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吴老师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的史识和史才,真是令我等深感鄙陋浅薄啊。ps:内述张乖崖,范寥等人任侠事令人心生向往啊!
尝试建立宋朝前后社会变革的宏大体系,以流民解释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历经科举制度的连接,由理学思想与大萌制度实现官民整合。考察唐宋之际的社会结构,探讨唐宋元明不同时段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关照明清地方力量如何形成…诸多重要问题,新见颇多。作者在那么年轻的时候有此野心,成此宏观大作,着实不同凡响!后来者可在该书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继续深入细致考察,期盼越来越多的大作产生,启发后人~
非常有启发,足见作者贯通的视野和极强的思辨力。其中第四章“北宋学校取士与君民整合”中对于理学家另立士权和王安石以国家统合上下的两种学校取士方案,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的分析非常有启发,朱刚对《虔州学记》与《南安军学记》的分析与其有相类之处,可对比着读一下。
宋的游民化游士化,国家与社会分离,上有道统,下承其责,各安其分。往前者,谷梁春秋替代公羊春秋是也。
所以,要确保君主信奉理学,才能保证“道统”“治统”合一,天理流行人间。朱熹认为这暗含虚君之意,君主按照法则治理,其实就是君主立宪。要使得君主形式上接受理学,只有通过宣称自己是理的化身,抬高君主而不是理学的地位才能实现。 现在的好活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有启发的点还是很多的
很扎实的资料汇集,但又从标题到章节题目,全是奇怪的定义,“君民整合”本身就是后起的概念,还要讨论的是士的部分,士算是民还是介乎君、民之间的。学术史部分是很排外,很扎实的,尤其是对宋初的概念把握,是很准确的。
思路很有启发,但是前面几章废话太多,理学的问题一直到最后一章才出现,而且论证基本上是没有的
经典之作。
野生历史社会学
作者认为,汉唐的时代问题主要是士族势力的升降,而这个问题在隋唐时期以科举制的兴起、士族中央化为结局,五代宋时期,原本链接国家与乡村的士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不参与政治的富民满足国家基本的税收需求,脱离地方的游民构成国家官僚和军队的主体,朝廷与乡村分离。而宋元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及其与科举的结合,以及其在明代的制度化(表现为国家赋予各级科举参与者政治身份),以另一种形式和理论基础整合了国家和乡村,即拥有国家政治身份的士绅积极参与基础社会治理,其意识形态基础即理学所谓齐家治国。 虽然作为一种宏大的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存在瑕疵,但完全值得五分。很多中古政治社会史研究的落脚点都在于唐代士族的消亡,而本书恰恰要解答「士族走后怎样」的问题,以此来反观唐代,可以破除很多以唐代历史为结局的学术迷思。
对中晚唐到两宋的梳理还是挺有说服力的,但是到了元明以后明显被弱化了,长时段视野考察过程中仅抓住流民、科举、理学这几个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缺少了对族群、自然/商品经济等重要变量的关注。
隋唐帝国的衰落及其后
本书已有修订版《士绅阶层前传》。不过新版将原稿近30万字削去约三成,近乎缩写,因此还是建议直接阅读这部旧版。
科举
长时段考察方法。铺垫论述长,故而正题的论述结论显仓促。
社会整合角度,不过似乎切题部分多在书后半部分
四星半。很多地方没什么明确的论证(比如不直接分配土地是否就意味着失去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具体立论或许也不能太当回事,不过很喜欢作者的立意和对解释的追求。结论最后一段有点好玩。
学术史部分异常重视民国前贤,从先秦以降论至唐宋,视野开阔,颇有雄心。正文部分除最后两章集中探讨宋代科举理学化的历程多有发明以外,数首章启发性最强,五代政权由游民、游侠、游士组成,目的是求富贵、原则是保富贵,民间则富民阶层崛起、崇奉鬼神文化,此时儒家思想只是边缘。这既可与宋初黄老思想相呼应,又可与轩神师兄《宋初保富贵观念的兴起》作比较。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对宗教文化较为隔膜,常含糊巫道界限、混淆外丹与炼金。
思辨性很强。制定制度是为了解决政权、社会问题,把制度悬得高高在上,只注重条文,反而消解了施政的目的🌝
> 科举理学化
9 有用 石小为 2011-10-26 23:26:51
吴老师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的史识和史才,真是令我等深感鄙陋浅薄啊。ps:内述张乖崖,范寥等人任侠事令人心生向往啊!
