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陈纪滢:捧腹大笑兼及会心而笑——我看夏元瑜的幽...

海上雨 2008-09-17 16:38:04
"标题:"陈纪滢:捧腹大笑兼及会心而笑——我看夏元瑜的幽默散文

捧腹大笑兼及会心而笑
——我看夏元瑜的幽默散文
陈纪滢

  林语堂先生在《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一文中有以下几段精辟的话:
  “我认为幽默的发展是和心灵的发展并进的。因此,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它是心灵放纵,或是放纵心灵。唯有放纵心灵的,才能客观地看万事万物,而不为环境所囿。”
  “幽默也是人类领悟力的一项特殊赐予。我特别欣赏维多利亚女王临终前的最后遗言。当她知道她的死期已至,这位大帝国的统治者的最后遗言是:‘我已尽力而为。’她知道她不是完人,仅不过是尽了她的最大的努力。我喜欢那种谦虚、那种健全的热情和具有人情味的智慧。这就是最好的一种幽默。”
  “有时,我们把幽默和机智混为一谈。或者甚至把它混淆为对别人的嘲笑和轻蔑,实际上这两种应称为讥讽。讥讽是伤人的,它像严冬削面的寒风。幽默则如天上降下的温和细雨,将我们大家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气氛中。它像潺潺溪流,或者照射在碧绿如茵草地上的阳光。讥讽损伤感情,使对方感到不舒服,而使旁观者觉得好笑。幽默是轻轻地挑逗你的情绪,像搔痒一样。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它是那么的舒服,有时真是舒服极了,舒服得使你要求多搔。而那就是良好的幽默性。它是像星星火花般闪耀,然而却又遍遍弥漫着它的气息,使你无法将你的指头按在某一行文字上,指出那是它的所在。你只觉得舒服,但却不知舒服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舒服。”
  “因此,我们必须把各种不同的幽默加以区分,正如我们把哄笑与咯咯地笑,或者捧腹大笑和淡淡的一种微笑,或者悲伤的微笑加以区分一样。我喜欢一个作家淡淡的、悲伤的微笑。这给我们一种甜蜜的忧郁,就像葛瑞那首《墓园的哀歌》。最好的一种微笑是两个朋友一种‘会心的微笑’,在中文里面称作‘相视莫逆’。当爱默生与卡莱尔第一次见面时,他们未发一言,而只是两个灵魂深深了解所发出的微笑。这便是今天中国人所极其欣赏的一种所谓‘会心的微笑’。”
  “最崇高的幽默,便是能逗人发出一种含有思想的笑之一种幽默。如果我们是天使,我们便不会需要幽默,我们将整天唱圣诗。不幸,我们是生在这种人间的境况中,居于天使与魔鬼之间。人生充满了悲哀与忧郁、愚行与挫折。那就是幽默所至,成为足以使人产生力量、恢复精神的一个因素之处。”
  按林氏这篇论文,原是用英文写的,曾宣读于一九七○年六月在韩国首都首尔所举行的国际笔会第三十七届大会中。我特别欣赏林氏对于幽默所加的范围与定义,所以先列为篇首,然后再谈夏元瑜先生所著《以蟑螂为师》这本书。
  近五六年来,我常在报端读到夏先生的文章,因为他所写的方面极广、有趣,而且文字是纯口语的,很吸引人,所以每登必读。渐渐地,我知道他是北平人,算来是我的乡长。常言道:“人不亲,土亲。”所以“心向往之”很久。但实际有接触还是去年春天,有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给陈纪滢先生的一封信》刊登在《中国时报》上。猛然一看,吓了我一跳,既而仔细一阅读,才知道是针对我在“立法院”质询政府有关电视节目的事。那时三个电视台尽演武打连续剧,舆论攻击、人人诟病,但电视台依然故我,满不理会,故而不得不向政府质询。夏先生的文章,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同情电视台与连续剧编剧家,实际上则是说反话,斥责他们、讽刺他们和规劝他们。但也有不深懂“文法”的读者,说是反驳我。甚至于还劳动大史学家、“监察委员”萧一山兄给我打电话,说:“这篇文章的真义是同情你的,是赞成你的。”可见,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幽默,或者说反语,往往会引起误解的。因为这个年头儿,人人匆忙,思索的工夫不多,直接讲话有时候还令人听不懂,如果转弯抹角,再有什么暗示与含意,恐怕要靠有耐心的与饱学之士去欣赏了。
  我那时便肯定元瑜先生博学、多才、广交游,而且是一位有充分幽默感的人。但他生活背景与他的现状,虽然在文章中可得一鳞半爪,总是模糊不清。后来终于见面了,跟我想象的修养差不多,但外表则距离甚远。你瞧,那一袭大花香港衫(因为是夏季),活像穿在电视明星身上。表面健康情形与实际年龄至少相差二十岁。白面书生与斯斯文文的那股劲儿,跟他文章所显示的才华确乎相符。那次虽有两小时的相聚,同时有一两位更年长的前辈在座,元瑜先生并没有像他写文章那样滔滔不绝,显露他讲话的技巧。这种“含蓄的沉默”,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会心微笑”有同样的价值,是深厚文化基础的表现。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对于飞禽走兽有专门知识;而且,他管理过北平的动物园(万牲园),对动物不仅有知识,还有经验。他在文章内所流露爱惜动物之情,就是实际生活升华为感情的反映。几十年来,他亲手与指挥工人所做的标本,已普遍见于各级学校。他又是艺术家,对于古物鉴赏富有权威,因而若干古物由他复制出来的既精又逼真。不用说,他也是国剧行家,据知他在某学院开的课便是有关戏剧的。他又是社会学者与语文学家,他理解的社会景象、风俗与制度,极为广泛而深入。
  当然,他的幽默与警世之语,埋藏在《以蟑螂为师》一文内为最显著。他这种观察入微、借物警世的用意,是值得当今人士注意的。
  元瑜先生自称为“新作家”,其实作家哪在乎新旧?只要写出来的文章不俗,能引人入胜,一篇可抵百篇。何况其中幽默感,有的可引人捧腹大笑,有的又使人有会心的微笑;不但对于读者健康有益,而且也启发人类的心灵,比那晦涩充满形容词的“天书”,与那些令人“不忍卒读”的别扭“时代古文”好得太多了!
  我何幸与三○年代的幽默作家老舍、老向与何容,都是同乡兼好友,如今又多了一人——夏元瑜先生,更以博学多才,写出这么令人醒脾的幽默文章来,林语堂先生地下有知,也可含笑于九泉了!
一九七六年于大湖街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老盖仙说世态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