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李洪林(1925年~)辽宁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6年,在中共中央从事理论工作;1977年,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
读过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运动史》,因无相应封面,权且代替,自记。
八十年代读过李洪林的几种著述。其笔端带有感情,又能从分析基本概念入手澄清极左思潮造成的理论迷悟,是胡耀邦麾下不可多得的一个理论人才。(2016年6月1日晚,李老病逝,享年91岁。)
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辶云云力史》没有相应页面,因而借地一记
这本书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来的,当时买这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下其中的一篇文章《领袖与人民》,书中观点很好,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风气很好,观点都很进步,现在反而退步了,保守了。
在党内的理论家中,李洪林值得一读,他是邓小平、胡耀邦麾下的理论人才,1979年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的《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深远;《理论风云》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收录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尽管开口“马克思主义”,闭口“坚持党的领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这些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洪林的文章,一个最大特点是真诚。他自己承认,“我写的文章,大部分没... 在党内的理论家中,李洪林值得一读,他是邓小平、胡耀邦麾下的理论人才,1979年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的《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深远;《理论风云》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收录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尽管开口“马克思主义”,闭口“坚持党的领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这些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洪林的文章,一个最大特点是真诚。他自己承认,“我写的文章,大部分没有看第二遍的价值”;这是自谦,也是自知。收入本书的文章,大多都已经公开发表,其中许多备受争议,李洪林“遵守论战规则”,“一律不再改动”。最后一章中,李洪林对自己错误批判别人表示悔恨。全书一共18章,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李洪林每一章都写导语,说明每一篇的缘起和经历,这是认真的表现。 (展开)
借标
文章大底从七七年到八四年,七年之间,有所进步,主要体现在注意到了法律、注意到了外资。本书可作为一个开明红的样板看,可以看到他们不得不多么小心翼翼,而又仍然处在那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框架之内不能自拔。实际上,正是他们谨守的框架,使得他们的对手占有天然的理论和道义优势,而他们则处在必须自辩(即使辩的理直气壮)的地位上。
代记思想运动史
> 更多短评 9 条
> 更多书评 1篇
> 6人在读
> 21人读过
> 105人想读
订阅关于理论风云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Bennaq I 2011-12-02
读过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运动史》,因无相应封面,权且代替,自记。
2 有用 沙砾于飞 2009-04-16
八十年代读过李洪林的几种著述。其笔端带有感情,又能从分析基本概念入手澄清极左思潮造成的理论迷悟,是胡耀邦麾下不可多得的一个理论人才。(2016年6月1日晚,李老病逝,享年91岁。)
2 有用 Havoc 2017-06-15
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辶云云力史》没有相应页面,因而借地一记
2 有用 自由与秩序 2013-08-29
这本书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来的,当时买这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下其中的一篇文章《领袖与人民》,书中观点很好,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风气很好,观点都很进步,现在反而退步了,保守了。
1 有用 野原新之助 2018-05-16
在党内的理论家中,李洪林值得一读,他是邓小平、胡耀邦麾下的理论人才,1979年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的《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深远;《理论风云》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收录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尽管开口“马克思主义”,闭口“坚持党的领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这些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洪林的文章,一个最大特点是真诚。他自己承认,“我写的文章,大部分没... 在党内的理论家中,李洪林值得一读,他是邓小平、胡耀邦麾下的理论人才,1979年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的《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深远;《理论风云》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收录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尽管开口“马克思主义”,闭口“坚持党的领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这些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洪林的文章,一个最大特点是真诚。他自己承认,“我写的文章,大部分没有看第二遍的价值”;这是自谦,也是自知。收入本书的文章,大多都已经公开发表,其中许多备受争议,李洪林“遵守论战规则”,“一律不再改动”。最后一章中,李洪林对自己错误批判别人表示悔恨。全书一共18章,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李洪林每一章都写导语,说明每一篇的缘起和经历,这是认真的表现。 (展开)
0 有用 yaeluem 2020-04-02
借标
0 有用 放些高论 2020-03-14
文章大底从七七年到八四年,七年之间,有所进步,主要体现在注意到了法律、注意到了外资。本书可作为一个开明红的样板看,可以看到他们不得不多么小心翼翼,而又仍然处在那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框架之内不能自拔。实际上,正是他们谨守的框架,使得他们的对手占有天然的理论和道义优势,而他们则处在必须自辩(即使辩的理直气壮)的地位上。
0 有用 出水八雲 2019-04-08
代记思想运动史
1 有用 野原新之助 2018-05-16
在党内的理论家中,李洪林值得一读,他是邓小平、胡耀邦麾下的理论人才,1979年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的《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深远;《理论风云》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收录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尽管开口“马克思主义”,闭口“坚持党的领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这些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洪林的文章,一个最大特点是真诚。他自己承认,“我写的文章,大部分没... 在党内的理论家中,李洪林值得一读,他是邓小平、胡耀邦麾下的理论人才,1979年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的《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深远;《理论风云》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收录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尽管开口“马克思主义”,闭口“坚持党的领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这些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洪林的文章,一个最大特点是真诚。他自己承认,“我写的文章,大部分没有看第二遍的价值”;这是自谦,也是自知。收入本书的文章,大多都已经公开发表,其中许多备受争议,李洪林“遵守论战规则”,“一律不再改动”。最后一章中,李洪林对自己错误批判别人表示悔恨。全书一共18章,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李洪林每一章都写导语,说明每一篇的缘起和经历,这是认真的表现。 (展开)
2 有用 Havoc 2017-06-15
李洪林的《中国思想辶云云力史》没有相应页面,因而借地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