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前言
我是湖南湘乡人,生于公元一九○七年。先世多为文人,曾祖父蟾桂公曾随左宗棠去到西北,在甘肃省任过县知事、知府等职。祖父公卿和父亲宪文均饱读经书,但未踏入仕途,只在故乡耕读自娱。我父亲为地方兴办学校及各种公益事业,与人排难解纷,极为乡里所推重。
我年幼时,父亲教我背诵古文诗词和阅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尚深印脑海。我的母亲姓彭,闺名玉贞,秉性慈祥,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生子女六人,都是躬亲抚养教育。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仅是一个小康之家,约有二十亩田地,雇有一名长工,还够不上称为富农。我母亲恤老怜贫,常尽其所有帮助他人,这种德行,乡亲们无不感激赞叹。她骂信佛教,我后来于役军旅,尽管我掌生杀大权,但从未枉杀一人,这都是受我慈母教诲的影响。我母亲由于抚养一大群子女,操理家务,备极辛劳,不到五十岁就病故了。
我上有三兄,除三哥尚在外,均已先后物故,下有...
前言
我是湖南湘乡人,生于公元一九○七年。先世多为文人,曾祖父蟾桂公曾随左宗棠去到西北,在甘肃省任过县知事、知府等职。祖父公卿和父亲宪文均饱读经书,但未踏入仕途,只在故乡耕读自娱。我父亲为地方兴办学校及各种公益事业,与人排难解纷,极为乡里所推重。
我年幼时,父亲教我背诵古文诗词和阅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尚深印脑海。我的母亲姓彭,闺名玉贞,秉性慈祥,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生子女六人,都是躬亲抚养教育。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仅是一个小康之家,约有二十亩田地,雇有一名长工,还够不上称为富农。我母亲恤老怜贫,常尽其所有帮助他人,这种德行,乡亲们无不感激赞叹。她骂信佛教,我后来于役军旅,尽管我掌生杀大权,但从未枉杀一人,这都是受我慈母教诲的影响。我母亲由于抚养一大群子女,操理家务,备极辛劳,不到五十岁就病故了。
我上有三兄,除三哥尚在外,均已先后物故,下有一妹,尚健在,现住长沙。
一九三○年冬我任团长时,经友人之介,得识冷兰琴女士。她当时是一位相当有名的钢琴家,执教于中央大学音乐系及金陵女子学院,我们于一九三三年春结婚,生有子女五人。时值抗战军兴,余率部浴血奋战,无暇顾家,悉由吾妻负责,千里奔波,辛劳备尝。她患有先天性的高血压症,不幸于一九四九年六月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她不仅仪态万方,而且磊落大方,不同凡俗,其言其行,对我的帮助和启发颇大,结婚十六年,情感深厚,她的早逝,是使我十分伤感的。
子女五人,于一九五一年起,各自在不同的情况下,由台湾、香港到了美国,现散住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丹佛等地,都已成家立业,第三代共有十人,第四代已有两人,真是四世同堂。我于一九六一年在北京与易吟先女士结婚,迄今二十四年。一九八○年我们经中央批准,来美探亲,原定一年回国,由于子女们的坚留,负责我们的生活费用,并为我们申请了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因此我们现在定居于纽约。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止,这五年多时间里,我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主要就是写稿和审稿。我就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实地写了二十八万多字的材料,但从未想到要出书。
去年文史会同仁认为我所经历的时代,正处在我国历史上大变动的时期,我所写述的资料,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个侧面,劝我将所写资料编整印发,我考虑再三,如客观上认为我所写的资料可供史学研究者参考,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因此同意了。
历史就是历史,周恩来总理曾一再强调说“文史资料的工作方向要对,要存真,要实事求是”,这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为所谓长者、尊者避讳。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死伤二百多万人,曾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个历史事实不能抹杀。但事实也证明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初期并未树立打到底的坚强决心,致使军队遭受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我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期,各个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有增无已,甚至大唱瓜分中国的论调;国内军阀连年内战,民不聊生,基于爱国热情,觉得青年非奋起救亡图存不可。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共产主义,更不知有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朦朦胧胧,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人物。