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灵节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CP 2012-07-13 23:30:25

    一开始看惊为天作,后来的设定越来越不堪..... 不过书中提到的艺术作品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大大影响了我的审美以至于2年后仍念念不忘重拾此书

  • 0 竹嬾 2012-03-10 16:57:38

    第一遍 不太懂

  • 2 Rottwitz 2011-11-17 16:48:15

    我也想经历这种学者式爱情……4.6

  • 1 dharma 2009-02-08 19:43:58

    脉脉大荒,追索之声将永无止息

  • 0 茂漪 2010-08-30 13:07:02

    共饮孤独的美酒

  • 0 茨威格 2012-03-20 09:18:19

    有时间要再看一遍。

  • 0 狐斯塔夫 2010-03-31 17:35:44

    这书把Ice看傻了,把Vera看疯了。

  • 0 soleilvert 2010-12-21 12:26:28

    哲思小说是俺的菜。。

  • 0 梵否 2011-05-29 12:27:47

    看此书需要百度在手

  • 0 都柏林人 2012-05-14 02:10:46

    诺特博姆连小说都不想去编织一个完美的情节,更多的还是他那标志性天马行空的思绪,这样的状态更像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思想上的撞击

  • 1 Eveny 2009-09-24 00:13:01

    那些在这里留下印迹的身躯,现在都在别的地方. 什么样的国家,值得用这么多鲜血和仇恨来维系?什么样的过去,值得用这么多的忧伤和黯然去祭奠呢?

  • 1 今夜无人入眠 2013-09-02 09:14:34

    信是要用笔来写的,双方都不肯屈尊用电脑去打信件,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得了亲笔书写。思维随着墨水而流淌,而不因着机械化的特定字体而物化。 打起电话来,似近实远,反而抑制了他才情的迸发,这就如同传真和电子邮件。它们有着虚拟的即时性,却暗淡了距离的光亮,阻塞了时光的流逝。

  • 0 无痕~似水 2010-03-31 00:37:22

    一定要改编成电影!!!

  • 0 S 2012-04-26 10:13:37

    深刻的人是孤独的。。。。这算不算意识流作品?

  • 0 青緽 2021-11-15 15:49:37

    flâneur在柏林

  • 0 Alain 2022-01-11 16:12:22

    走路,不停地走路,就好像在脚下、在我们身体的终端有这样一个电极,踩在大地上的时候会接通世界的全部讯息,街道、城市、大自然通过人来思考,地图在脚步的勾连下变作电路图/星图,我们是一个个灯泡/恒星,忽闪忽闪。“要不要喝杯咖啡?”这般简单诚挚地,诺特博姆邀请我们同他一道散步。

  • 1 龙之芥 2009-02-12 17:19:43

    书中主人公阿瑟是个影像收集者。他热衷于拍摄黎明和黄昏的场景,把拍摄晨昏的过程当成专长。他喜欢几近漆黑之时的灰色调,无论是建筑工地上的照明灯,荒凉街道上的霓虹灯,旋转的冰蓝色、琥珀色的顶灯疾驰而过的火车的信号灯等等这些不可名状的幽暗中的光,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性的真实,是否也是只有在孤独的黑暗中才能照见生命的真实?记录黑暗,是有朝一日“能用别人无法做到的方式,去拍摄曙光”。其实,对生活的体验就像是收集影像,抠住图像的表层却谓必抓住内心的含义,凝固住了生活的瞬间却留不住时间的流逝——结果有可能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思维某个角落里,尽管那些影像里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留住了,但我们以后再次面对时能理解的东西仍是有距离的,对目下与一些潜意识中的认知仍会有所损耗。

  • 1 LC 2022-11-21 20:30:05 广东

    这本书是不能当小说看的,我看得很慢,差不多3小时才看60页。里面的哲思太多了。所说作者塞斯·诺特博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提名人,以他的功力就算不得奖也值得名垂世界文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