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笔记(10)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弗兰肯斯坦 (羡慕你们人类!)

    在政治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的“十七年”。时代的喜剧精神总体上受到压抑,表现在电影创作中,就是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十分稀缺。 ……

    2024-05-20 12:46:30

  • 弗兰肯斯坦 (羡慕你们人类!)

    苏联的影响还体现在以《新局长到来之前》为突出代表的“十七年”讽刺喜剧电影创作中。

    2024-05-20 12:43:45

  • 弗兰肯斯坦 (羡慕你们人类!)

    对名著的真正尊重,实际上意味着改编者的创造个性与名著的独创性品质的平等对话,也是对名著富有挑战性的召唤的积极回应。

    2024-05-04 17:33:27

  • 弗兰肯斯坦 (羡慕你们人类!)

    “人民美学”中的“人民”主体,已被证明,在“十七年”它只是一个被神圣化了的虚构的主体。这个首先并且主要由“工农兵”构成的群体性存在,以其政治与美学上的反个体性而在实践中变成了一个一无所指的“空洞能指”。

    2024-04-30 17:08:15

  • 本来老六

    50年代初,新中国最早的介绍外国电影理论的专门机构电影局艺委会下设的编译组,主要翻译苏联电影论著,出版了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的论文选集,译介了罗姆、亚历山洛夫、吉甘、格拉西莫夫、尤特凯维奇、弗雷里赫、多宾等人的著作,还在《电影艺术资料丛刊》、《电影艺术译丛》、(国际电影》、《中国电影》、《电影艺术》等刊物上翻译介绍了包括格布里罗维奇、尤列涅夫、瓦依斯尔德、马契列特、卡拉于诺章夫依费茨等一...

    2021-09-12 16:44:07

  • Mavisuuj

    2021-08-26 23:36:14

  • 本来老六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比,“十七年”电影在对待法国电影系浪潮时,在接受方式上比较相似,但其影响效果更小。 接受方式的相似在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使“十七年”对法国新浪潮电影持批判态度,但在“审美无意识”层面上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选择和借鉴。“十七年”电影对法国新浪潮的政治批判态度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远为严厉。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一种现代主义文艺潮流,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属于现实主...

    2021-07-31 16:28:54

  • 本来老六

    那么,联系着好莱坞、普多夫金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中国左翼电影与“十七年”电影的共同组带是什么? 是“戏剧式电影”的美学原则。 这个共同的组带,在苏联和中国的“十七年”,都未能被政治的利刃彻底剪断,而以一种“审美无意识”的方式被保存着。 因此,中、苏社会主义电影的一个共同现象是,它们与好莱坞的关系,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不共戴天,另一方面却是美学上的稿断丝连。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五十年代特有的...

    2021-07-31 16:16:52

  • 本来老六

    二、50年代:“日丹诺夫主义与“解冻”思潮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9年,这10年间,苏联电对中国电的影响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基本上是“同向对应”的,其中也包含有阶段性的“逆向错位”。 这期间,苏联电影在创作、理论和体制等方面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全方位的重要影响。 据统计,到1957年,苏联电影在中国经过华语配音(其中有少数加字幕的长短影片共有468部,观众达14亿9千7百多万人次。苏联电影出版物在中国共翻译...

    2021-07-20 19:32:04

  • 本来老六

    那么,中、苏“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上述几个方由的相同内涵,彼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呢?换句话说,“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创造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大致说来,它的内在逻辑是:“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的根本性质是,电影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治”服务、为“人民(首先是工农兵)”服务。为此,它应该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的现实主义”、“两结合”)为最有效的创作方法,并运用“典型化”的艺...

    2021-07-18 20:48:30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