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展览由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朱朱先生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曹恺、方力钧、洪磊、季大纯、李继开、李青、刘大鸿、刘小东、刘野、罗荃木、毛焰、孙良、王顷、王亚彬、翁奋、向京、徐累、岳敏君、尹朝阳、张帆、张晓刚、赵能智22位艺术家。朱朱先生近年来为上述艺术家撰写的艺术批评文章也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在展览开幕式上与广大读者见面。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以朱朱先生的艺术批评文字为基础。在《中国的两张面孔》一文中,朱朱指出,中国当代艺术有两条线索,明线在于一种政治化的叙事,借助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以及现代主义以来的各种语言手段,对抗和消解现行的意识形态与制度。而在与之始终相并行的另一条线索上,艺术家无疑更加关注绘画行为和语言本身,更为趣味化,更具文本的享乐姿态,他们有意回避了沉重的现实命题以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缠斗,致力于轻逸的、幻想性的书写。在本次展览中既包括了由过去令人压抑与窒息的现实给予决定性的动力与激情的前一代艺术家的“见证性”作品,也包括了以内在的欲望与梦想作为创作唯一而持久的保证的新一代艺术家的“愉悦性”作品。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仍在这次展览中延续:是紧紧攫住那份微弱的理想主义记忆不放,还是把艺术视为一场自由而独立的语言游戏?
朱朱认为,我们应该重申中国美学的必要性,这不是指符号化地截取传统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某种语言样式进行简单的嫁接,也不是指纯然的复古,堕入到一个遗老般的旧梦之中,而是指如何去挖掘属于我们自身文化的能量之源,真正地感知和参悟我们文明的精髓,并且将之运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包含的复杂的生命体验和集体记忆的传达之中,由此延伸和对应人性的普遍而永恒的现实,以及对于超越现实的内心梦想的表现;这无疑将促使我们在根本上清理浮泛的西方影响,确立起真正的主体意识,在保持开放和吸收的状态里,在与“他者”持久的对话之中,真正地塑造出一张自我的面孔。
朱朱先生在艺术家的选择中强调艺术家个人的独立精神,这是艺术家在当下体制化、市场化的局面里维持自身激情的唯一途径。那不仅是处在一种特定的社会阶段和特定的政治现实之中的怀疑、思考和批判能力,而是一种在任何年代、任何一种制度与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之中对于现实的距离感的保持,对于个人内心梦想的守护——这种独立性,正是西方超越于它自身的一切艺术流派之上的最富价值感的精神准则,并且,也是中国历代的文人和艺术家们保持完整而理想的内心境界的途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或许最终会贡献出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
3 有用 boliang 2008-08-13 11:54:09
我编辑的书
1 有用 齐东强 2016-12-01 20:22:34
着迷。我们时代的波德莱尔。
0 有用 那颗晴空 2018-03-16 12:47:42
诗人、批评家朱朱的艺术评论集,汉英对照。中图网活动满减又满减,从480元到60,天呐,年度最佳性价比图书有力竞争者。感兴趣的豆友不要错过机会。
0 有用 乔. 2020-06-03 16:21:56
诗意化
0 有用 Javen 2021-01-17 20:52:27
由此,朱朱的“艺术史”书才由来有据——那本以“史”为名义的书,更多还是单个艺术家与作品批评的核心构成;而褪去历史的名义写起来,自然顺畅合理得多。艺评也来由有据,从05年和徐累合编书的契机,进入艺术批评界,在《东方艺术·大家》杂志开设专栏,两年间积累不少文字,尽见此书中。碍于关系、认知与情面,也总是处世无可奈何的事,加之评论对象都是知名大牌,多数评论都是解读和观察,因而偶见的批评显得珍贵——尤其对刘... 由此,朱朱的“艺术史”书才由来有据——那本以“史”为名义的书,更多还是单个艺术家与作品批评的核心构成;而褪去历史的名义写起来,自然顺畅合理得多。艺评也来由有据,从05年和徐累合编书的契机,进入艺术批评界,在《东方艺术·大家》杂志开设专栏,两年间积累不少文字,尽见此书中。碍于关系、认知与情面,也总是处世无可奈何的事,加之评论对象都是知名大牌,多数评论都是解读和观察,因而偶见的批评显得珍贵——尤其对刘小东三峡题材绘画的批评,切入要点,看得细致、评得刺痛,一篇佳作。其他的尽管受制于情面,也多少各具角度,时而可参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