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概略
第四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第一节 “心”的名义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
第三节 眼耳鼻舌身五识
第四节 意识
第五节 第七末那识
第六节 第八阿赖耶识
第七节 第九识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第二节 善心所法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第一节 四分与三量
第二节 分别与思维
第三节 梦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
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
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
第一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
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
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
第四节 心气不二
第七章 心性论
第一节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
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
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
第一节 相名分别之虚妄
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
第三节 真实与正智
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
第一节 何谓“我”
第二节 五蕴非我
第三节 五蕴中、五蕴外皆悉无我
第四节 假我与无我的中道观
第五节 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
第六节 人格及其形成
七节 人格的类型
第八节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第十章 欲、爱与苦乐
第一节 佛教的人生欲望观
第二节 爱
第三节 佛教苦乐观
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
第一节 老病死亡心理
第二节 关怀老病死亡,战胜老病死苦
第三节 信仰及宗教心理
第十二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上)
第一节 以正见正志安心
第二节 报恩心、责任心、慈悲心的培养
第三节 以正戒约束心
第四节 以不放逸防护自心
第五节 以方便对治调心
第六节 喜舍、忏悔与七觉支
第十三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下)
第七节 以禅定炼心
第八节 以智慧清净心
第九节 以万行庄严心
第十四章 明心见性之道
第一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上)
第二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下)
第三节 心性之印定
第四节 悟修之顿渐 第十五章 定心
第一节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第二节 定心的作用和效应
第三节 禅定与神通
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针治
第一节 学佛、练功中疾病之治疗
第二节 修炼中异常心理、异常人格的调治
第三节 邪教痴迷者的心理治疗
第十七章 清净心
第一节 小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第二节 大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第三节 台、贤、禅三宗清净心的进程
第四节 密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第五节 佛陀的清净心
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第四节 佛教管理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智力开发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事业法”及其它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