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玉米的创作者
· · · · · ·
-
毕飞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毕飞宇,1964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童年与少年在乡村度过,1979年返城。1983年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先诗歌,后小说。出版有长篇小说《上海往事》、《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平原》等;小说集《祖宗》、《慌乱的指头》、《睁大眼睛睡觉》、《青衣》等多部作品。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等奖项。代表作《玉米》获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权利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而显示出来。 玉米恍惚得很,脸上也脱了色。她行走在桥面上,像墙上的影子,一点重量都没有。玉米也真是好本事,她那样过桥居然没有飘到河里去。 玉米望着有庆家的,目光像烟那样,风一吹都能拐弯。 玉米发现这一刻自己只是一张纸,飘飞在空中,无论风把她抛到哪儿,结果都是一样的,不是被撕毁,就是被踩满了脚印。哪一只脚能放过地上的一张纸呢。脚的好奇心决定了纸的命运。 不幸的女人都有一个标志,她们的婚姻都是突如其来的。 秘密都是感人的,带有鼓舞人心的动力,同时也染上了催人泪下的温馨。秘密都是渴望朝着秘密的深处缓缓渗透、缓缓延伸的。而延伸到一定的时候,秘密就会悄悄地开岔,朝着覆水难收的方向发展,难以规整了。 玉秀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玉秀却不知道别人知道。所谓的隐私,大抵上也就是这样的一回事。隔着一张纸罢了。纸是最脆弱的,一捅就破;纸又是最坚固的,谁也不会去碰它。 铁是没有表情的,不言不语,不声不响。但是,铁很重,很硬,有一种霸蛮的力量。同学们对“铁”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恐惧。因为铁的静止永远都是暂时的,它一旦行动起来,没有人知道后事如何。同学们发现,任何东西发展到一定的火候,它都有可能变成铁。比方说,事件,比方说,时间,比方说,心情。它们现在都是铁。很重,很硬,横在八二(3)每一个同学的面前,的心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摘记 -
玉米的第一次掌权是在中午的饭桌上。玉米并没有持家的权力,但是,权力就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上,捏出汗来,权力会长出五要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父亲到公社开会了,玉米选择这样的时机应当说很有眼光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玉米 第一部分�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玉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玉米"的人也喜欢 · · · · · ·
玉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5 条 )




这是一本压抑的书,读来只觉得抑郁与愤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压抑的书,读来只觉得抑郁与愤恨。 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书中以文革时期为背景,在那个蒙昧的时代,所有人都被裹挟在洪流中,向无边的黑暗越坠越深。 玉米的悲剧和文中有庆家的这一句话脱不开干系—— “做女人的可以心高,却不能气傲,天... (展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7.8分 7703人读过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7.9分 1085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8.1分 99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玉米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菜菜 2015-09-07 14:30:45
长幼不仅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
1 有用 鱼香菇* 2013-11-21 12:00:39
毕飞宇真懂女人
3 有用 凉水 2012-10-05 22:27:01
玉米是一个厉害的女人,但是在中国农村男性主题的男权制社会中,最厉害的女人也只能依附于男人,出路只有嫁给有权力的男人。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的农村,那玉米会出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吗?这似乎成为了毕飞宇讨论的永恒主题,文化荒凉贫瘠背景下的女性命运,或者说这背景下纯真的生命力。
2 有用 本阿弥·光悦 2012-12-22 09:31:26
写的还是很深入细腻的,不过我果然还是十分厌恶这种勾心斗角,挣扎生存,毫无尊严的时代,人和语言. 三姐妹,一个坚强忍耐,一个风骚机灵,一个平庸挣扎,故事之间感觉有些断裂,没头没尾的抽取了几个片段
1 有用 Alsoran 2015-01-03 17:14:52
写得挺好,洞察力和细节很厉害。(自己还是不太喜欢这样的,看完都觉得活着好累,人情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