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句芒 2013-07-26 08:55:54

    前面九十页值五星。突然有点明白余华为什么会写《兄弟》和《第七天》了,就跟张艺谋拍《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拍《无极》一样,8、90年代我们还是小屁孩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等我们终于能够遥望那儿了,他们早腻味了。

  • 2 羲和 2014-12-24 15:28:27

    对音乐和文学两种艺术载体,形式的构成、节奏、情绪的对比,融合进艺术家的个人心灵史,旁征博引,精彩又很有启发性,描述古典音乐的句子意象运用的很美。韩国的眼睛和灵魂饭两篇可见作者对历史、政治、文化、种族问题的个人见地与情怀。

  • 0 novich 2011-07-13 23:02:25

    恐怕是作家里谈古典音乐最到位的,而且有个性和见解,不失一位小说家的独到视角。他在资料查证方面,居然也用功很勤,不作无谓感觉之论,凡立论,必有论据支撑。在以“叙述”角度体察作曲家用意方面,有很精彩的观点。但奇怪的是,作为小说家,写出的这些接近昆德拉的音乐文论,节奏和阅读快感并不好。原本期望更精彩的地方,却是平庸的流水账,后几篇较弱。有作曲家的“素描簿”之误,可见他参照的是英文资料,sketch。

  • 0 [已注销] 2015-07-24 23:49:01

    前面部分太棒了。

  • 0 sophie 2010-07-23 23:08:08

    这本小册子的前两篇简直让我有“惊艳”的感觉。很少见到像余华这样,在文字、文学、音乐与心灵之间找到了一种契合的关系,并且怀着一腔真诚去揭示和描述这种关系。可惜的是,后面的文章就有点空泛了,似乎难以为继。 不管怎么说,《高潮》一文指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与霍桑《红字》之间内在的共契,余华的文字也颇为深入优美。实在值得一读。

  • 0 爱丽思 2012-02-29 19:04:35

    写小说的人写音乐,可以把音乐小说化了~

  • 0 豆友2703800 2011-05-10 23:09:02

    这是我第一次给余华的书三星,其实还可以,就是这种乐评式的文章我不太喜欢,感觉比较私人,阅读的快感不强,也讲述不了什么深刻的东西。书里引述了一个观点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有人说我们都是连在一起的,谁死了我们都应该难过。还有一滴水进入大海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大海。 还有,哥伦布是个畜生,第一次去美洲时用廉价的玻璃器皿骗到了一船印第安人的钻石、珠宝;第二次去美洲时就开始抓奴隶往欧洲运了,由于反抗,平均每抓1人就得打死7人,几百万善良淳朴的印第安人就这么死掉了。就像马克思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0 冬子 2011-12-29 18:08:49

    读读即可。

  • 0 海上的亞德里安 2012-08-20 11:58:34

    余华对音乐的见解也许算不上有多专业,但这并不影响他发现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对照。《高潮》《色彩》《否定》等几篇文章读来既畅快又激动人心,只有满怀真诚的写作才能达到此种直通读者内心的效果。值得一读。

  • 0 流星飞绊 2009-07-24 09:07:29

    音乐与文学的交织 促成了另一种崭新的写作风格

  • 0 熊二 2012-12-27 17:24:29

    下午边看边听了点柴可夫斯基,感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那么难过了。

  • 0 Chris 2009-04-26 14:08:08

    清新的感觉.

  • 0 DDLEE 2016-04-07 16:03:01

    余华说,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和音乐比,音乐和小说都是叙事类作品,音乐的叙述需要更多的神秘体验,也就是音乐的观众比小说读者更多点天赋,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在于用文字读音乐吧,另外本村上的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我简直没有翻得动,期待有一天找到开关打开这扇门。

  • 0 小莫November 2014-02-22 12:08:49

    音乐与文学相通。作曲家与文学家的对比,温暖的文字。

  • 0 Flora 2010-12-02 14:36:46

    包装的实在太糙了,要是从写作功底看还是不错的,就是内容一般般

  • 0 RoJay 2012-02-25 20:07:32

    书名有点注水之疑,不过余华的作品向来在水平之上,看着看着很容易陷入其中。音乐不仅与写作还与许多的感觉许多的创作有着奇妙的通感,真正听懂音乐的人无惧任何难题!

  • 0 小城鱼太郎 2015-03-11 14:03:51

    一本书就把作者的品味、正直和追求表露无遗,这是很罕见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