在十六、七岁时,我成为爱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后间道赴粤,投考黄埔军校,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毕业后于役军中,参加统一广东的战斗,随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受过几次伤,在日本留学时坐过牢,都是基于爱国主义而奋不顾身的。当然,我也走过一些弯路,犯过严重错误。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进行了抗美援朝,抵制了俄国人企图控制我国的巨大压力,反击了印度、越南的侵略,任何外国人在我国犯了罪,都要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使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国家仍然相当贫穷落后,一九八○年我到了美国,会见了不少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虽已是垂暮之年,总乐意和大家谈论祖国的统一和加速祖国四个现代化。
当过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曾说过:“中国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籍华裔学者现任旧金山大学校长吴家玮先生根据这句话加以引伸说,这应该是香港、台湾与大陆统一后的中国。他希望旅美华人应该群策群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我十分赞赏和同意这种意见。我认为凡属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但也有已经完全丧失了国家民族意识的极少数民族败类,指责我是充当中共的鹰犬,台湾一位著名的政论家李敖先生为此写了一篇《鹰犬将军》(见附录),纽约的北美日报转载此文时加了编者按语,其中说:“宋希濂将军在垂暮之年,身在美国,远离国共两党,但因屡屡出面呼吁祖国统一大业而为人争议。这里被争议的焦点是宋将军应该效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还是应该效忠于政党?甚至于效忠于领袖个人?显然宋将军选择的是前者。这对仍然受着几千年封建意识影响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我的思想和少年时代一样,那时是救亡图存,现在是祖国的统一和祖国的富强。北美日报编者的这几句按语,可说是我这位行将八十高龄的人一生的总结。我十分感谢这位素无一面之缘的李敖先生为我所写的《鹰犬将军》,并决定用这篇大作作为本书的书名。
宋希濂
一九八五年六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 · · · · ·
宋希濂,字荫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生于双峰杏子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幼读私塾一年、小学五年,常由父教习古文。民国10年(1921)考入省城长郡中学读书。是时,他受革命思潮影响,多次参加爱国活动,并与曾三创办《雷声》墙报,针砭时弊,宣传救国。
民国13年4月,宋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参加过两次东征,每战均奋勇争先。民国15年参加北伐,任第二十一师营长,转战浙赣,于铜庐战役中负伤。翌年冬伤愈。奉派赴日本留学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为响应国内反日运动,屡屡被捕。民国19年5月归国,任教导第一师中校参谋,参加中原会战。嗣调任副团长,以功升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旋调第二师第六团团长,翌年冬又调升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民国21年(1932),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宋任第一六一旅旅长,拱卫京畿,“一.二八”事变,宋誓师小营...
宋希濂,字荫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生于双峰杏子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幼读私塾一年、小学五年,常由父教习古文。民国10年(1921)考入省城长郡中学读书。是时,他受革命思潮影响,多次参加爱国活动,并与曾三创办《雷声》墙报,针砭时弊,宣传救国。
民国13年4月,宋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参加过两次东征,每战均奋勇争先。民国15年参加北伐,任第二十一师营长,转战浙赣,于铜庐战役中负伤。翌年冬伤愈。奉派赴日本留学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为响应国内反日运动,屡屡被捕。民国19年5月归国,任教导第一师中校参谋,参加中原会战。嗣调任副团长,以功升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旋调第二师第六团团长,翌年冬又调升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民国21年(1932),警卫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宋任第一六一旅旅长,拱卫京畿,“一.二八”事变,宋誓师小营,坚请赴援,2月初,奉命增援淞沪。当日军全力进攻庙行时,他亲率四个营,强渡蕴藻浜,攻敌侧背,予敌重创,粉碎了日军中央突破的计划,使战局转危为安。宋回师都门,升第八十七师副师长仍兼旅长。民国22年8月,调升第三十六师师长,驻防江西抚州,并兼抚州警备司令。11月20日"闽变",宋率部由赣东间道入闽;翌年初,一举攻下强固的九峰山,受到通令嘉奖。
