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雁荡山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创作影响极大,他的“雁荡山花”系列是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经典之作。本书以潘天寿的雁荡写生画稿及相关写生作品为研究重点,将其置于20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展示、比较、分析,来呈现潘天寿的写生实践、写生方式与写生观念,借此引发对传统中国画写生的思考,丰富20世纪中国画写生的研究,对当下的中国画学习和欣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近现代书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曾主编《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图集》《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等。
很真切的写了潘老作画时的思考:岩石下水滴不到的地方不生草,滴到水晒不到太阳的地方生的草,与有水有太阳的地方生的草又不相同
不懂画,但看得懂潘老的画论。中国画,需要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熏陶和训练,才能有中国画的意境。
结合国画教学体系在学院的改革变化理解潘老的艺术体系变革,从画面构图、绘画视角、绘画题材到格调意境,通过雁荡题材创作展现,强调中国画的写生在于体验对象、了解对象。 选图具有代表性和参照性。
> 5人读过
> 10人想读
订阅关于雁荡山花:潘天寿写生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枚刀 2021-12-26 11:46:14
很真切的写了潘老作画时的思考:岩石下水滴不到的地方不生草,滴到水晒不到太阳的地方生的草,与有水有太阳的地方生的草又不相同
0 有用 程小七米 2019-11-19 13:37:27
不懂画,但看得懂潘老的画论。中国画,需要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熏陶和训练,才能有中国画的意境。
0 有用 66 2021-08-22 21:25:30
结合国画教学体系在学院的改革变化理解潘老的艺术体系变革,从画面构图、绘画视角、绘画题材到格调意境,通过雁荡题材创作展现,强调中国画的写生在于体验对象、了解对象。 选图具有代表性和参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