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a+u》本期主题蛮对立,用北京城区52个大拆建国际项目,与刘家琨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建筑实践做相关介绍。得出某种“此时此地,因地制宜”的建筑学探索,在中国城市中,历史老区普遍经历“推光式”改造,北京也因举办奥运引进OMA、诺曼·福斯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等做项目,彰顯中國因崛起,所自我认定的价值尺度。 “现实感”联系其间,这是刘家琨从低技策略开始积极处理建造的思路,即对现有资源(如技术和造价)创造性利用,“我认为,本质上建筑是用无言的物质在具体场所为被动的大多数建立一种真实的关系”,他说。 当代中国建造的现实在随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未知因素”里,建筑师们是否能体现对环境与文化的敏锐把握,对具体条件的尊重以及非一致性的解决方案?我在刘家琨08年後的作品里,亦看到更质朴诚实的形式和构造的实践。
借这本回顾当时一时之选的北京建筑,或可论证建筑对于城市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的大。至少,不像如今流行的能以一座建筑或概念吸引无数人朝圣的效应。所以推后再过五年或十年,那些可以看到使用后效的建筑成长性,是否在当初建造前被预料过呢?
> 建筑与都市
0 有用 源 2020-11-17 01:27:47
《a+u》本期主题蛮对立,用北京城区52个大拆建国际项目,与刘家琨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建筑实践做相关介绍。得出某种“此时此地,因地制宜”的建筑学探索,在中国城市中,历史老区普遍经历“推光式”改造,北京也因举办奥运引进OMA、诺曼·福斯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等做项目,彰顯中國因崛起,所自我认定的价值尺度。 “现实感”联系其间,这是刘家琨从低技策略开始积极处理建造的思路,即对现有资源(如技术和造价)创造性利用,“我认为,本质上建筑是用无言的物质在具体场所为被动的大多数建立一种真实的关系”,他说。 当代中国建造的现实在随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未知因素”里,建筑师们是否能体现对环境与文化的敏锐把握,对具体条件的尊重以及非一致性的解决方案?我在刘家琨08年後的作品里,亦看到更质朴诚实的形式和构造的实践。
0 有用 甘阿紫 2019-12-06 20:58:35
借这本回顾当时一时之选的北京建筑,或可论证建筑对于城市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的大。至少,不像如今流行的能以一座建筑或概念吸引无数人朝圣的效应。所以推后再过五年或十年,那些可以看到使用后效的建筑成长性,是否在当初建造前被预料过呢?