民国23年(1934)5月,宋率师参加第五次围攻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27日在朋口白衣洋岭被红军枪伤。翌年5月伤愈回长汀任原职。6月18日,奉命在中山公园枪杀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
民国24年春,宋调戍京沪一带,构筑国防工事;翌年冬“西安事变”,率师入陕,兼任西安警备司令。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打响,宋以"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率部日夜兼程,从西安开赴上海。17日,猛攻天宝路一带。20日子夜,一举攻入汇山码头,迫敌败退回舰,战威轰动全国。9月,升任第七十八军军长,仍指挥第三十六师.在虹口、杨树浦一带与敌短兵相接,后移师江湾一带作战。11月,随唐生智守卫南京。12月13日城破,被免职回籍。翌年初,起用为荣誉师师长。5月,在战场接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率军激战兰封,围攻土肥原第十四师团。8月,与日军对抗于大别山脉。富金山,沙窝雨战役,宋率三个师重创日军,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部通电全军赞扬,并获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民国28年冬,调兼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因病辞去第七十一军军长职。9月,调兼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民国30年11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翌年4月,日军由缅甸入滇西,宋率第三十六师日夜兼程,迎击日军于怒江惠通桥畔,尽歼渡江之敌。民国33年5月,为策应远征军与驻印军反攻,率部冒蛮烟瘴雨进围龙陵,先后攻下滇缅边境被日军盘踞经营已久的平戛、龙陵、芒市各强固据点。歼敌逾万,俘获尤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其历年抗战有功,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民国33年11月,宋奉调新疆迪化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民国35年3月,西北行辕成立,调兼参谋长。10月,任新疆省警备司令,仍兼第九分校主任。11月至兰州,代理西北行辕主任。
民国37年8月,宋被调任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驻湖北沙市。10月,调任徐州“剿共”副总司令,辞不就。民国38年(1949)3月,任湖鄂边区绥靖司令官。8月,改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主任。9月,成立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宋兼任主任委员。是年3~11月初,宋部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包围之中,先失荆门,继而惨败川东,率残部向西昌方向逃奔,又被人民解放军尾迫截击,于12月19日在大渡河沙坪被围。宋抽出手枪试图自杀,被其警卫排长一把抓住,随即被俘。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被俘,宋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
1959年12月4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后,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1964年起,先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29日在纽约创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任总顾问。1984年2月28日又在华盛顿发起建立“黄埔同学会”,任副会长。垂暮之年,宋希濂广交朋友,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宋希濂生前曾撰生平自述,集成《鹰犬将军》一书。因患严重肾衰竭,于1993年2月1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其墓碑题写了“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喜欢读"鹰犬将军"的人也喜欢 · · · · · ·
鹰犬将军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鹰犬将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这两天一字一句地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看完了,总体而言是相当枯燥的一本书。对于军事战略写的很详细,提到的部队番号和地名很多,对阅读有相当的阻碍。另外,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至少是五十岁往上了,很多陈述都显得很呆板,带有一定的文革语调、上位者语调,文学价值可以说没有吧。 总结宋希濂的一生,他17岁初中毕业之后被程潜的广州讲武堂招募的公告吸引,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期。在第一期的教学和几次战...
