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开本(成品尺寸) 页数 价格 印张 装帧 出版时间 出版社
《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 206mm×280mm / 697页 198元 44.75 精装 2006年10月 中国人民大学
《美的历史》 180mm×250mm / 440页 198元 27.5 精装 2007年2月 中央编译
《艺术的故事》 175mm×245mm / 688页 280元 43 平装 2008年4月 广西美术
我把手边的2本艺术类书籍和《艺术的故事》做比较发现3本中《艺术的故事》的开本(大小)是最小的,用的纸《美的历史》是铜版纸,《艺术的故事》和《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用的是一样的比铜版纸要薄的纸,而《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的印张是44.45,《艺术的故事》是43,只是《艺术的故事》比《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出版晚1年多,其价格就要比《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贵82元。
以上数据除《艺术的故事》的开本外均来自该书的版权页的数据
《艺术的故事》的开本在书的版权上是787mm×1092mm(这应该是印刷用纸的规格),现在的成品尺寸175mm×245mm我是用尺量的。
通过这3本书我又知道了16开本的书也有不同大小啊。这3本都标着16开。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的故事》书价真是贵!
3本有关艺术的书看《艺术的故事》贵不贵?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音乐创作也有相通之处(lovestar)
读这类书的意义是什么(定)
看完后艺术素养可以到达什么程度?(钵仔糕)
。。。(momo)
能不能请雅昌重印一版新版啊?(szc1983)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黑色素瘤)
特别声明:本评论只就书论书,与 桃子依旧 同学无关。
她拿到本书让其出版已是很伟大的了。
我这个评论只是表明我的一份微小的对好书的期待罢了。。。。。。。。
kafka,谢谢你认真的对比。你以上的对比还说明了两个问题,一、这本书的版税太高了!我在之前的记录中也说到,终于明白为什么连三联都没能续签这本书的合同。
第二个问题是,我的谈判水平太低了,惭愧;与之相对应的,PHAIDON太牛了!我真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果我有的话),对方根本不为所动。你提的纸张的问题,是我永远的痛,一本图文书,不能用铜版纸来印挺失败的。
大庆是我妈妈的第二故乡,她在那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还记得妈妈有一张身穿棉裤棉袄,头戴大棉帽的照片,笑容在风雪中灿烂绽放。那个年代的青春,那个年代的激情!
扯远了......
我想第1个回复的也是 桃子啊。其实你的谈判水平不低了,能拿下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也明白多年为什么三联的定价那么高了。
的确没有用铜版纸是挺遗憾的,现在的纸。。。。。。
我父母也是当年大会战的参与者,他们见证了大庆的变迁,大庆现在已经变成个美丽的城市了,随时欢迎桃子来做客啊。
另外:这本书我是184元在卓越买的,也是我今年买的最贵的书了,一定要好好读读。
同时推荐桃子一套书:《1500年间的西方视觉艺术史》吉林美术出版社。7本一套,印刷相当精美,写的也很棒。当年只买了1本,前不久终于在孔夫子买了1套。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104017/?i=7
谢谢kafka的肯定,我们社能决心拿下这本书,也有机缘在里面。重版时能用铜版纸就最好了,但是如果必须以抬高定价来达到这个目的的话,可能我还是会选择用目前的纸。难道是永远的遗憾了?!
你推荐的书我立刻收藏了,有空一定好好阅读!
今年夏天在火车上路过大庆,想想我父母当年为国家建设十年分居两地,伟大的爱情!
2008-11-24 13:33:48 桃子依旧
重版时能用铜版纸就最好了,但是如果必须以抬高定价来达到这个目的的话,可能我还是会选择用目前的纸。难道是永远的遗憾了?!
