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写作的一大愿望是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但写作结果不尽如何所愿,只好保留小说的书面化一章作为附录,而把其他更不成熟的部分删去。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从确定选题、通过提纲到最后写作成文,始终得到了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的悉心指导。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创作者
· · · · · ·
-
陈平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洲。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洲。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按照这个理论框架来衡量,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的女侠》),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代王度的《古镜记》、清代王晫的《看花述异记》)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中心的(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20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对话”的过程中,外来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现代中国小说采用连贯叙述、倒装叙述、交错叙述等多种叙事时间;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等多种叙事角度以情节为中心、以性格为中心、以背景为中心等多种叙事结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言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本上是由以梁启超、林纾、吴趼人为代表的与以鲁迅、郁达夫、叶圣陶为代表的两代作家共同完成的。前者以1902年《新小说》的创刊为标志,正式实践“小说界革命”主张①,创作出一大批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小说、又不同于“五四”以后的现代小说的带有明显过渡色彩的作品,时人称其为“新小说”。后者没有小说革命之类的代表性宣言,但以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为标志,在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全面突破传统小说的藩篱,正式开创了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小说。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把辛亥革命后到《新青年》出版前鸳鸯蝴蝶派小说盛行的这几年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而只是把它看成“新小说”思潮的尾声。实际上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吴趼人的《恨海》已开启了鸳蝴小说的先声;而早期政治小说的影响也滲透到辛亥革命后的言情小说中同是殉情,何梦霞只能战死武昌城下而不能服毒闺房(徐枕亚《玉梨魂》):侦探小说与公案小说、责小说结合则产生了黑幕小说这样的怪胎……你可以指责鸳蝴作家把早期“新小说”家的思想局限进一步发展把刚刚输入的一点外国小说叙事技巧程式化,但你不能不承认他们是“新小说”的合法继承人。因此,我把主要活动于1898至1916年的小说家通称为“新小说家”,而把主要活动于1917至1927年的小说家通称为“五四小说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像 8.0
-
- 丁玲年谱长编(上下卷) 8.6
-
- 赵守俨文存 8.3
-
- 明清稿抄校本鉴定 9.0
-
- 物质技术视阈中的文学景观 8.4
-
- 清诗纪事 7.7
-
- 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 8.7
-
-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 9.5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阅读笔记

二读,是真好。做了一些摘抄,准备开始三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 导言 两种移位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 第一, 西洋小说输入, 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 第二, 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14 三个时代的读者不同 晚清小说的主要读者是“ 出于旧学界... (展开)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一个重要问题,一本典范博论。

中国(近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7分 622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4分 664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8.9分 2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小说叙事研究 (杜边生)
- 人文研究丛书 (季米)
- 图书馆藏书2 (杨华评论)
- 在大学图书馆借读的书籍 (ymoon)
- 学位论文 (quitequie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Oneday 2022-04-18 22:02:42
三星半。
0 有用 漱石斋主 2011-04-20 12:56:06
经典之作
0 有用 羽毛 2013-03-03 22:53:11
其实博士论文做成这样也是不难吧,而且我一度陷于意义迷失中
0 有用 阿然和阿夭 2018-11-21 12:49:02
围绕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三方面:时间、角度、结构展开,中文必读书目。
0 有用 不想起名字 2019-03-03 09:29:10
理想的文学研究方式——说得未必全对,但很晓畅。关于中国文人的“史传”和“诗骚”传统对今天的小说研究仍很有意义,关于创作的困境。 叙事时间角度和结构的变化体现的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小说形式感的加强和小说人物的心理强化。关于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作者真的没有说废话,而是探讨在西方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之下,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从而在不断地碰撞损耗与位移中最终确定了自己位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