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对人类的研究
第一章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1. 人类学的发展
1885年,佛蒙特大学最早开设人类学课程;系统的人类学学科出现较晚,因为人类知识技能本身的局限性和欧洲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与各地的民族成员都有共通的人性:对“野蛮人”的研究即是对全人类的研究。
2. 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类学从广阔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别善于在复杂的生物或文化组织上对人类作总体上的一般观察。
3. 人类学的分支
3.1 体质人类学:偏重于研究人类生物结构的分支;研究人类进化的问题及不同人种间的差异。
3.2 文化人类学:对人类各种民族进行研究,重点放在研究史前的或近代非西方文化。分为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4. 人类学与科学方法
4.1 方法论探讨:辟尔唐事件;田野调查工作之于人类学就如殉道者的血之于教堂一样;民族史研究
原著学习:田野工作的谜题,W.拉.巴雷《诊断师与田野》,1978.
4.2 人类学与当代生活:科学中最富有人道主义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现代灵长目动物
1. 分类体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属——现代人
2. 灵长目
2.1 演化关系的确立: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
3. 现代灵长目动物
3.1 原猴:狐猴,獭猴,跗猴
3.2 类人猿:新大陆猴,旧大陆猴,小猿和巨猿
4. 灵长目动物的社会行为
4.1 群体
4.2 个体的相互影响
4.3 游戏
4.4 信息交流
4.5 居住区
4.6 父母的行为
4.7 学习
原著学习:一只驯养的大猩猩的智力,弗兰西斯•帕特森、拉诺德•科汉《与大猩猩对话》,1975
4.8 侵略行为
4.9 灵长目动物行为与人类演化
第三章 生物学与进化论
1. 适应
原著学习:人类生命机能的缺陷,T•多赞斯基《人类演化》,1962
1.1 自然选择
1.2 镰型血球贫血症病例
2. 遗传
2.1 基因的遗传
2.2 遗传的方式
3. 种群遗传学
3.1 种群的稳定性:哈代—温伯格定律, 某些等位基因产生的频率从一代到另一代会保持相等。
3.2 引起变异的要素:突变;遗传漂变;基因流动;自然选择
3.3 种群的演化:直线式,发散式,辐合式
3.4 物种形式
3.5 隔离机制
第二部分 人类的演化
第四章 化石灵长目
1. 灵长目的特征
1.1 灵长目的齿式
1.2 灵长目的感官
1.3 灵长目的脑
1.4 灵长类的骨骼
1.5 生育和幼儿照料
2. 追溯化石的过去
2.1 化石的性质:化石的发掘
3. 灵长类的起源
3.1 古新世的灵长类:6500万年前
3.2 始新世的灵长类:5500-3800万年前
3.3 渐新世的猴和猿:3800-2250万年前
3.4 中新世猿:2250万年前;西瓦古猿
原著学习:腊玛古猿的牙齿和颌骨,埃恩•达特沙尔《腊玛古猿的演化意义》,1975
3.5 早期猿类和人类进化
第五章 最早的古生人类
1. 环境与食谱的影响
原著学习:南非麦卡潘斯盖特南猿的食腐生活,C•E•瑞德-马丁、D•W•瑞德《南猿的食腐生活与人类演化——动物群分析》,1975
1.1 人类依其两足站立
1.2 脑的重新组织和扩大
1.3 最早文化的标志——工具
1.4 合作狩猎
2. 化石证据
2.1 南猿:纤细南猿;粗壮南猿
2.2 纤细南猿与粗壮南猿的关系
2.3 人类的早期代表:利基夫妇1959年发现“能人”;利基之子发现“KNMER1470号人”
2.4 非洲、亚洲与人类的出现
第六章 人类的演化
1. 直立人
1.1 爪哇直立人
1.2 中国直立人:周口店北京猿人;陕西蓝田人
1.3 直立人的体质特征
1.4 非洲和欧洲的直立人
1.5 早期古人类文化
2. 智人
2.1 安尼德特人:典型和广义的安尼德特人;爪哇种群、非洲种群和中国种群
原著学习:中东的安尼德特人,E•特林考斯《对远古近东的新认识》,1980
2.2 尼安德特人时代的人类进化
2.3 克罗马农人——最初的现代人
2.4 旧石器晚期的人哪里来的?