----------------------------------------------
偶觉得恰恰相反,应该是即使价格提高也应该用铜版纸,想买的多少钱都会买,不买的再便宜也不会买
这就是所谓的“买者不贵,贵者不买”吧。但是如果会因此提到350元,我自己都不可能接受的。
建议出一批铜版纸精装版的用于收藏,尽量开本做大。平装的由于在书店没看到书,就一直还没买 :)
其实你可以借鉴很多摄影书籍的做法,比如海吉斯的全新摄影,美国新闻摄影等等,先出铜版纸大开本的,再出平装本普及本
国外都是这样操作的,先出精装本,再出平装本。但是这本书是共版印刷,就是说版式开本都是固定的,跟英文版相同,不能改的。下次重版的时候我也想出一部分精装本用于收藏。
老扁同学,我问过我们发行了,在北京西单、王府井、三联、甜水园都有,中央美院里的两家书店也都有。在你的贴子里回你了。
那偶就等精装收藏版了 :) 我主要看了下第三极和万圣,就是没去旁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难怪没看见
《艺术的故事》基本上是在纸张最贵的时候印的。国外出版社对印刷流程控制极严,不可能出现私自加印的情况。据说珠三角只有这一家印刷厂敢接PHAIDON的活。稍有差错PHAIDON就会要求全部重印。况且是这本他们的看家之宝,世界各种语言都是同时印刷,质量及流程控制肯定严格。
说到印厂私印,我们社真的碰到过这样的事。印出来的书还没入库就在黑市上有卖。信用缺失啊。
说到《艺术的故事》,出厂其实最好有塑料薄膜封好才是。卓越运来的时候,书脊上下均有皱伤,说小事,到底也是书品微瑕。
印厂私印是常有的事。对中国印刷厂家来说,多印一点,对外讲是准备退换印刷次品的。但多印的量的多寡,要看印刷厂的信用,以及他们对这本书市场销售的渠道沟通、销量判断。所以有出版社将书的内容、书里图片、书籍封面分开印刷,再找另外厂家装订,也算是全世界的中国图书特色之一。
最初是设计的有薄膜包装的,要不怎么敢设计成白色的封面。但是PHAIDON报价那个贵啊,离谱,跟国内这家印刷厂的报价相差好大。为省钱只好这样了。我想私下里找印刷厂包装,他们都不肯,说是要完全遵守合约的规定。
让人难堪的“中国特色”啊!
今天终于看到书了,最后决定:继续等铜版纸版本 :)
象这种经典艺术书籍,千万不能有任何印刷质量的折中;望桃子依旧在本书再印刷和明年做《简森艺术史》时,千万要用铜版纸。
今天我买的书也到手了,顺便拍了一下照片,具体见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946805/
具体来说:平装本,书的封面太白,很容易脏,我的已经脏了,另外书脊如果大量翻阅,寿命估计不长,书内页的纸张是种很奇怪的纸,说厚不厚说薄不薄 ,所幸图片质量不错.
当时设计封面的时候是有一层哑膜的,PHAIDON对任何附加工艺的收费让人难以接受。我们还设计了局部UV,统统都因为费用问题无法采用。
内文是用的80克的胶版纸,是国内最便宜的纸;但是如果真的用国产80克纸的话,恐怕效果会更差,这本用的是日本的胶版纸。
书的确应该是好书,那天在上海美术馆看完展览后发现这本书,拿在手里犹豫了很久,也没有买,实在有点儿小贵啊~~ 唉~~ 很久以来,买书都不怎么注意价钱了,这次还是被打击了一下 :(
如果这本书能便宜到100块就好了,能让喜欢它的人不因为价钱而犹豫......
“偶觉得恰恰相反,应该是即使价格提高也应该用铜版纸,想买的多少钱都会买,不买的再便宜也不会买 ”
这句话未免武断,价格是决定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书籍也不例外。我觉得既出精装也出平装是最好的方法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喜好权衡决定,不想花太多钱的就牺牲一些视觉效果,不怕破费的就多花些银子。特别是经典,普罗大众也有学习的意愿,如果因为过于高昂的价格而被拒之门外,那是多么可惜和痛苦的一件事,说大了这书价还关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呢。
同时买了《艺术的故事》和《书店风景》(中央编译)和两本书,价格都都过百,于我而言都是好书,《书店风景》全铜版纸印刷,精装硬皮(请教桃子,专业一些的说法?),书里的图片视觉效果很好,整本书因为精装也增加了不少分量(包括物质重量),当时就想有没有薄点的纸张,又不会牺牲太多的视觉效果(当然因人而异,就像MP3,CD,APE音效和文件大小的关系),这样便于携带,价格也肯定可以下降不少,后来翻看《艺术的故事》,立马心想:“这种纸就不错啊。”。
中央编译最近出了不少图文书,都是铜版纸印的,价格也都够可以,其中一本《色彩的性格》大洋158,也就是中央编译2004《色彩的文化》(34.9元)的精装版,可能加了不少图片(不肯定),我想如果把两本书放在一块儿卖,对比一段时间的销量会是很有趣的事情。
硬壳就是精装的意思。
我也在考虑是否出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但按原出版者的报价,精装比平装贵了不止一点点。没办法啊,出版社也是个企业,也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问题。如果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出版社是万万不肯的。经典艺术、传承文化,那只是少数读书人的理想而已......