2020-08-28 09:24 1人喜欢
这两天一字一句地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看完了,总体而言是相当枯燥的一本书。对于军事战略写的很详细,提到的部队番号和地名很多,对阅读有相当的阻碍。另外,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至少是五十岁往上了,很多陈述都显得很呆板,带有一定的文革语调、上位者语调,文学价值可以说没有吧。 总结宋希濂的一生,他17岁初中毕业之后被程潜的广州讲武堂招募的公告吸引,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期。在第一期的教学和几次战斗中(东征),他不算是特别突出的学生。那一时期在军事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蒋先云和胡宗南,蒋先云各项考试都是第一名,是第一期最夺目的名字,但是清党之后思想苦闷,于北伐时在河南牺牲。他和胡宗南都是在1925年三月都升任上尉连长,而宋希濂彼时只是一个少尉排长。第二次东征时,陈赓也升任上尉连长,宋希濂升任中尉排长,后换副连长。 当然,作为下级军官,这种差距其实并不大。到1927年桐庐战役负伤时,是营长。后来蒋介石成立七个补充团,也许是在此时升任了团长。但此时胡宗南已是第一师副师长,后调任第二十二师师长。 他和关麟征的关系很好。 1927年末赴日本千叶步兵学校学习,其实估计一半时间都在学日语,因为“五三惨案”,留日黄埔学生游行,还被抓进牢里呆了一段时间。后由领事馆保释出来。 1930-1932年是空缺的,没有记叙。1932年是警卫第一师(整编87师)旅长,下辖两个团,驻在南京小营、马标一带。因为一二八事变的关系,纠集了营长以上干部前往军政部求见何应钦要求抗战,被何应钦拒绝。 (他和何应钦的关系应该说不上好,因为1927年蒋介石下野时,何曾经下令解散七个补充团,他作为黄埔同学会交通股长为了瞒着何应钦串联同学,颇在京沪线上奔波了一阵子。何应钦和蒋介石的不和也是由来已久了。) 1932年2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并且通电抗战,张治中表示愿意指挥沪战,第87、88师就开去了(宋希濂是87师的一个旅长),这两个师组成第五军,张治中任军长兼87师师长,俞济时任88师师长。俞济时也是黄埔一期生,只比宋大三岁,但他是蒋介石的同乡,而且没有去日本留学,1928年中原大战中升任团长、旅长、师长,所以这里宋希濂要比他矮半头。 (我感觉宋希濂去日本留学是耽误了一段时间的晋升,但是受伤了也没办法。) 一二八日军驻在上海的主要是海军陆战队,一共有八九千人。(我盲猜又是一起下克上事件。)十九路军抵抗住了,随着第五军两个师的到来,日军也增派了一个师团和一个旅团,战场上的人数大抵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宋希濂在这场战役中主要是指挥了蕴藻浜和浏河的战斗。因为庙行危急,张治中要求宋前往支援,但是宋希濂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行军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是在白天),他提出强度蕴藻浜,从背后袭击日军,来一个围魏救赵。强渡之后立刻占领了西港和南孙宅,并且站稳了脚跟,构建了阵地。 此时日军又再次加派两个师团抵达上海,并且准备在主攻庙行的同时,从侧面的浏河突破,此时浏河只有教导总队的一个营守备,十分薄弱。宋希濂奉命前往支援。因为汽车缺乏,只能运送一个营的部队,他麾下的第一营刚抵达浏河就和日军接上了白刃战,此时日军已经登陆千人,总共有上万人。 第二营下午三时才抵达,第三营下午五点抵达。他麾下的第二个团步行前来,直到晚上十点也没有全部抵达。下午和晚上宋希濂在浏河南岸构建阵地。第一营几乎全部牺牲。 第二天,江湾、庙行、浏河,都面临着日军的猛攻,且增援部队很难抵达。可以说没有胜利的希望。当晚,奉命向太仓撤退。一二八抗战告一段落。 1933年他升任36师师长(36师由87和88的补充团构成),驻扎在江西抚州。这一时期很多黄埔一期生都升到了师长。 一般的黄埔一期生在北伐战争结束时都做到了团长,之后的桂变、闵变、粤变、剿匪、中原大战相继发生,他们根据自己的驻地和战役的时间顺序相继晋升,一般在1933年都能做到师长。 没有仗打当然就升不了,比如党代表出身的冷欣、贺衷寒,权柄就要小得多了。 也有例外,如范汉杰,加入黄埔前就是少将师长,1927年又火线擢升至师长。蒋鼎文,加入黄埔前是少校参谋,在1927年擢升至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没有从军经验的,能在1927年升师长的,只有胡宗南(第1军22师)。 反而是黄埔教官出身的陈诚,1929年还是18师师长(实际下辖超过一个军),随后在中原大战中升军长。胡宗南从1927到1931又落后于陈诚了。 跑题了,这时候宋希濂还在日本牢房里呆着呢。 1933年宋希濂终于升任师长,年末开往福建平定闵变,1934年出一天拿下九峰山阵地,根据他的自述,是较好地应用了步炮协同,抓住了敌军的薄弱环节分割包围,第二天,延平的司徒非就投降了。不久,古田的赵一肩也接受了张治中的劝降。很快,水口也一鼓而下,一个小时就拿下了。福州政府大为惊慌,首脑人物纷纷逃向香港,闵变就此平定。
回应 2020-08-28 09:24
-
这两天一字一句地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看完了,总体而言是相当枯燥的一本书。对于军事战略写的很详细,提到的部队番号和地名很多,对阅读有相当的阻碍。另外,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至少是五十岁往上了,很多陈述都显得很呆板,带有一定的文革语调、上位者语调,文学价值可以说没有吧。 总结宋希濂的一生,他17岁初中毕业之后被程潜的广州讲武堂招募的公告吸引,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期。在第一期的教学和几次战...