3 有用 大水冲走留不下 2024-11-12 14:27:40 安徽
尝试建立宋朝前后社会变革的宏大体系,以流民解释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历经科举制度的连接,由理学思想与大萌制度实现官民整合。考察唐宋之际的社会结构,探讨唐宋元明不同时段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关照明清地方力量如何形成…诸多重要问题,新见颇多。作者在那么年轻的时候有此野心,成此宏观大作,着实不同凡响!后来者可在该书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继续深入细致考察,期盼越来越多的大作产生,启发后人~
4 有用 殊同 2017-08-08 14:42:18
非常有启发,足见作者贯通的视野和极强的思辨力。其中第四章“北宋学校取士与君民整合”中对于理学家另立士权和王安石以国家统合上下的两种学校取士方案,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的分析非常有启发,朱刚对《虔州学记》与《南安军学记》的分析与其有相类之处,可对比着读一下。
2 有用 无明 2023-04-20 11:03:36 上海
宋的游民化游士化,国家与社会分离,上有道统,下承其责,各安其分。往前者,谷梁春秋替代公羊春秋是也。
2 有用 จิตรภูมิศักดิ์ 2024-02-02 17:22:41 湖南
所以,要确保君主信奉理学,才能保证“道统”“治统”合一,天理流行人间。朱熹认为这暗含虚君之意,君主按照法则治理,其实就是君主立宪。要使得君主形式上接受理学,只有通过宣称自己是理的化身,抬高君主而不是理学的地位才能实现。 现在的好活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1 有用 lcy 2013-03-26 20:40:12
有启发的点还是很多的
2 有用 席缪 2021-03-02 13:03:08
很扎实的资料汇集,但又从标题到章节题目,全是奇怪的定义,“君民整合”本身就是后起的概念,还要讨论的是士的部分,士算是民还是介乎君、民之间的。学术史部分是很排外,很扎实的,尤其是对宋初的概念把握,是很准确的。
1 有用 小p 2013-05-19 23:56:27
思路很有启发,但是前面几章废话太多,理学的问题一直到最后一章才出现,而且论证基本上是没有的
2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2-12 12:56:51 湖北
经典之作。
1 有用 向银河开炮 2023-05-20 22:42:20 上海
野生历史社会学
2 有用 黄金的马场 2023-12-07 22:35:40 湖北
作者认为,汉唐的时代问题主要是士族势力的升降,而这个问题在隋唐时期以科举制的兴起、士族中央化为结局,五代宋时期,原本链接国家与乡村的士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不参与政治的富民满足国家基本的税收需求,脱离地方的游民构成国家官僚和军队的主体,朝廷与乡村分离。而宋元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及其与科举的结合,以及其在明代的制度化(表现为国家赋予各级科举参与者政治身份),以另一种形式和理论基础整合了国家和乡村,即拥有国家政治身份的士绅积极参与基础社会治理,其意识形态基础即理学所谓齐家治国。 虽然作为一种宏大的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存在瑕疵,但完全值得五分。很多中古政治社会史研究的落脚点都在于唐代士族的消亡,而本书恰恰要解答「士族走后怎样」的问题,以此来反观唐代,可以破除很多以唐代历史为结局的学术迷思。
1 有用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2-04-26 16:26:44
对中晚唐到两宋的梳理还是挺有说服力的,但是到了元明以后明显被弱化了,长时段视野考察过程中仅抓住流民、科举、理学这几个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缺少了对族群、自然/商品经济等重要变量的关注。
3 有用 Daseid 2023-09-15 07:42:25 北京
隋唐帝国的衰落及其后
1 有用 智术师 2021-11-10 17:18:17
本书已有修订版《士绅阶层前传》。不过新版将原稿近30万字削去约三成,近乎缩写,因此还是建议直接阅读这部旧版。
1 有用 期待按钮 2010-03-12 01:12:50
科举
1 有用 云间思 2009-07-06 18:37:45
长时段考察方法。铺垫论述长,故而正题的论述结论显仓促。
0 有用 觉今非又昨非 2021-01-11 13:39:44
社会整合角度,不过似乎切题部分多在书后半部分
2 有用 緇素帖 2021-05-31 21:50:59
四星半。很多地方没什么明确的论证(比如不直接分配土地是否就意味着失去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具体立论或许也不能太当回事,不过很喜欢作者的立意和对解释的追求。结论最后一段有点好玩。
2 有用 三清喵 2020-03-26 00:27:17
学术史部分异常重视民国前贤,从先秦以降论至唐宋,视野开阔,颇有雄心。正文部分除最后两章集中探讨宋代科举理学化的历程多有发明以外,数首章启发性最强,五代政权由游民、游侠、游士组成,目的是求富贵、原则是保富贵,民间则富民阶层崛起、崇奉鬼神文化,此时儒家思想只是边缘。这既可与宋初黄老思想相呼应,又可与轩神师兄《宋初保富贵观念的兴起》作比较。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对宗教文化较为隔膜,常含糊巫道界限、混淆外丹与炼金。
1 有用 尽己 2021-11-17 13:27:25
思辨性很强。制定制度是为了解决政权、社会问题,把制度悬得高高在上,只注重条文,反而消解了施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