就这一版《艺术的故事》所用的纸张而言,我觉得效果跟铜版纸不相上下。其实有时候想想,干嘛一定要跟三联一模一样呢?!三联毕竟是无法模仿的。就像这一本的封面设计,我原来更喜欢原版和三联版的简单大气,觉得只有这种稳重的封面才配得上内容的份量。但实际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封面我也越看越喜欢,更有现代感一些。
中央编译社像出版界的一匹黑马,不知道我这个比喻恰不恰当。他们最近确实出了很多大部头的好书,宣传也非常到位,让我联想到前两年的中信出版社。我想这是viking这样敬业的年轻编辑努力的结果吧。
关于定价,我还是同意oasis的意见。出版界的确有好书不怕价格高的说法,但更像一种托辞。谁不喜欢价廉物美的东西呢。况且真正读书的人当中有几个是大富之人呢?
PHAIDON的书,中国印刷厂盗印很多啊,广州美院门口的那条街里就有很多。艺术的故事口袋本那里也有,不过是法语的。另外这本中文版的定价是贵了一点,amazon上英文精装版也才30刀,考虑到经济危机,再版的时候便宜点吧,嘿嘿
你说的那些盗版书可能是印刷厂多印出来的。我最早就是想引进口袋版,我挺喜欢那种开本和用纸,但老外现在不授权。
这本书再版时成本也很难降低,PHAIDON的报价含了印刷费和版税,除非纸价会降,否则报价也很难降下来;范教师的翻译费一直是按重版稿费算的,所以也不会少。除非印量加大,成本会下降一点,但一次性投入又加大,社里肯定会有压力。我也正纠结这事呢:(
口袋版里的相片、画作会不会看起来很吃力?
我刚才在卓越下单买了一本,喜欢。这本书,我喜欢的是文字,配图当然也很重要,不过差不多就行了,印刷得再精美也比不上看到实物吧。
本周BookArt艺术图书精华展在图书馆举办。每年BookArt都会在学院举办两回展览。这回值得一提的是带来的贡布里希的the Story of Art“口袋本”,便于携带。Phaidon公司出的这个新的“口袋本”,又被称为“圣经本”(记得第十六版就被新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等人指为有“圣经气”,批评为带有艺术史的权威话语乃至权力话语——封面书名镂刻在大理石上的设计,这当然很有些胡乱言语。),开本变小,文字和图片分开。文字部分用的是那种很薄但质量很好的字典用纸,图片附在后面,仍用铜板纸,保证图片的大小和效果。为保证原来版本贡布里希所赞叹的文字和图片穿插得当、图文并茂的优势,“口袋本”制作了两条丝带书签附于其中,便于图文检索对应。拿在手里的确轻便不少,只是字体偏小阅读伤眼,穿线胶封容易松脱,都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 “口袋本”的首版,价格130元人民币,也还是不便宜。要知道16版的精装本也只要价格200元人民币,图片文字都要好过太多。虽然我自己还是再买了一册“口袋本”,但建议大家还是要精装本的好。中午刚好遇上范景中先生和周小英老师,顺便告知了。范老师早已知道有这么个版本,只是未见,他对贡布里希的感情之深,对关于贡氏的任何消息都非常关注。
......
南山路人 发表于 2006-12-28 00:06 |
这段转引自“范景中”小组中的文字,算是对oasis同学的回答。
等精装.....这种重量级的书,只有精装才配的上.....好吧,我承认我是用来摆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