第七章 人类的差异
1. 差异与演化
1.1 体质差异
2. 种族的含义
2.1 作为生物学概念的种族
原著学习:特征、种群和个体——种族类型问题,G•W•拉斯克,罗伯特•泰泽 《体质人类学》,1982
2.2 人种的概念
3. 种族的社会意义——种族主义
3.1 种族与行为
3.2 种族与智力
第三部分 考古资料
第八章 考古学的方法
1. 考古资料的复原方法
原著学习:史前洞穴居民探索,C•S•库恩《七个洞穴》,1957
1.1 遗址勘定
1.2 发掘遗址
1.3 考古资料的保存状况
1.4 考古资料的整理
2. 断代
2.1 相对断代法:地层学;含氟量测定;动植物遗骸;古生物学知识
2.2 精密测年法:发生性碳素分析;钾-氩分析法;树木年轮法;氨基酸消旋断代法
2.3 机遇与古代研究
第九章 最古老的文化
1.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工具
1.1 奥杜威峡谷
1.2 奥陶温工具传统
1.3 阿先连工具传统
1.4 李瓦洛锡技术
2. 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传统
原著学习:莫斯特文化的象征性人工制品,亚历山大•马沙克,《当代人类学》,1976
3. 旧石器时代晚期
3.1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4. 中石器时代
4.1 中石器时代的工具
4.2 主要的中石器时代文化
5. 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主要趋势
第十章 耕植与驯畜
1. 中石器时代农耕与畜牧的起源
2. 新石器时代革命
2.1 早期植物栽培的证据
2.2 早期动物驯化的证据
2.3 驯化的起源
2.4 人类为什么会成为食物生产者
3. 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
3.1 最早的完全成熟的农耕村落
原著学习:贾摩:一个早期村落农耕公社,R•J•布雷伍德,《史前人类》,1975
3.2 食物生产的传播
3.3 新石器时代的技术
3.4 社会结构
4. 新大陆的新石器时代
5. 新石器时代与文化的多样性
第十一章 城市的起源
1. 文明的含义
1.1 文明的出现
原著学习:泰克尔:一个实例研究,威廉•A•哈维兰 《人类学》, 1978
2. 城市与文化变迁:农耕方法改变;劳动分化;统治贵族出现;社会分层
2.1 农业创新
2.2 劳动的分化
2.3 中央政府
2.4 中央集权的证据
2.5 最早的政府
2.6 社会分层
2.7 社会分层的证据:埋葬习俗;住处规模;书写文献;通信
3. 文明的形成
3.1 关于文明出现的诸种理论:灌溉系统;贸易网络;环境与社会的限制;宗教
4. 文明与压力
第四部分 文化与生存:信息交流、儿童养育、生命延续
第十二章 文化的性质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
2. 文化的特点
2.1 文化是共有的
2.2 文化是学得的
2.3 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
2.4 文化是一体的
3. 田野中的文化研究
原著学习:田野工作中的人类学家,N•A•查格农 《研究杨诺马姆人》,1974
4.文化与过程
4.1 文化的适应
4.2 文化的功能
4.3 文化与变迁
4.4 文化的评价
第十三章 语言与传播
1. 语言的性质
1.1 语言的形与声:音位学;词态学;语法和句法;
1.2 伴随语言:音质;原音化;
1.3 体态语言
1.4 语言的变化
原著学习:不标准英语的逻辑,W•拉波夫 《人类学读物》,1977
2. 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2.1 语言和思维:沃夫假设;亲属称谓;
2.2 禁忌语
2.3 社会方言
4. 理论语言学
4.1 转换语法
5. 语言的起源
第十四章 心理人类学
1. 自我及其行为环境
1.1 自我
1.2 行为环境
2. 人格
2.1 人格的形成
原著学习:美国农业季节工人的儿童养育习惯,W•H•弗里德兰、D•黑尔金 《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季节工人》,1971.
