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退耦的光子 2017-10-08 20:23:31

    第一反应是找原版

  • 1 不文 2012-05-21 14:13:57

    从语言学方法分析认知的内在结构。

  • 1 Ivan 2010-08-08 22:07:51

    翻译让人忍无可忍。。恨不得自己去翻一个 翻译真是可以让经典变成rubbish...

  • 1 xhj 2014-12-30 10:43:21

    翻了翻,没看太懂,以后再看。

  • 0 蟥阿螞 2015-12-17 23:47:13

    Brilliantly edifying. 可以先读普特南再读此书

  • 0 沂雩 2022-03-17 00:29:00

    翻译属于译者大概尽力了但是还是很烂的水平。 通过第二章提出常识知觉框架也属于一种理论化(theoretical)框架;第三章提出语义重要性和系统重要性;进而推进到身心问题取消主义和反对isa立场。优点是一个理工背景者的科学主义要求,以及在进行思维实验时的精妙。僵尸假说和孪生地球无疑相形见绌。因此第二章显然是最有力的。 不过,churchland在第五章所主张的抛弃isa太过激进,而在第三四章所主张的语义重要性、对他心问题以及p理论不协调性做出的一些论证却又立足于语言分析。对此种不一致,20节所作出的反驳似乎太弱了。因为即使抛弃isa的要求与前文并不冲突,又即使抛弃所有旧理论,也似乎难以设想一种脱离语言形式的科学理论的出现。更何况,未来科学理论似乎也总需要先前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理论作为其前提。

  • 1 功能主义委员会 2023-03-16 00:42:37 江苏

    第三章看得很迷糊,其他章还好。有些例子举的特别生动,比如红外射线视觉人,只有数学科学语言的类人文明…作为匹兹堡学派的学生,丘奇兰德和他老师塞拉斯一样,对所予神话有强烈的批判,在塞拉斯那里,是黑格尔式理性主义的对于无中介的思想的批判,即在主观知识和客体之间不存在无概念中介的直接理解。两人都非常批判现象学或者意向性态度对于意义的理解,即将“意义”理解为来自于感觉直接性而非概念性或者社会交往的语义空间,常识也是一种理论框架!对于丘奇兰德,语义认识论或ISA根本无法解释心智原理,因为心智归属数学物理的因果关系而非语言命题的逻辑关系。智能与语言没有必然关系。消除性唯物主义是极致的自然数学化,它推动了意义的灭绝。书的最后,作者将自己的认识论定位为某种信息-控制论,人类是认知引擎,模拟外部世界的信息海绵

  • 0 无处骑士 2023-07-09 20:46:53 内蒙古

    读原文,译本寄了。

  • 0 丁白 2023-04-30 14:28:18 安徽

    2023重读,第二篇关于“知觉可塑性”的讨论同时扒了“经验主义者”和“常识实在论”的底裤,给任意经验(至少是知觉部分)需要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极佳辩护。

  • 0 Limln 2018-04-26 15:09:59

    “语义架构”、“内涵结构”就是休谟所谓的“观念的联系”嘛。

  • 0 kismet 2019-10-04 21:18:09

    当代经典。可以不赞同,但难以忽视

  • 0 马蹄北去 2021-05-05 17:27:32

    基本遵从蒯因的自然主义路线(对常识理论的批判让人想到塞拉斯),但是有更多建构性的内容。通过设想具有不同的基本感官的人类和援引科学史上热质的例子指出常识经验观点也只是一种理论,因而常识不能作为可靠认识的基础和判决;从粗糙的分析—综合区分到二维连续的语义—系统重要性框架,并且基于语义重要性提出不同于蒯因基于刺激语句和戴维森基于宽容原则的翻译理论;将同样的分析应用于心灵哲学,指出常识心理学和传统认识论的诸范畴也只是理论的,类比库恩的范式转换提出一种心灵的取消唯物论观点,并且指出为何还原唯物论和功能主义是过于乐观的;反对基于命题系统的纯规范认识论(类似罗蒂),提倡更强化学习式的智能理论(类似丹尼特)。给出的只是框架,细节很粗糙,作者在科学理论中找到的许多类比是亮点

  • 0 2024-05-26 16:06:38 北京

    喜欢丘奇兰德 但不喜欢中文翻译

  • 0 Agilulfo 2019-06-18 18:25:20

    Brilliant & Bold.(自动忽略翻译)

  • 0 Derek623 2017-09-14 14:35:01

    这本书畅想的未来感人至深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