2020-08-28 09:24 1人喜欢
这两天一字一句地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看完了,总体而言是相当枯燥的一本书。对于军事战略写的很详细,提到的部队番号和地名很多,对阅读有相当的阻碍。另外,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至少是五十岁往上了,很多陈述都显得很呆板,带有一定的文革语调、上位者语调,文学价值可以说没有吧。 总结宋希濂的一生,他17岁初中毕业之后被程潜的广州讲武堂招募的公告吸引,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期。在第一期的教学和几次战斗中(东征),他不算是特别突出的学生。那一时期在军事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蒋先云和胡宗南,蒋先云各项考试都是第一名,是第一期最夺目的名字,但是清党之后思想苦闷,于北伐时在河南牺牲。他和胡宗南都是在1925年三月都升任上尉连长,而宋希濂彼时只是一个少尉排长。第二次东征时,陈赓也升任上尉连长,宋希濂升任中尉排长,后换副连长。 当然,作为下级军官,这种差距其实并不大。到1927年桐庐战役负伤时,是营长。后来蒋介石成立七个补充团,也许是在此时升任了团长。但此时胡宗南已是第一师副师长,后调任第二十二师师长。 他和关麟征的关系很好。 1927年末赴日本千叶步兵学校学习,其实估计一半时间都在学日语,因为“五三惨案”,留日黄埔学生游行,还被抓进牢里呆了一段时间。后由领事馆保释出来。 1930-1932年是空缺的,没有记叙。1932年是警卫第一师(整编87师)旅长,下辖两个团,驻在南京小营、马标一带。因为一二八事变的关系,纠集了营长以上干部前往军政部求见何应钦要求抗战,被何应钦拒绝。 (他和何应钦的关系应该说不上好,因为1927年蒋介石下野时,何曾经下令解散七个补充团,他作为黄埔同学会交通股长为了瞒着何应钦串联同学,颇在京沪线上奔波了一阵子。何应钦和蒋介石的不和也是由来已久了。) 1932年2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并且通电抗战,张治中表示愿意指挥沪战,第87、88师就开去了(宋希濂是87师的一个旅长),这两个师组成第五军,张治中任军长兼87师师长,俞济时任88师师长。俞济时也是黄埔一期生,只比宋大三岁,但他是蒋介石的同乡,而且没有去日本留学,1928年中原大战中升任团长、旅长、师长,所以这里宋希濂要比他矮半头。 (我感觉宋希濂去日本留学是耽误了一段时间的晋升,但是受伤了也没办法。) 一二八日军驻在上海的主要是海军陆战队,一共有八九千人。(我盲猜又是一起下克上事件。)十九路军抵抗住了,随着第五军两个师的到来,日军也增派了一个师团和一个旅团,战场上的人数大抵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宋希濂在这场战役中主要是指挥了蕴藻浜和浏河的战斗。因为庙行危急,张治中要求宋前往支援,但是宋希濂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行军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是在白天),他提出强度蕴藻浜,从背后袭击日军,来一个围魏救赵。强渡之后立刻占领了西港和南孙宅,并且站稳了脚跟,构建了阵地。 此时日军又再次加派两个师团抵达上海,并且准备在主攻庙行的同时,从侧面的浏河突破,此时浏河只有教导总队的一个营守备,十分薄弱。宋希濂奉命前往支援。因为汽车缺乏,只能运送一个营的部队,他麾下的第一营刚抵达浏河就和日军接上了白刃战,此时日军已经登陆千人,总共有上万人。 第二营下午三时才抵达,第三营下午五点抵达。他麾下的第二个团步行前来,直到晚上十点也没有全部抵达。下午和晚上宋希濂在浏河南岸构建阵地。第一营几乎全部牺牲。 第二天,江湾、庙行、浏河,都面临着日军的猛攻,且增援部队很难抵达。可以说没有胜利的希望。当晚,奉命向太仓撤退。一二八抗战告一段落。 1933年他升任36师师长(36师由87和88的补充团构成),驻扎在江西抚州。这一时期很多黄埔一期生都升到了师长。 一般的黄埔一期生在北伐战争结束时都做到了团长,之后的桂变、闵变、粤变、剿匪、中原大战相继发生,他们根据自己的驻地和战役的时间顺序相继晋升,一般在1933年都能做到师长。 没有仗打当然就升不了,比如党代表出身的冷欣、贺衷寒,权柄就要小得多了。 也有例外,如范汉杰,加入黄埔前就是少将师长,1927年又火线擢升至师长。