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是一部跨越26年完成的亲历性纪实作品。作者以作家的视角,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洞察力,生动形象的笔触,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记录了自己先后两次在苏联和东欧的经历与见闻,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慨。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踏上征程、初到莫斯科、走进罗马尼亚、在康斯坦察、布达佩斯之行、再访莫斯科。从一个侧面映证出中国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稳妥而渐进的改革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莫伸,国家一级作家。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第一路》《一号文件》等专著19部,编剧并导演电视连续剧《郭秀明》《东方潮》等20余部。作品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建国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等奖项。
> 全部原文摘录
没有想象中的深度,作者文词也一般,思考研究浮于表面。似乎想要成为一本深度探讨社会科学的作品,但只得到了一本水准一般的游记。
考虑到年代背景和获取信息的难度,作者当年行万里路可以说是颇为不易了。 很多政治经济观点现下讲出来确实不值一哂了,对解体后社情不太好奇的人,不太推荐阅读。
在那个年代,作者内心的独白不足为奇,幸运的是东大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笋悦读♥︎2024-53 虽然作者于2016年修订过这本书,但是从语言到文字到内容仍然是九十年代初期的风格。那时候读的报纸上的副刊或者文学类杂志,多是这样的文字,带着浓重的“反思”感。作者两次罗马尼亚,虽然第二次是半官方,但是也没有沉下去,毕竟只有二十几天,语言一点不通,哪怕说是要看看百姓的生活,其实也看不到什么。
标题写的太过于宏大了,内容却是游记性质的,也能从中窥探到30年前解体后动荡年代,也算满足了一下好奇心,但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和讨论,而且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果这些故事放到现在,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 更多书评 1篇
> 6人在读
> 55人读过
> 18人想读
订阅关于东欧纪实——从多瑙河到伏尔加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噶是小和 2019-11-13 20:54:16
没有想象中的深度,作者文词也一般,思考研究浮于表面。似乎想要成为一本深度探讨社会科学的作品,但只得到了一本水准一般的游记。
1 有用 amos_li 2023-07-31 01:54:34 北京
考虑到年代背景和获取信息的难度,作者当年行万里路可以说是颇为不易了。 很多政治经济观点现下讲出来确实不值一哂了,对解体后社情不太好奇的人,不太推荐阅读。
0 有用 断手 2025-05-14 16:34:47 北京
在那个年代,作者内心的独白不足为奇,幸运的是东大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1 有用 秋笋 2024-10-22 23:10:50 北京
笋悦读♥︎2024-53 虽然作者于2016年修订过这本书,但是从语言到文字到内容仍然是九十年代初期的风格。那时候读的报纸上的副刊或者文学类杂志,多是这样的文字,带着浓重的“反思”感。作者两次罗马尼亚,虽然第二次是半官方,但是也没有沉下去,毕竟只有二十几天,语言一点不通,哪怕说是要看看百姓的生活,其实也看不到什么。
0 有用 枫过竹林 2024-08-19 22:32:38 北京
标题写的太过于宏大了,内容却是游记性质的,也能从中窥探到30年前解体后动荡年代,也算满足了一下好奇心,但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和讨论,而且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果这些故事放到现在,又是另一种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