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Pourquoi tout n'a-t-il pas déjà disparu ?的创作者
· · · · · ·
-
让·鲍德里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冷记忆》系列,主要代表作还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完美的罪行》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从真实( le réel)的消失开始说起。我们经常谈及媒体时代、虚拟时代、网络时代对真实的谋杀,却并不对真实何时开始存在多做思考。然而若仔细审视,便会发现,真实世界是在现代,随着人类决定通过科学、对世界的分析性认识和技术应用——即如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所言,通过在世界以外创造出将自然世界彻底远置的阿基米德支点(基于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和人类发现数学计算)——对其加以改造而开始存在的。从这一刻开始,人在着手分析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与之分离,同时赋予其真实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真实世界便是这般矛盾地自其开始存在之时便开始消失。 凭借认知事物的独特能力,人在赋予世界意义、价值和真实性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解体的进程(就字面义而言,“分析”便意味着“解体”)。 但是,或许还要做更深远的追溯,直达概念和语言层面。人通过对事物的想象、命名和概念化而令事物存在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消亡,在不知不觉中令它们脱离原初的真实状态。因此,阶级斗争虽然自马克思为其命名而开始存在,但是,其以最为激烈的方式存在于世或许仅仅是在其被命名之前。被命名之后,其力度便逐渐消退,一样事物被命名,被表征和概念控制之时,便是其开始失却活力之时,即便其就此成为真理或是作为意识形态而不容拒斥。无意识和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便是这种情况。概念正是在事物开始消失时出现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59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
今天的反常态者是那些完全生活在对自己身份或所作所为之单方面肯定中的人。他们屈服于这种状态,完全受其支配(完全常态化的存在)。这些通过去除所有二元性和难解性思考而归附于真实、归附于他们自身真实的人数不胜数。这种肯定性的凝聚,这种对真实——一定是真实的——世界之疑虑的消除,依然显得不可思议。这提出了关于恶的智能的全部问题。 我们被技术操纵简单化了。 进入数字操纵阶段后,这一简单化进程变得疯狂起来 那么恶的腹语言说力变成了什么呢?同昔日的激进性一样:当其离开已经与自身和解并且得益于数字技术而统一的个体时,当一切批判思想都消失不见时,激进性便物化了。恶的腹语言说力变成了技术本身。 因为二元性既无法消除也无法毁灭——它是游戏的规则,是一种确保事物具有可逆性的不可违背之协约的规则。 因此,如果人类本身的双面性离开了人类,那么角色将会颠倒:机器将会失灵,失控,变得邪恶,具有魔性,具有腹语言说能力。双面性就会轻松地滑向另一边。 如果主观的讽刺消失——在数字游戏中消失——那么讽刺就会变得客观,或者变得沉默不语。 太初有言,而后才有沉默。 终点本身已然消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059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 全部原文摘录
Pourquoi tout n'a-t-il pas déjà disparu ?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波德里亚戏仿了自己死后的未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天,在地铁里读到波德里亚一句话,让我走心了:我们无法拿自己的生死作赌注,因为我们已经死了。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最后一句话是,终点本身已然消失……这本书名是pourquoi tout n’a-t-il pas déjà disparu。即为什么一切没有消失。 这本书记录写作或修改的日期是2007年... (展开)
一根作为恐怖分子的屌毛
生为屌毛,你会选择, 与你的诸多伙伴一起,排列整齐地站立, 还是, 孤身缠绕住包皮, 在霸权的傀儡勃起时,因你感到剧痛, 直到你被连根拔起。 ----------------------------------------------------------------------------------------
(展开)

提出有意思的问题,然而还没有解决方案。
翻阅了一遍,有很多地方不好理解,表达或者翻译有点绕,烧脑。但这本书三篇文章的议题无疑是有启发性的。 第一篇:关于文化霸权体系下的自我拟仿、自我吞食,在拟仿的假面狂欢舞会中,拟仿者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和真实面貌,被拟仿者自身也被辱没和自毁,在普世文化价值标准下,...
(展开)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 1、从《雾月十八日》的经典名言出发:历史的闹剧重演具有必然性。 2、狂欢节与食人族。现代性的发展就像“狂欢”,其本身的扩张便是一场闹剧;而强权在狂欢中被其对象——价值——所吞噬的现象,就像“食人”。所以狂欢节与食人族并行并立。 ... (展开)
(别看我 短评又写不下了 只超了10字可恶!)
1.很浪漫,《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一篇简直像科幻小说。真的,有时候读法国人的书就要配着“大教堂时代”这个bgm,整个人像站在风暴之海的礁石上。 2.虽疏于细节,但可称为一次伟大的预言。 3.很喜欢描写人的“普罗米修斯式”精神+消失的艺术,我时而赞叹感动于人类的野心,时而...
(展开)
>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8.7分 232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这TM根本不是一个豆列 (剧旁)
- 等我学会法语之后 (YourOS)
- babababa (侏罗纪古文选读)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Pourquoi tout n'a-t-il pas déjà disparu ?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