蒋鼎文,加入黄埔前是少校参谋,在1927年擢升至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没有从军经验的,能在1927年升师长的,只有胡宗南(第1军22师)。 反而是黄埔教官出身的陈诚,1929年还是18师师长(实际下辖超过一个军),随后在中原大战中升军长。胡宗南从1927到1931又落后于陈诚了。 跑题了,这时候宋希濂还在日本牢房里呆着呢。 1933年宋希濂终于升任师长,年末开往福建平定闵变,1934年出一天拿下九峰山阵地,根据他的自述,是较好地应用了步炮协同,抓住了敌军的薄弱环节分割包围,第二天,延平的司徒非就投降了。不久,古田的赵一肩也接受了张治中的劝降。很快,水口也一鼓而下,一个小时就拿下了。福州政府大为惊慌,首脑人物纷纷逃向香港,闵变就此平定。
回应 2020-08-28 09:24
-
这两天一字一句地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看完了,总体而言是相当枯燥的一本书。对于军事战略写的很详细,提到的部队番号和地名很多,对阅读有相当的阻碍。另外,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至少是五十岁往上了,很多陈述都显得很呆板,带有一定的文革语调、上位者语调,文学价值可以说没有吧。 总结宋希濂的一生,他17岁初中毕业之后被程潜的广州讲武堂招募的公告吸引,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期。在第一期的教学和几次战...
2020-08-28 09:24 1人喜欢
这两天一字一句地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看完了,总体而言是相当枯燥的一本书。对于军事战略写的很详细,提到的部队番号和地名很多,对阅读有相当的阻碍。另外,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至少是五十岁往上了,很多陈述都显得很呆板,带有一定的文革语调、上位者语调,文学价值可以说没有吧。 总结宋希濂的一生,他17岁初中毕业之后被程潜的广州讲武堂招募的公告吸引,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录取了第一期。在第一期的教学和几次战斗中(东征),他不算是特别突出的学生。那一时期在军事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蒋先云和胡宗南,蒋先云各项考试都是第一名,是第一期最夺目的名字,但是清党之后思想苦闷,于北伐时在河南牺牲。他和胡宗南都是在1925年三月都升任上尉连长,而宋希濂彼时只是一个少尉排长。第二次东征时,陈赓也升任上尉连长,宋希濂升任中尉排长,后换副连长。 当然,作为下级军官,这种差距其实并不大。到1927年桐庐战役负伤时,是营长。后来蒋介石成立七个补充团,也许是在此时升任了团长。但此时胡宗南已是第一师副师长,后调任第二十二师师长。 他和关麟征的关系很好。 1927年末赴日本千叶步兵学校学习,其实估计一半时间都在学日语,因为“五三惨案”,留日黄埔学生游行,还被抓进牢里呆了一段时间。后由领事馆保释出来。 1930-1932年是空缺的,没有记叙。1932年是警卫第一师(整编87师)旅长,下辖两个团,驻在南京小营、马标一带。因为一二八事变的关系,纠集了营长以上干部前往军政部求见何应钦要求抗战,被何应钦拒绝。 (他和何应钦的关系应该说不上好,因为1927年蒋介石下野时,何曾经下令解散七个补充团,他作为黄埔同学会交通股长为了瞒着何应钦串联同学,颇在京沪线上奔波了一阵子。何应钦和蒋介石的不和也是由来已久了。) 1932年2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并且通电抗战,张治中表示愿意指挥沪战,第87、88师就开去了(宋希濂是87师的一个旅长),这两个师组成第五军,张治中任军长兼87师师长,俞济时任88师师长。俞济时也是黄埔一期生,只比宋大三岁,但他是蒋介石的同乡,而且没有去日本留学,1928年中原大战中升任团长、旅长、师长,所以这里宋希濂要比他矮半头。 (我感觉宋希濂去日本留学是耽误了一段时间的晋升,但是受伤了也没办法。) 一二八日军驻在上海的主要是海军陆战队,一共有八九千人。(我盲猜又是一起下克上事件。)十九路军抵抗住了,随着第五军两个师的到来,日军也增派了一个师团和一个旅团,战场上的人数大抵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宋希濂在这场战役中主要是指挥了蕴藻浜和浏河的战斗。