2.2 群体人格
2.3 文化形成
2.4 基本人格结构
2.5 众趋人格
2.6 国民性格
3. 变态人格
3.1 正常行为与变态行为
4. 心理人类学的当前动向
第十五章 生存方式
1. 适应
1.1 适应的单位
1.2 演化的适应
1.3 文化区
1.4 文化核心
2. 狩猎-采集生活
2.1 狩猎-采集生活的特点
2.2 狩猎与采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食物生产社会
3.1 初农文化:古鲁拉姆巴人
3.2 畜牧生计:巴赫蒂亚里人
3.3 非工业民族的城市生活
3.4 阿兹特克城市生活
4. 现代世界的前工业城市
原著学习:约鲁巴人的集市与贸易,W•巴斯克姆《尼日利亚西南部约鲁巴人》,1969
第五部分 群体的形成:解决协作问题
第十六章 婚姻与家庭
1. 家庭的功能
1.1 儿童的养育
1.2 性关系的控制:性接近的规则;乱伦禁忌;内婚与外婚
2. 家庭的形态
2.1 核心家庭
3. 婚姻
3.1 单偶婚、多偶婚和群婚
3.2 续嫁夫兄弟婚和续嫁妻姐妹婚
3.3 续继婚
3.4 配偶的选择
原著学习:青春、美丽和罗曼蒂克爱的玄学,J•亨利《对妇女的挑战》,1966
3.5 离婚
3.6 扩大式家庭
4. 家庭组织问题
第十七章 亲属与继嗣
1. 继嗣群
1.1 单系继嗣
原著学习:特鲁克人的母系继嗣居住选择,W•H•古迪纳夫《西南人类学杂志》,1958
1.2 双重继嗣
1.3 两可系继嗣
2. 继嗣群的形式
2.1 世系群
2.2 氏族
2.3 联族和半偶族
2.4 双边亲属与亲戚
2.5 继嗣群的演化
3. 亲属称谓和亲属群
3.1 爱斯基摩制
3.2 夏威夷制
3.3 易洛魁制
3.4 奥马哈制
3.5 克劳制
3.6 描述制
第十八章 年龄、共同利益与社会分层
1. 年龄集团
1.1 年龄集团的构成
1.2 非洲社会的年龄集团
原著学习:变化中的肯尼亚蒂里基人的年龄组组织,W•H•萨格瑞《非洲各族》,1965
2. 共同利益社团
2.1 共同利益社团的种群
2.2 都市世界中的社团
3. 社会分层
3.1 阶级和世袭阶级
3.2 流动
3.3 社会分层的发展
第六部分 社会一体化: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第十九章 经济体系
1. 经济人类学
2. 资源
2.1 劳动方式
2.2 土地私有制
2.3 资本
2.4 技术
3. 生产-年度经济周期
4. 分配与交换
4.1 库拉交易圈
4.2 再分配
4.3 财富的分配
原著学习:夸富宴,R•P•罗纳尔、E•C•罗纳尔《夸扣特人——英属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1970
4.4 市场交易
第二十章 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1. 政治制度的种类
1.1 分散的政治制度:群队组织;部落组织;亲属组织;年龄级序组织;社团组织
1.2 集权的政治制度:酋长;国家制度
2. 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
原著学习:一支新武器搅起了老幽灵,W•E•米切尔《自然史杂志》,1973
2.1 内在化控制
2.2 外在化控制
3. 非西方社会中的法律
3.1 法律的定义
3.2 法律的功能
3.3 犯罪
4. 政治组织和对外事务
4.1 战争
5. 政治制度和合法性问题
6. 宗教与政治
第二十一章 宗教与巫术
1. 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
2. 宗教与实践
2.1 超自然存在物与超自然力量
2.2 宗教实践者
原著学习:一个奥纳萨满在施法术,E•L•布里奇斯 《地球的最顶部》,1948
2.3 仪式与礼仪
2.4 巫术与宗教
3. 巫技
3.1 巫技的功能
4. 宗教的功能
5. 宗教与文化变迁
5.1 复兴运动
第二十二章 艺术
1. 口头艺术
1.1 神话
1.2 传奇
原著学习:松古浦味的羚羊妹:一个霍皮人的传奇,H•科尔兰德《霍皮人的第四世界》,1971
1.3 故事
1.4 其它的口头艺术
2. 音乐艺术
2.1 音乐的要素
2.2 音乐的功能
3. 雕刻艺术
3.1 艺术和工艺
3.2 西非的雕刻
第七部分 变迁与未来:解决对变化环境的适应问题
第二十三章 文化变迁
1. 变迁的途径
1.1 发明
1.2 传播
原著学习:一个玛雅社区中文化的存留与变迁,R•E•雷纳《圣徒的法律》,1966
1.3 文化的丧失
1.4 涵化
2. 强迫改变
2.1 殖民主义和征服
2.2 反抗与革命
3. 现代化
3.1 现代普埃布洛印第安人
3.2 现代化与第三世界
3.3 现代化总是使人痛苦吗?
第二十四章 人类的未来
1. 人类文化的未来
1.1 大同文化
1.2 文化的多元性
2. 未来的问题
2.1 人口增长
2.2 食物短缺
2.3 都市化与拥挤
2.4 污染
2.5 生育控制
2.6 不满意文化
原著学习:裁缝穆斯塔法,P•J•马格纳雷拉《一个土耳其城镇的传统与变迁》,1974
第二十五章 人类学的未来
1. 正在消逝的过去
2. 现代社会的出现
3. 北美文化的研究
4. 人类学与职业
5. 道德观问题
原著学习:人类学家在工作,选自于《人类学通讯》。
详细目录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