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的书评 (22)
身前站着魏连殳,身后站着林道静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这部十七万多字的小说都简陋到令人发指。 故事的线索很单纯,主人公倪焕之从吴淞河畔一个小市镇走向大都市上海并最终绝望地毁灭在大革命退潮之中。 倪焕之身前,站着魏连殳。 应该说本质上,倪始终是一个小...
(展开)
倪焕之——迷茫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倪焕之》是叶绍钧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融汇了他那精深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国家观念,体现了他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全文字字珠玑,语句精炼成熟,在白话文尚未成型的20世纪20年代无疑是推动白话文写作进步的。情节节奏紧凑又不显慌乱,从社会各个方面描述了...
(展开)
超强领悟力、教育社会与女性的二次出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说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它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倪焕之的眼见景色 、事业还是他的私人生活,作者都给予了非常多的篇幅,把主人公的心情、情感和思维历程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种写作的艺术手法,在客观上还造成了一种效果,即主人公除了现实生活之外,他还有一种特别丰富的精... (展开)九重天到十八层地狱有多远?
对于书中的男主角倪焕之,我的情感犹如坐过山车。最初,他的理想以及不服从于命运大流的勇敢,使得我对他的好感度到达了顶峰。然而,在他结婚后,他身上的自私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金佩璋怀孕后,他的一系列纠结,让我十分厌恶。自此,我对他的情感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不...
(展开)
百年了什么都变了什么都没变
不敢相信这是上个世纪的作品 人均麻木的年代里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 倪焕之的各种矛盾心理活动 这不就是教育界和社会的现状吗? 形式主义、理想主义当道 一线工作者没有话语权 结婚生子带给金佩璋的转变 当代女性不依旧在经历? 被困家庭,被孩子榨干理想 ...
(展开)
幼年经验(个人“本性”)的影响与对一种惯常看待人、事方式的反思
金佩璋受幼年丧母的经历的影响,她生命中应该是渴望依靠,并有一种较之她人更强烈的母性的气质与情绪的。在实习期间“拉着幼童一起散步”的经历虽在描写时着墨很少,但我觉得可作佐证。于是一种幼年的经验极大地影响了未来的前路。这种“注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焕之对于...
(展开)
觉醒,然后死亡,戛然而止
读到倪焕之和金佩璋想编国文教本那一章,我试着代入了自己。倘若我面对这样的取舍,我可能会抱着兼容的态度留下许多他们两个所不赞成的文章,譬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出世入世都和教育不冲突,教育这个行为本身是入世,但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出世。或许我的选择也有回避冲突的...
(展开)
倪焕之对金佩璋态度转变得让人无法理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叶老的唯一长篇。虽然茅盾说这本书是“扛鼎之作”,可是这本书真的很难读下去,上一本让人读不下去的还是《百年孤独》。可能由于叶圣陶是教育家原因,这本书前半部分,故事情节不多,但是关于教育上面的思考与议论极多,这本书写成于1928年,可很多观点放在如今依然是适用或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