因为庙行危急,张治中要求宋前往支援,但是宋希濂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行军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是在白天),他提出强度蕴藻浜,从背后袭击日军,来一个围魏救赵。强渡之后立刻占领了西港和南孙宅,并且站稳了脚跟,构建了阵地。 此时日军又再次加派两个师团抵达上海,并且准备在主攻庙行的同时,从侧面的浏河突破,此时浏河只有教导总队的一个营守备,十分薄弱。宋希濂奉命前往支援。因为汽车缺乏,只能运送一个营的部队,他麾下的第一营刚抵达浏河就和日军接上了白刃战,此时日军已经登陆千人,总共有上万人。 第二营下午三时才抵达,第三营下午五点抵达。他麾下的第二个团步行前来,直到晚上十点也没有全部抵达。下午和晚上宋希濂在浏河南岸构建阵地。第一营几乎全部牺牲。 第二天,江湾、庙行、浏河,都面临着日军的猛攻,且增援部队很难抵达。可以说没有胜利的希望。当晚,奉命向太仓撤退。一二八抗战告一段落。 1933年他升任36师师长(36师由87和88的补充团构成),驻扎在江西抚州。这一时期很多黄埔一期生都升到了师长。 一般的黄埔一期生在北伐战争结束时都做到了团长,之后的桂变、闵变、粤变、剿匪、中原大战相继发生,他们根据自己的驻地和战役的时间顺序相继晋升,一般在1933年都能做到师长。 没有仗打当然就升不了,比如党代表出身的冷欣、贺衷寒,权柄就要小得多了。 也有例外,如范汉杰,加入黄埔前就是少将师长,1927年又火线擢升至师长。蒋鼎文,加入黄埔前是少校参谋,在1927年擢升至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没有从军经验的,能在1927年升师长的,只有胡宗南(第1军22师)。 反而是黄埔教官出身的陈诚,1929年还是18师师长(实际下辖超过一个军),随后在中原大战中升军长。胡宗南从1927到1931又落后于陈诚了。 跑题了,这时候宋希濂还在日本牢房里呆着呢。 1933年宋希濂终于升任师长,年末开往福建平定闵变,1934年出一天拿下九峰山阵地,根据他的自述,是较好地应用了步炮协同,抓住了敌军的薄弱环节分割包围,第二天,延平的司徒非就投降了。不久,古田的赵一肩也接受了张治中的劝降。很快,水口也一鼓而下,一个小时就拿下了。福州政府大为惊慌,首脑人物纷纷逃向香港,闵变就此平定。
回应 2020-08-28 09:24
论坛 · · · · · ·
收一本,北京可当面交易,别贵的离谱,谢谢了 | 来自德胜门外朱辛庄 | 2013-03-20 | |
封面已上传 麻烦路过的朋友投下票 | 来自六棵 | 2009-07-0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6)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国政要回忆录 (Ericson_)
- 近现代中国名人回忆录 (彭鹏蓬)
- 十年内战 (1997xhp)
- 民国军人传忆述评 (walkerace)
- 浪花淘尽英雄之民国列传 (Janet)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鹰犬将军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故人何处径骑鲸 2015-10-17
总忍不住想看他写陈赓的片段。
0 有用 HelloMacan 2017-11-11
战场的描述写的像史料记载
0 有用 Eleuterio 2016-08-20
看了新疆部分,对边疆政治有了更现实的认识。
0 有用 哀骀它 2010-06-11
看了几本回忆录中关于三区问题的部分,对于如何观察历史事件终于有点儿心得了。这本比张治中的实在多了,宋谈起自己在江西剿匪的那段还是津津乐道的。关于三区问题,众所周知,老C是革命的,而老K不是反革命还是反革命,但是老C就一直没搞懂,革命、反革命、反反革命、反反反反……问题就在于,反反革命的难道就一定是革命么?
0 有用 [已注销] 2010-04-16
甚为好看,尤其是写行军,和在新疆当政时的记录
0 有用 费白FM 2020-03-04
新疆那节……
0 有用 豆友209352500 2020-02-09
还是比较实在
0 有用 水甜一色 2019-06-04
应配合『新疆风暴七十年』使用
1 有用 wzy8103 2019-01-13
描述自己跌宕起伏,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存亡的一生,特别感兴趣的是新疆经历的回忆,对治理当今新疆有一定借鉴作用!
0 有用 松松小小书屋 2018-05-25
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