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所罗门书 短评

热门 最新
  • 21 小米=qdmimi 2009-04-25 21:47:16

    基本上,可直接看每首最后两句

  • 14 耶道理 2012-08-23 14:18:43

    阅读木心是要有知识准备的

  • 6 海鹰 2009-04-29 19:03:45

    这样也叫作诗?不如直接写成散文得了,也免得不停的敲回车再排版居中。所谓的现代诗越来越没有了规矩,变成是任何人都能来几首的东西,对这样的创作,我无法宽容。

  • 5 潛微 2018-04-12 19:51:00

    最喜欢的一本木心诗集,没有太多名人的名字和典故,有的都是一个一个很有氛围的场景。 有人评价说这怎么也算诗,的确,这不像诗,也不像散文,像一个个电影剧本里的片段:场景,道具,配角,都写好了,主人公出场,说两句话,轻轻地谢幕了,很有氛围。 主人公是谁呢?是木心,都是木心,不论哪个场景,他都亲自上场,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动作,一样的都是他自己。 我觉得木心是世界的、历史的神游者,出入自在,所有诗的主角都是他自己。

  • 2 莲渊 2010-05-07 23:22:28

    这也是诗?

  • 2 一个小标点 2013-04-07 09:53:50

    一如既往,闲,从容不迫。节奏真好。“爱海要在陆地上爱,登高山,瞭望大海 爱人亦然,万全处,方可率性狂恋”“好比清晨四点起床的人 领略夏天早晨的全部苍绿 鸟兽花木都怔怔望着我”“真理虽然美好,强者却不需要它”这句无意间说出真理。

  • 2 薛浥尘 2012-02-15 11:01:56

    夹杂着文言词句和大量欧式风格名词。时而极其浅白,时而十分晦涩。有些段落像歌词,有些则如叙事散文。非常多感的读诗旅程。记得伟棠先生说这是一本神奇的虚构诗集。我只觉得如副标题“不欺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一样是很私人的诗体日记。

  • 2 某条街 2015-08-14 01:32:56

    确实存在的地名与人名,虚构的情节和游历。似乎木心在年少时读书,只能想象自己周游世界,直到五十五岁赴美后,才有机会把自己脑海中的景象一一落实,然而初游已相当于重游。因而如果读到第一视角的画家在欧洲流浪,士兵在二战战场,也不必当作作者的真实经历。书名和序,提及假借所罗门的名义留下箴言,也算作者间接阐明诗的来源。这样的虚构开始有些不适应,拿不准想象与现实、用典与反讽的边界。然而觉得最有趣的一首也正是描述幻想中夜行军的《夜糖》。在这本“伪书”中,也会突然窜出关于旅行、历史与爱的警句,倒是真实有分量的感悟。而木心的国学底子,则会在某一处景色描写时骤然显露。读完北岛的朦胧诗再读这本诗集,可能会觉得具体到过于直白,有些诗更像是散文游记,选自己觉得有味道的段落咀嚼就好。另外排版时多最后两句另起一页,不知为何

  • 2 傻猩猩 2015-12-04 13:02:32

    木心最好的诗不在这里,这是他的诗意的生活而已。我的意思是,作为可供传诵的诗不在这里,这里更多是一个诗人的闲言碎语胡思乱想——对生活的诗意的构造。欧阳修上茅厕也写诗,还有那谁谁谁马背上有装随感的书袋,诗人大都有这样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吧,可能我们现在更习惯打开手机来记录而已。这里的东西,就是你平时写的那些东西——别人可能看不懂,你自己欢喜就好了。

  • 1 竹取Pro 2015-10-28 21:02:07

    《沙漠之德》、《威尔斯口音》是一板一眼抄录了下来,说是他的个人成长史,是真切的副标,你在字词的堆砌中能找到质朴的组织结构,有别于一惯的炫技,他看到的景物,变得具体而微,他看世界的眼睛不一样了,毋宁说这是情书集,是一双爱人的眼睛。

  • 2 三个背影 2010-05-21 21:09:28

    落叶的森林,有种博物馆的感觉。

  • 2 Nature 2011-11-10 03:31:25

    这是我所读过的木心先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 1 arsenalcat 2010-11-05 14:03:23

    自由,随性,睿智,顽皮的深刻,大事化小的机巧,深藏不露的花招,他游戏文字,大事件,小CASE,因为世事成竹在胸,不过这老人,在这本书里,露出了一点点小感性,"一切幸乐都要由你赋予我的,别人给的都只能是平淡或凄苦"这狡猾的老头也有想不开的时候,呵呵,爱海,要在陆地上爱,万全处,放可率性狂恋,他自己说的,难道忘了。

  • 1 sheepshi 2014-11-08 23:50:55

    原本以为会是具象的成长历程,不想却是描述横跨五大洲四大洋更为天马行空的诗集。

  • 1 2015-03-30 03:24:30

    纯净和冲虚的境界未必可能而值得向往 颓唐与失败却为渺茫的探索提供了途径

  • 3 Cléo林真棒 2020-06-20 00:24:23

    木心的诗依旧备受争议,看到有读者甚至扬言“每首只需读最后两句”,实在不免要为先生多说两句。木心是刻意要保留那道古文与今文、洋文与中文焊接起来的极美的疤痕,呈现语言凹凸崎岖的质感。那些看似是俏皮话的,嘲弄、解构的部分,也不止于对一种文化的核心部分的轻巧把玩,他视一切异域为故乡,又视一切故乡为异地,最终对各式文化都付之以“凛然脱逸”的逃遁状态,这恰是木心文化身份“流散状态”的最好体现。用许老师的话讲,木心的诗常常显现出一种“非我对自我的盘踞”。

  • 1 #litostz⛓️ 2020-06-19 17:16:59

    浙大许志强老师分享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