒋扬钦哲和索甲仁波切都是宁玛... 语言很平实,有些段落写得很好。简单诠释了佛陀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让我有好感的是,宗萨蒋扬钦哲告诉我们,佛陀的教诲(亦就是所谓佛教的教义)就是这么朴素简约,“所有宗派的基本见地都是一样的”。佛教不是神学,也不是膜拜式宗教,对佛教的信仰,容易变成对那些五花八门的宗派和教理教义、仪式仪轨的盲从和迷信。——的确,宁玛派在这一点与其他教派很不一样(宗萨蒋扬钦哲和索甲仁波切都是宁玛派教徒)。喜欢这些话:“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路也要抛弃。”“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placebo)。” (展开)
0 有用 畅激昂 2014-08-13
学佛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越深入越会发现人生处处是修行!处处都是道! 真正的信仰是心灵的完全释放和无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