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读者,据估计,除少量老辈和专家不排除外,主要读者怕不外三部分,一是业余文史爱好者和工作者,二是大专院校的文史系大学生,三是文史各分枝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如此而已。
大学生和研究生,总不免不断地要写文章。国外叫缴 paper。为什么国内国外,都要这么干?理由是,通过后一篇 paper 跟前一篇 paper 的差距,可以摸到大学生和研究生在钻研方面的进步。我知道,很多国内和国外大学生、研究生,都为如何写出 paper 而苦恼。那么我要说,《日知录》中的若干条段,不就是若干篇 paper 的缩影吗?下功夫照着《日知录》中的若干条段学习,那么,保证你能写出来令导师满意的 paper 来。
根据本文第三、四两节之所论证,要写好一个条段,要写好一小篇叫尊师不讨厌的 paper,必需做好如下诸事:
第一、是泛览群书,打好基础。这就是顾氏所说的“下学”。但话只说到这里并没有完,还有不少的话要叮嘱。“泛览群书”,并不是叫人充当“两脚书架”。我见过不少“两脚书架”,都是“窝囊肺(废)”。“泛览群书”,要带着一双眼睛。付青主说,“一双空灵眼睛,不仅不许今人瞒过,更不许古人瞒过”。钱大昕说,“观书眼如月,罅漏无不照”。要看出书中的好处;又要看出书中的短处;又要看出此处一点与彼处一点可以互矫之处;又要看出此处一点与彼处一点可以互补之处。古人常说,‘盖已有心人也已矣’,就要做这个“有心人”!许多资料,许多观点,一旦经过“有心人”的组合,“凑”到一起,就会出现新东西(Something new)。
第二、光“凑”不行,还得“悟”。没有“悟”,光“凑”,只能凑成垃圾堆。须知,“凑”和“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段:先“凑”,然后“悟”;或者先“悟”,然后“凑”。或者说,“凑”时只是“凑”,没有“悟”;“悟”时只是“悟”,没有“凑”。不是这样。要辩证。要“凑”中有“悟”,“悟”中有“凑”,“悟”“凑”交... (查看原文)
0 有用 故乡的异乡人 2009-01-20 09:33:04
0812,借于学校图书馆
0 有用 Double Helix 2009-08-12 04:34:08
对《日知录》做了很有见地的介绍。
0 有用 Creative 2009-11-11 16:40:57
了解《日知录》、了解顾炎武不可多得的好书。
1 有用 大只 2013-12-06 14:36:23
#那些因为做作业而匆匆翻过的书们# 序言和兩篇附錄有價值。想了解顧炎武的生平和著述的概況與特點的可參看。正文部分很浅白,没多大意思。
1 有用 hanson 2020-05-08 17:17:44
老六曾撰文抨击某些学者满脑子忧国忧民的大哉问,却对门口泥泞不堪的道路和喷薄污水臭气的企业视而不见,潜心思考着自己永远不会踏足的伟大道路。日知录让我们看到一位关心驿站,纺织,度量衡,钱粮赋税的真正学者,他真诚相信自己的学说必将有益于后世,也努力用行动实践着他的学说。当然作为十七世纪的封建儒士,很多观念未免陈腐,但做人和治学的精神更多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